明末小兵崛起 第332节
王朴年纪轻轻的就升至大同总兵之位,可见其确实不同凡响。
当然,王朴的这种不同凡响,是因为他的身份。
王朴所在的王家是山西第一首富,家中有许多族人都在军中任职,而所任职的军职,全都是靠买来的。
在明史上,将王朴描述成一个纨绔子弟。
带兵打仗的本领没有,杀良冒功倒是十分在行。
崇祯九年的清军寇关,王朴谎报斩获清军首级一千多颗。
可最后经过兵部的核验,这些首级大都是杀良冒功,只有八颗清军首级确认为真。
在崇祯十三年的松锦之战,也是王朴率先带头逃跑,才导致松锦之战的大败。
最后,王朴被崇祯皇帝下旨处死。
对于这样一名酒囊饭袋般的总兵官,刘博源自是对他的印象不大好。
但是,刘博源也没有将情绪表达出来。
他同样笑着道:“王总兵过奖了!”
“刘将军,你我今日同为卢督臣帐下听令,今后可得多亲近亲近啊!”王朴很是自来熟的凑上前,一脸热情。
“好了!王总兵,还是先请刘将军进营再说吧!”
卢象升打断了王朴的话语。
“刘将军,一路行军辛苦,还是先进营安顿吧!”
“督臣,请!”
刘博源退至一旁,由卢象升走在最前。
卢象升轻轻应了一声,吩咐身旁的陈安道:“陈安,你带着刘将军的兵马,先安置在大营的左侧吧!”
“是,督臣!”陈安领命。
随后,卢象升带着众将领,进入了中军大帐内。
而陈安也带领着威武军,前往大营左侧安顿。
......
十月二十一日,上午。
卢象升突召众将领,有大事相议。
中军大帐内。
“诸位,本督先跟大家说一个不好的消息!”
卢象升神色严肃,目光扫视了一遍在场的众将领。
“营内的粮草,只够大军三日之用了!”
“什么?只够三日之用?”王朴的惊呼之声突兀的响起。
“督臣,可有向高监军讨要粮饷?”
“对啊,督臣。高监军负责各军粮饷装备的供给,应该不会少了我们的吧!”
“唉!”卢象升面色悲戚,长叹了一口气。
“前日,本督就已派出粮官,向高监军申请拨调粮饷。可是在今日,高监军派人告知本督,说目前粮食紧张,还请等待几日时间!”
“还要等待几日时间?这高起潜莫不是想要饿死我等!”
脾气火爆的虎大威站起身来,大声的叫嚷起来。
“我老虎可是早就听闻,那高起潜掌管各军的粮饷供应,都是优先供给他手下的关宁各镇,给我们却是没有,这是何道理!”
“督臣,既然那高起潜欺人太甚,我等何不向皇上参他一折子。”杨国柱面色冷静的道。
“上奏参高起潜之事,本督今日早上便已经派人送去了,相信明日便会有结果的!”
“但是,这也难解目前的粮食危机啊!”卢象升依旧是眉头紧锁,面带愁色。
众将领一时无言,皆是满脸的愤怒之色。
若是粮草供应不及时,军心必定会产生动摇,士气也会收到严重影响。
万一清军趁此时机发起进攻,恐怕大军都会不战而溃。
到得那时,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
“太监误国!可恨!可恨!”虎大威面色悲愤。
然而,也只有卢象升知道,高起潜敢做出这样的事情,全都是有杨嗣昌在其中参合。
作为力主议和的杨嗣昌,自是对一力主战的卢象升心生不满。
杨嗣昌一直认为,攘外必先安内。
清军虽然几次寇关劫掠,但都是疥癣之疾。
而祸乱大明的流贼,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只有先剿灭了流贼,使得大明再无内乱,之后再整顿军备,讨伐建虏,以报萨尔浒惨败之仇。
而杨嗣昌的这个观点,也正好应和贪生怕死的高起潜。
面对不可一世的清军,高起潜可谓是怕死到了极点,几乎是闻听清军到了就立马逃跑的地步。
因此,高起潜才会使出各种手段,阻止卢象升与清军决战。
就在众人唉声叹气之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
“诸位,既然我军粮草已是不继,为何不向通州的清军借一借粮草啊!”刘博源起身站起,面色平静的看向众人。
“向清军借粮草?”王朴像是看傻子一样的看向刘博源。
众人也是一脸困惑,不明白刘博源为何会这么说。
“督臣,昨日我军夜不收来报,目前在通州的清军,只有三万人而已,而我军却已有近四万人,何惧那通州的清军。”
“而且下官也收到一个重要的消息,清军大部都驻守在通州,他们将劫掠来的粮草物资,全部囤积在通州城外的高家庄、杨村等地,两者相距近十里。”
“只要我们趁通州的清军反应不及,快速击溃守粮的清军,那就能获得大量粮草。”
刘博源将夜不收查探到的消息,告知了众人。
众人听完后,明显有些许意动之色。
“刘将军,我军虽然有近四万人马,可真的打的过三万清军吗?”
对于四万明军对阵三万清军,王朴的心中是没有半点的信心。
他也自认为,自己麾下的七千兵马,估计都难敌一千清军。
第413章 多尔衮的疑虑
就在刘博源与卢象升等人商议如何向清军借粮之时,远在几十里外的通州城外,也是热闹非凡。
在通州运河旁,满是看不到边的各色营帐。
营帐长达十里,不断有人喊马嘶声响起。
在营帐的周围,清军哨骑不时的纵马疾驰,时刻查探着附近的情况。
大营辕门处,几乎每隔几刻钟的时间,就有满载钱粮物资的车马进入大营。
大营内,代表各色旗号的旗帜在空中高高飘扬。
旗帜密密麻麻,有正八旗、镶白旗、正蓝旗等满清八旗旗号。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两杆巨大的织金龙纛。
在这两杆织金龙纛的旗帜下,是几百名身穿三层甲的精锐白甲兵与喀把什兵。
这些白甲兵与喀把什兵的责任,就是护卫各旗旗主的安全。
一座巨大的营帐内。
十几名身穿华丽盔甲的清军将领,正坐在大帐两侧。
他们的目光,全都聚焦在坐在上首的两人身上。
这两人,正是此次清军寇关的统帅——奉命大将军睿郡王多尔衮、扬武大将军多罗贝勒岳托。
“睿郡王,此次我大清寇关劫掠,可谓是收获颇丰啊!”
“是啊!这才刚刚入关一个月时间,就已经抢的盆满钵满!”
“要是再南下劫掠一番,那我大清岂不是一年都不用愁了!”
“睿郡王,您看我们何时南下啊?”
众清军将领喜笑连连,眼中满是贪婪之色。
可是,面对众清军将领的询问,多尔衮却是一脸的严肃之色,不见丝毫喜色。
“睿郡王,您这是......”
坐在一侧的岳托发觉多尔衮神色不对,便有些好奇的问道。
多尔衮皱着眉头,说道:“多罗贝勒,你不觉得,我们这一路南下,似乎有些太过于顺利了!”
“哈哈哈!睿郡王,这明军就是一群胆小的老鼠,哪里有胆量敢与我们对战啊!”岳托满不在乎的说道。
“睿郡王,多罗贝勒说的没错,就那些只会据城而守的明军,哪里敢主动出城与我大清兵野战!”镶蓝旗旗主杜度也是赞同的说道。
“就是,只要我大清兵不去强攻那些坚城,大明境内还不是任由我们劫掠!”
“哈哈哈!还是多罗贝勒说的有道理!”
尽管各旗旗主都是一脸的狂妄且满不在乎之色,但多尔衮仍旧是眉头紧锁。
“诸位,你们可能不知,本王麾下的一个甲喇的兵力,至今还没有归来!”多尔衮忧虑的道。
此言一出,众清军将领也是面带疑惑之色。
“睿郡王,会不会是那甲喇章京劫掠的太欢,忘记了归来的时间!”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好奇的说道。
多尔衮摇了摇头,说道:“本王麾下的兵马,从来不敢违抗本王的军令。说好的十月十八日全部归建,如今已是过去了几日,还不见返回。”
上一篇:大唐:从小卒到西府赵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