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曹操送貂蝉和吕玲绮 第648节
......
第526章 能守得住平阳?
东风军在潼关大战时,陆帆和吕玲绮的战斗也结束了。
两人相拥而睡。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陆帆才听到帐外传来小丁奉的声音。
“陆大哥,金校尉来了!”
陆帆和吕玲绮才醒来。
两人起来穿衣,走出小营帐。
陆帆看到负责情报的金校尉。
金校尉又换了一套装扮,一身樵夫打扮,不是看到他脸上的痣,还真的认不出来。
金校尉看到陆帆和吕玲绮一起,心中有些不安,知道打扰了陆将军。
看来下次要让阿紫过来汇报才行,阿紫是女孩子,陆将军应该不会生气。
“什么事?”陆帆问道。
金校尉才回过神来,急忙行礼回答:“陆将军,匈奴人南下了,估计是去平阳。”
“什么时候?”陆帆又问。
“半个时辰前!”金校尉恭敬回答。
陆帆抬头看了看太阳位置,看到是中午时分,心中估算了一下匈奴到平阳的时间。
匈奴人距离平阳还有一段距离,不能打草惊蛇。
他让金校尉先退下。
金校尉如获大赦,立即离开。
陆帆将贾诩、马超、张辽等人叫了过来,让大家做好出战的准备。
直到陆帆觉得时间差不多了,立即下令出发。
马超带着西凉军赶去北边,截断匈奴退路。
陆帆带着虎狼骑、白马营和义阳营赶去平阳。
决战开始。
.......
赶往平阳的还有王凌。
王凌带着郭淮和五百子弟兵离开太原,沿着汾水一路南下。
他听到陆帆赶去平阳救夏侯惇,于是他们加快速度,向平阳赶去。
不久到了平阳城外。
郭淮很高兴,指着前方平阳城说道:“大哥哥,到平阳了!”
出门在外,王凌没有让郭淮叫他老师,而是改口为大哥哥。
王凌望着前方平阳城,心中有些激动。
终于要见到陆将军了。
不知道陆将军会不会因为堂姐貂蝉而接纳我呢?
无论如何,都要试试!
他不单单是为自己,更是为了太原王家和郭家。
“走,我们进城!”
王凌带着五百家丁向平阳城大门赶去。
正此时,身后大道上突然出现许许多多的百姓,有老人有小孩。
许多人都是一家人,他们扶老携幼向平阳城赶去。
王凌有些疑惑,出了什么事?
他只好问匆匆赶路的路人。
“老伯,出了什么事?”
那老人惊慌地回答:“匈奴来了!到处杀人抢东西。”
王凌有些奇怪。
他知道听说河东太守郭援联合匈奴在平阳包围了夏侯惇。
后来听说陆将军击败郭援,匈奴已经逃走了。
匈奴怎么又来了,还四处掠夺?
难道匈奴知道陆将军在平阳,准备来包围陆将军?
王凌当机立断,让小郭淮带着部分个家丁护送粮草快快进城,去告诉陆帆最新情报。
他自己带着其他家丁和马车去帮忙众乡亲,快快进城避祸。
在王凌等人的帮助下,不少百姓顺利进城。
正此时,后方灰尘滚滚,巨大的马蹄声传来。
隐约还听到惨叫声。
王凌有些担心,他再也顾不上那些百姓,急忙带着五百家丁走上马车向城门冲过去。
一路飞奔,很快到了城门前。
他发现城门已经关闭,护城河的吊桥正要拉起来。
“等等!还有人没有进城!”
王凌急忙大喊。
他拼命冲到护城河,一跃而起,跳上吊桥。
在他身后,五百家丁也急忙冲了过来,死死拉住正要升起来的吊桥。
由于太多人拉住吊桥,吊桥不肯重负,拉起吊桥的绳子“啪”一声断开。
砰!
一声大响。
吊桥重重掉落。
五百家丁和百姓连忙登上吊桥,冲向浮桥对岸。
留守平阳的是韩浩。
为了吸引匈奴南下,夏侯惇只给韩浩五百将士。
听到匈奴到了,韩浩急忙登上城墙。
结果刚上城墙,手下就向韩浩汇报:“韩将军,城外百姓抢着要进城,将浮桥拉断了,浮桥拉不起来,如何是好?”
韩浩急忙来到城墙边,望着城外。
果然看到几百百姓已经过了护城河,来到城门前。
那些百姓正在拼命地冲城墙大喊:“开门!”
众将士不敢自作主张,都望着韩浩。
韩浩反而望着护城河上的吊桥。
不将吊桥处理掉,敌人就能轻易越过护城河。
如何不能拖住敌人,岂不是坏了陆将军大计?
韩浩有些头疼!
城下,王凌等人看到城门还不打开,个个心急如麻。
他们拼命大喊着:“开门,快开门!”
王凌也望着城墙。
当看到一个将军模样的人站在城墙,他急忙大喊:“我是来投奔陆将军!”
韩浩听到了,可他有些不相信。
怕那人是匈奴的奸细。
正此时,有人匆匆走上城墙,向韩浩汇报:“韩将军,有人要见你,他说是郭太守的儿子。”
“郭太守?那个郭太守?”韩浩问道。
“雁门郡太守郭缊!”
说完,那人拿出一封信。
韩浩连忙打开一看,看到是郭缊的亲笔信,让大家多多关照。
韩浩听过郭缊大名,他没有怀疑,让手下将那人叫过来。
想不到上来的竟然是一个小孩。
那小孩向韩浩行了一礼,急忙说道:“我叫郭淮,和王凌哥哥一起过来投奔陆将军,王凌哥哥正在城门,望将军开门。”
郭淮怕韩浩不开门,又补充了一句:“王凌哥哥是貂蝉夫人的堂弟。”
韩浩一听就明白了,原来是陆将军的人。
他连忙下令打开城门,让王凌等人进城。
王凌进了城,才发现陆帆不在平阳。
更令王凌惊讶的是,城中只有五百守兵,和他手下家丁一样多。
这点人能守得住平阳?
韩浩安慰道:“不用怕,我们只需拖住匈奴人,陆将军很快率骑兵赶来灭匈奴人。”
上一篇:三国:联军辱我,反投董卓娶董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