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我,杨广,又苟又稳 第113节
元孝矩哈哈一笑:“没想到他们这么等不及。”随后手一挥说:“王夫子,晋王殿下,我们不妨出门去见见洛阳城的才子们。”
王隆兴致甚高,恭敬的对杨广做了个请的姿势,杨广也回礼,一起走了出去。
走出去的时候,一群工匠正在挂学堂的牌匾,杨广瞧着那牌匾上明晃晃的写着【洛阳中南大学堂】便心生好奇。
“元冢宰,为何要叫中南大学堂?”
“陛下亲题的名,中原以中,黄河以南,是为中南大学堂。”
“父皇对于学堂的事情还真是上心。”
元孝矩当即拍了一下马屁:“陛下为了大隋的年轻人尽心竭力,我们做臣子见了都深受感慨,唯有努力推进学堂之事回报陛下。”
元孝矩人精一样,遥拍马屁。
门口十数位公子哥,翻身下马,来人皆是衣冠楚楚,便无一个穿着打扮差一些的。
城内的年轻公子不认识元孝矩的甚少,见到元孝矩便上前来打招呼,十几人一起拱手行礼,场面倒是不错。
元孝矩满脸的笑容对着杨广和王隆介绍:“晋王殿下,王夫子,这位是洛阳县令杨呈武家的公子杨江川,这二位是洛阳参政黄门英,武威信家的公子,黄少前,武时达……”
一位位的将这些公子哥介绍了一遍,这些人听到了两位的名头,当即行礼:“草民见过晋王殿下,见过王夫子。”
未出仕者自称草民没有问题。
杨广示意不必多礼了。
元孝矩笑着问:“今日你们来此做什么?”
领头的杨江川隐隐就是这群人的中心,走上前回答元孝矩的问题:“元冢宰,我等听闻学堂即将开招学子,家中夫子也被招到了学堂中来,今日是想着想来看看中南大学堂,还有父亲让我来看看是否有什么我们帮的上忙的地方。”
年轻的公子哥热情于实事是非常好之事,朝气蓬勃的样子让人看了也非常的欣慰。
这年代这些公子哥享受着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条件,其中出色者自然不必多说,都是个顶个的人杰,都是勋贵阶级,但是不管哪里有能力的人和酒囊饭袋总是共存,现在学堂中进来的肯定也一样。
最开始这些有能力的人很快就会冒出头来,用成绩和表现放在同一个维度上来评比,有本事的和没本事的都藏不住。
这也是他们热衷于学堂的原因之一,对于他们这批人来说这无异于是大好事,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比了更能显示出他们的本事来,所以杨江川这样对于自己能力非常自信的年轻人是非常热意与朝廷搞这个学堂的。
不然各地举荐上去的人良莠不齐,保不定就是一个大能之才一个酒囊饭袋,还得屈居酒囊饭袋之下。
学堂选拔个两三年,这些最有本事的公子哥就会被选拔出来,而后这些人的数量少了,为了成绩不掉,学堂自然得想办法。
元孝矩看着一群年轻人说:“方才我们在里面听着外面热闹,你们是在做什么?”
“回禀元冢宰,我等在作诗,寻常我等就会聚在一起,没事写写诗词,喝喝酒。”
“甚好,甚好,既然来了,不如入学堂一起看看吧,你们若能写下流传诗篇,便是没辜负今日一番良辰美景。”
一群年轻人跟着他们一起回到了学堂内,他们对于这样的新式学堂都很好奇,年岁长点的十八九,年岁小一点的才十三四,一群人在学堂内四处看着研究着。
看着热情洋溢的年轻人,王隆心中欣慰便笑着说:“今日既然来了这么多人,又在学堂内,我想为诸位讲第一堂课。”
声名远播的王夫子愿意讲课,众人自当兴奋,一喊就全部聚集了过来,一群人就席地而坐在王隆的面前,王隆手上拿着书,刚翻开又合上了。
看向天,看向了眼前的一群人,又看向了杨广说:“诸位今日不讲书里有的知识,我有一件事情想和你们聊聊。”
“王夫子,不知是何事啊?”
“我想问问年轻人,你们为何而读书?”
问了这个问题王夫子便寻了一块大石头坐下,等待着公子们的回答。
诸位公子哥没想到不是学问上的问题,也不是清谈玄学之类的事情,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低声交头接耳,但是无人应答。
又是杨江川率先回答,站起身来身体挺的笔直:“王夫子,我读书为名利,家中父亲说了男儿大丈夫,或披甲战场,或执笔庙堂,二者总得选一样,我例来身体稍弱,父亲便让弟弟们习武,为我请夫子学文,此乃父母期望,牢记于心。”
王夫子点头颔首:“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二字,说白了,看的透了是好事,尔等莫觉得为名为利便是俗气的,天下谁人不爱名利,读书为求得名利,更是为正心正行的求得名利。”
“当官贪赃枉法,行商坑蒙拐骗,就是将书读到狗肚子里面进去了,你们要切记为名为利不是坏事,如他这般说出来更显光明磊落,将来便是天下功名加身,高站庙堂之上,依旧站得直,说的响。”
王夫子一番话让原本还觉得杨江川说的如此直白的学子们没了讨论声。
王夫子看向其他人,其他人经过此一说,也都纷纷开始说自己读书的目的,来来去去确实是名利二字。
最后王夫子看向了杨广,那眼中饱含深意,如此欣赏杨广的他怎么可能不想听听杨广的真心话呢。
“晋王殿下,老臣可否问问您,你觉得读书为何?”
元孝矩闻言不禁心生欢喜之色,这个问题好呀,这是一个陷阱,前面普通了那么多为名为利,杨广若是开口说为名利,他一个晋王再求名利求的可就是天下最大的名利了。
不由的感叹,要玩文字游戏还得是这群读书人啊,心想莫非这个王夫子也是太子一党自己人?
杨广无奈,最终还是没逃过问题。
叹了口气说:“王夫子,想听真心话?”
“想!!”
“唉,说出来或许让你们觉得有些空乏,还请诸位和王夫子莫笑。”
杨广轻描淡写平淡的说。
“读书,应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
第168章 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
“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
王夫子轻轻的念着杨广刚才说过的话,陡然间双眼就迸发出强烈的光芒继续看向了杨广,那眼中竟然慢慢的从欣赏变成了仰望之色。
旁人听来这话或许有些空泛,但是王隆明白,杨广说的绝对是他内心所想的。
若非有如此宏愿,眼前的这位大隋晋王何必劳心费力,若非有如此胸怀,怎么会将自己藏在一切的盛名之下,不求不取,若非有如此抱负,何必做这样的事情。
以眼前之人的才学,诗词歌赋之惊才绝艳,他一人就可压下朕大隋的才子们,为什么要让这么多人读书呢?
“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再次在王隆的心中响起,晋王所言既所行,他真的是要让大隋的学子们都读书,甚至在晋王的心中,贩夫走卒与王侯将相家的孩子无异,他想让他们都接受教育。
教化天下!!!
王隆的心中,杨广的行为就是在教化天下,犹有孔夫子有教无类之深意,晋王是他见过唯一的一个真心实意做如此事情的人。
真正意义上将孔圣人的话落到了实处。
王隆老夫子面色未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内心中早已狂风巨浪,不禁有了些少年心性,暗想:“我就知道晋王殿下是儒家门生,他所做的就是孔圣人的有教无类,他不是那说大话的妄言狂徒,而是做实事的人。”
“大隋幸有晋王,只要晋王一直掌权一定会不断的推进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旁落太久了,历来杀伐,礼乐崩坏的几百年,还有多少儒家读书人?人信佛,信道,信旁门左道,乌烟瘴气,男不男,女不女,君不君,臣不臣,应是天下有晋王拨乱反正才对。”
“他说的不是为大隋之崛起而读书,是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晋王殿下的胸中装的从不是仅仅大隋而已,是天下百姓。”
“或,他为天下共主,甚好!”
王隆没想到自己竟然因为晋王一句话而想出这么多的东西来,此时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还是在元孝矩的轻呼下才回了神。
“王夫子,王夫子……”
王隆回过神来说:“不好意思诸位,方才走神了,想了些事情。”
此时的王隆才仔细的看着其他年轻人的面色,面对杨广的话,他们没人笑,不是不觉得杨广是在说大话,而是不敢嘲笑当朝晋王而已。
王隆明白眼前的人绝无一人会觉得杨广说的是真的,只觉得杨广是在说一句很大的,很空的话。
是啊,为什么要全世界的人认可,你自己认可自己所想所言便可以了。
王隆面带微笑,对着杨广回了一句场面话:“晋王殿下心怀宽广,老臣亦觉得有所不及,佩服,佩服。”
看着王隆回的场面话,元孝矩都觉得好笑,笑杨广这话说的好像别人会信一样。
王隆收敛心神,对着诸位年轻人说:“读书但凡为的是好事,便都是好的,莫要心性杂乱,见污秽者高升便转了想法,恪守本心尤为重要。”
“说了读书,我还有一事要问你们,古人言,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诸位皆勋贵子弟,家中名望盛隆,在大隋都官居要职,不可谓不是士大夫也,诸位将来也会成为大隋的士大夫,想问你们,伱们心中何为士大夫?”
众人论道,纷纷起身回答王夫子的问题,其中不乏有想要给在场的晋王留下好印象的年轻人。
“王公论道,士大夫行之,士大夫乃为王公行事之人。”
“错,士大夫亦是劝诫王公之人,贤明之王公有事有行都会问过士大夫,所以士大夫乃是为劝诫王公之人,为人要正,为人要直。”
……
下面一群人讨论了起来,王隆非常满意一群人的议论,最后却还是看向了杨广,等到议论声停了之后,便问杨广:“晋王殿下,老臣可否问您何为士大夫。”
所有的目光再次看向了杨广,杨广也不好意思拒绝,便只得开口说。
“诸位都知苏秦吧。”
下面就有人抢答:“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与张仪、孙膑、庞涓同师鬼谷子,出游列国,以期谋一官半职,几年后,无望而归,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父母不子,后发愤读书,致力于纵横之术,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使秦不能向东扩张,佩六国相印。”
杨广点点头:“苏秦也是洛阳人,他是士大夫吧?”
众人点头。
“他有一句话流传甚广,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你们应该都听过吧。”
众人再次点头。
“此话对吗?”
这问题众人再次面面相觑,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对不对似乎没人想过,而且这句话好像不是用对还不对来分辨的。
见众人答不上来,杨广便直接了当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此话不对,不过是苏秦谦虚或说直白些虚伪的托词罢了,却教坏了后世子孙。”
众人大惊,直接说苏秦虚伪,这好歹也是洛阳本地先人,若非因为身份是晋王,在场之人怕是要站起来直接对喷了,但是因为是晋王,他们不敢。
“方才你介绍苏秦出游列国,以期谋一官半职,从他年少时便一直打算当官,只不过怀才不遇罢了,后得机遇便扶摇直上,佩六国相印,他嘴上说着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做的却不是如此,纵使给他洛阳二顷田,百顷田,千顷田,亦会佩六国相印。”
“这才是真正的士大夫,当仁不让,遇难不退,胸怀万民,为中原天下有一拳之力便尽一拳之力,国家危难则救国救民,国家兴旺则添砖加瓦。”
杨广的语气轻缓,并不激动,但是说的众人哑口无言,王隆无比欣慰的看着杨广。
本以为他这样就说完了,但是杨广仅仅停了一息时间便再次开口。
“士大夫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声音依旧不响,但是这四句话如同亘古洪钟炸响在王隆的脑中,这是何等气魄?!
王隆怔怔的看着杨广,心中在怒号:“他说士大夫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更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说出如此的话?光是念起来都觉得激奋人心。”
横渠四句,对于第一次听到它的读书人具有永恒且强烈的杀伤力,这种杀伤力对于那些读书越多,追寻越久,为人越正的读书人来说越是致命。
因为其中蕴含着所有读书人,在出发时的美好期盼,又有着包容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就像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对于从底层爬上来的武将的意义差不多。
上一篇:三国:不知夫人可愿和我共枕席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