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201节

  天下士子在得知消息后顿时就坐不住了,纷纷前来想要参加。为了照顾天下各州郡的士子,王信当即决定于元凤一年秋于洛阳学宫举办考核(以前都是春季)。

  因为当年淮国起自淮水,并且在淮地经营多年,后迁都金陵,在南方根深蒂固,并且因为学宫最早就出自这里。这让南方士子占据优势。

  毕竟淮国治理多年,一直以来都推行学宫,这些地方的人家中藏书多。

  自从大乾学宫考核为官实施后,历年来南方士子通过率都要高于北方、关中和蜀中。

  这让朝中官员几乎有半数都出自淮安和江南,显然这种情况对于朝堂是不健康的。淮安和江南官员过多,已经隐隐有做大之势。

  因此王信决定将淮安、会稽、金陵等郡限定名额,削减其通过考核的数量。

  然后将多出来的名额分配给北方、中原、关中和巴蜀地区。人为的让朝堂之上的诸多势力平衡。

第429章 杨义 士子考核

  这几艘前往洛阳的官船之上,除了那些前往学宫参加考核的士子外,还有一位被州郡举荐为官的贤才。

  此人名为杨义,今年已经四十有七,在这个时代,已经称得上长寿。年轻时候游历山川,三十六岁归家,然后在家钻研学问,将自己所学融会贯通。

  对于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多学说都很精通,同时又对占卜、医学、地理、农事都很精通,可以说是全才。

  在得知有如此大才后,王信也很好奇,于是命人将其送往洛阳。

  杨义在会稽和扬州很有名声,前去参与考核的士子每天都会前去请教学问。杨义也会对其进行解答。

  对于经书中一些不明白的部分,杨义也会为其解释。对于前来求教的士子,他建议这些士子多了解民情,不能死搬硬套。

  因为其曾经常年在各地走动,知晓百姓疾苦,他对儒家、法家、墨家、道家学术之争并不感冒,更在乎适用,只要合适,不管儒家还是法家他都用。

  相比起来,学宫之中那些依旧看重学术门户之见的经学博士都不如他。

  官船一路从会稽驶往洛阳,船上的考生听得如此如醉,甚至有不少士子要拜其为师,但是都被他拒绝了。不过即便是拒绝了,这些弟子依旧视其为师,并对其行弟子之礼。

  这些士子能够在淮安、会稽这里的学宫中脱颖而出,一个个都是通读经义,只是缺乏一些实践,现在听了杨义的讲学,一个个都受益良多,很多地方都是豁然开朗。

  “先生,洛阳到了!”一名小吏恭敬的说道。在船上这些时日,这些小吏也听了杨义的讲学,对其很是敬佩。

  杨义起身,一手背上行礼,一手将横刀挂在腰间。

  这个时代的士子和真实历史中明清时代的书生完全不同,一个个都是身体健壮,孔武有力的。就像先淮时期的孔子,其身高八尺,一人就能扛起城门的门闩。

  在孔子那个时期,想要周游列国可不容易,没有足够的武力保障,出城十里估计人就没了。

  上了码头,看到洛阳城如此繁华,众人也为之震撼。

  “先生,我已经叫了马车,咱们一起乘坐马车进去吧。”

  杨义摆摆手道:“神都风貌,若不亲眼见证,可太遗憾了,我准备一路步行,还能欣赏这神都风貌!”

  杨义大步流星走出码头,几名士子犹豫了一番,也跟了过去。

  几人先是在洛阳城外转了转,然后问道:“神都风貌,与姑苏、淮安、金陵、大梁有何区别?”

  旁边一名士子说道:“神都洛阳竟然没有乞丐,要知道即便是姑苏金陵也是有乞丐的,神都之中的贩夫走卒行色匆匆,但看其精神面色红润,显然生活的不错。”

  “这神都中当然没有乞丐,若是发现是身体残疾的,直接就送到养济院,若是有手有脚的,直接罚苦役一月,然后给他找个事情做。”旁边有知晓的士子说道。

  几人走了大半日,觉得腹中饥饿,于是在路边找了一家小店进去吃饭,这小店虽然小,但是菜品却不少,而且价格也不贵,味道也很不错。

  众人都有些惊异,这神都洛阳的吃饭居然比在姑苏金陵还要便宜一些。

  “天子脚下,气象不凡。”几名士子道,但是杨义却清楚,这是天子脚下,那些官吏不敢盘剥过甚,在其他地方,那些官吏明里暗里可是有不少搜管的。

  这个时候门外进来几名士子,边走还边说:“这次恩科居然将法家增补的条例也加入进去了,我来这里之前根本就不知道,这可如何考试?”

  “赶紧买本书看看吧,官府已经贴了告示,这些是必考的,但占据篇幅不多,影响不大。”

  “那也是有影响,得赶紧看看。”

  正在吃饭的杨义几人听到了,匆匆吃了饭后去将增补的条例也买了回来。

  一直以来各家经书都是有不同版本的,在看完了新增订的条例之后,众人脸色各异。

  杨义却觉得这些增订非常不错,他以前行走天下,可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主,对于底层官吏还有各地官员的丑态一清二楚。

  朝廷即便是三令五申,依旧有官员敢于违抗。

  等到了傍晚时分,一个三十余岁的男子穿著便服来到驿馆,在向驿卒打听了一下后,就匆匆上前敲门。

  “弟子张璞拜见恩师。”男子见到门开之后,当即大礼参拜。

  “快起来,我也没教你几天,不必如此!”杨义将其扶起。

  张璞是姑苏人,是杨义的邻居,乃是六国遗族后裔,到了他这一代家庭已经败落,也是杨义给其开蒙,并资助其学习。

  “今日弟子历任两任县官,考评皆优,因此被提拔入京,今日在官署名册中见到老师名讳,下衙后就前来拜见。”

  “看来你记得百姓之苦啊!”杨义点点头道。

  “学生一直谨记老师教诲,尽心辅佐圣君治国安邦!”

  “现在朝廷如何?”杨义问道。

  “新君登基万象更新,只是对官员有些苛刻,虽然无人敢言语,但暗中非议之人颇多。”张璞道。

  “如何苛刻了?”杨义问道。

  张璞冷笑一声:“嘿嘿,不过是让他们忠于职守罢了,对于违反朝廷法令的官员罪加一等。”

  “哈哈哈,活该!”杨义哈哈哈大笑道。

  他很清楚,底层官员对于地方的剥削。以前朝廷对官员管得没有那么严格,执行也不算严厉。现在新君即位,直接就来了一把火。

  对著官员就狠狠砍下去了。

  现在只不过是要求官员认真做事,做不好有惩罚,这些人就觉得严格了,真应该让他们见识一下秦国的法律。

  “朝廷加大了绣衣使的权利,绣衣使在各地皆有衙门,对于各级官员都有监督权利,甚至还有风声传出,要给绣衣使审查之权。”

  “这是真的?监察审查怎能都给?”

  “只是风声,想必不是真的。”

第430章 东北局势 高丽无耻

  几日后,内侍前来传旨,带著赵义前往宫中觐见。

  按照大干的规矩,官员举荐的或者勋贵举荐的人才都是要皇帝考核的。而除了杨义之外,还有其他几个举荐来的人才。

  王信坐于主位,看著举荐来的人才,这些人才年纪最大的已经须发皆白,年纪最小的也有三十多岁,人数加起来只有七八个。

  看到这些人王信敏锐的察觉到,勋贵豪门和经学士子之间的竞争已经落后了。

  王信依此考校了这些人,只能说确实有才能,但是距离治国安邦还是差了不少,最多能治一郡之才。

  不要觉得治一郡就小瞧他们,郡守也是秩比两千石的官员了。杨义最后上前,王信问道:“先生可有治国良策?”

  “治国之道,在于君,君主赏罚分明,群臣敬畏,则朝政清明,天下大治。”

  “圣王掌控赏罚之权柄,其一要严明制度,其二要力行不乱,定制度,严执行也!”

  “制度好定,执行却难,先生可有办法?”王信问道。

  “执行难,那就整顿吏治,臣见陛下现在做的就很好,流放西域不仅能够充实西域人口,也能震慑其他人。”

  听到杨义这些话,王信很是满意,这正是他想要的治国大才。

  王信在增补修订了新法之后,担心底下的官员们阳奉阴违,现在赵义来了,正好合适。

  于是王信在第二天大朝会上,任命赵义为御史大夫,掌管御史台,巡察御史,督查百官。

  若不是赵义资历实在不够,他都想要将赵义任命为丞相了。

  元凤三年秋,辽东之地,燕国刚刚击退扶余人,得胜归来。

  自从朝鲜臣服以后,燕国就不再向朝鲜进攻,这个时期,燕国和朝鲜以大同江为界,朝鲜东北部分则是向东北延伸,和扶余人、肃慎人接壤。

  在神都洛阳,朝鲜和燕国结盟,然后一起对付扶余人和肃慎人。箕子朝鲜在臣服之后,上书想要让燕国将大同江西北,鸭绿江以东,这一片区域还给朝鲜。

  王信当然不同意。

  箕子朝鲜说这里是他们的领地,但实际上只是地图开疆。这里的确有一些和箕子朝鲜交好、结盟的部落,但实际上连羁縻州都算不上。

  箕子朝鲜现在的势力范围是在大同江以南,甚至连半岛都还没有统一。

  燕国在将鸭绿江以东这片区域中的部落击败之后,这里已经成了燕国的土地。箕子朝鲜为何前来称臣朝贡,就是因为燕国的压力。

  燕国现在也有民百万,地方千里,但是因为气候寒冷大多都聚集在辽东半岛,以及辽河平原上。

  对于鸭绿江流域则是属于羁縻州,燕国、扶余人、肃慎人在这里都有影响力。

  扶余人实际上就是高句丽的先祖。

  在真实的历史上,高句丽会在东汉末年建国,然后趁著中原五胡乱华时期快速壮大崛起,最后被唐所灭掉。

  现在的扶余人实力还不断强大,但是辽东的气候寒冷,燕国也无力向北。

  等燕国和朝鲜人结盟之后,相约进攻扶余人和肃慎人的时候,朝鲜又推说自己土地贫瘠,粮草不济,无力出动大军,若要出兵,就要燕国先给粮草。

  燕国知道后大怒,直接就将朝鲜人的使者赶出去了。若不是有盟约在,又担心朝鲜人和扶余人联手,燕国就要出兵好好教育他们一番,让他们知道谁是爸爸。

  箕子朝鲜在没有得到好处之后,自然不愿意出兵。鸭绿江以东的区域也没有得到。于是箕子朝鲜就觉得很委屈,我都称臣纳贡了,这鸭绿江以东不应该赏赐给我吗?

  让他们动武,他们不敢,毕竟他们在鸭绿江流域的一些势力就是被燕国给攻灭的,但是他们却暗中开始支持扶余人钱粮。

  扶余人是半耕半牧同时还渔猎的民族,因为北地苦寒,想要活下来只能如此。耕种,养殖牛羊,渔猎。一直以来,这些人都想要南下去更温暖的地方。因此和燕国很不对付。

  北方苦寒之地让扶余人很悍勇,但是他们的武器装备却连匈奴人都比不上。

  弓箭几乎都是石箭和骨箭,盔甲则是一些皮甲,铁器寥寥无几,十个人里面不一定有一件。因此在和燕国交战的时候,都是被吊打。

  箕子朝鲜不敢和燕国相争,于是暗中开始支持这些扶余人。只是朝鲜国同样缺少铁器,支持给扶余人的自然就更差了。

  “世子,您看。”一名燕国士卒将一柄断掉的铁剑双手送了过来。

  “这是刚刚战死的扶余人的武器。”

  燕国世子王简拿起断剑,查看了一番,脸色难看。

  “这铁器炼制粗劣,扶余人可以冶铁了?”

  “应该不是,臣怀疑是朝鲜人.”

  王简脸色难看道:“派使者去朝鲜国问罪!让其断绝与扶余人的联系。”

首节 上一节 201/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下一篇:穿越三国,招募一百零八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