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225节
毕竟现在话语权一直都控制在朝廷手中,皇家对于经济之道,比他们强多了。
再说了,你们口中的这个民指的是百姓吗?这可不是后世,皇帝被忽悠瘸了。儒家那一套东西虽然在学宫中有不少人学习,但是其中很多解释,必须按照朝廷的意思来,不然就失去经学博士的资格。
皇室手上那些农田同样开始售卖,对于这些田地,百姓的热情更为高涨,因为朝廷不再成丁授田,因此这些年来不少百姓是没有田亩的。
大乾推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一户百姓家中有三个儿子,基本上就是老大继承田产,老二老三分一些钱财,然后离家自谋出路。
有些人就会报名前往河湟谷地、西域、辽东乐浪郡,甚至前往扶桑。但是这样的百姓终究是极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并不愿意离乡,而是在家乡成为大户人家的佃户,或者去城中拜师傅,学一门手艺成为工匠。
虽然工匠收入比耕作还高一些,但是按照百姓的淳朴观念,还是种地更有安全感。
因此在看到朝廷低价出售田产之后,很多百姓就想要去购买。这些百姓有的是想要增加实力,有的则是给分家后的老二老三准备一些田产,毕竟终归是自己的儿子。
以前是没有办法弄来土地,现在有办法了自然是要给老二老三一些好处的。
虽然大乾对于百姓已经很宽仁了,但是想要让所有的百姓都富裕起来依旧做不到。朝廷的土地政策已经完善了几次,但是伴随著人口增长,再好的土地政策都会变得落伍。
唐朝是府兵制的巅峰,在唐朝建国时期,府兵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那个时候能够推行府兵制是因为全国因为几十年战乱,人口凋敝,全国有大片土地无人耕种,推行府兵制度绰绰有余。
但是等到几十年之后,玄宗时期,府兵制就彻底败坏了,其中有贵族、官员侵占土地的原因,但更大原因是人口增长无地可分,这种情况下,募兵制替代府兵制是必然的。
大乾现在也面对这个情况,人口增长,无地可分。朝廷这次放出去的土地大约有三十万亩,结果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全部被购买完了。
剩下的几十万亩朝廷准备在接下里的几个月时间里分批次出售,不然一次性出售太多土地,很有可能造成土地价格大跌。最后让那些商人、豪强、勋贵们占便宜。
关中的这一场大风波渐渐平息之后,除了关中那些官员、勋贵、豪强损失惨重外,底层的百姓,其他地方的勋贵、官员、商人连同皇室和朝廷,可以说都获得大量好处。
关中的情况得到解决,但是在帝国的另一边,一场动荡已经开始。
第485章 巡视天下 铁器监
大乾元兴二年,蜀中承平已久,因为都江堰治理水患,巴蜀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口繁多。即便是蜀中道路难行,商队也多有前来,栈道上往来商人络绎不绝,蜀中蜀锦天下闻名。
巴蜀之地往南,当年始皇帝分封滇王,此地气候炎热,草木茂盛,林中多有瘴气,滇王来此之后,经过数十年治理,击败诸多蛮夷野人之后,总算是在这群山中的平原上成功立足,只是对于山林确实无能为力。
朝廷这些年也在向西南开拓,只是收效甚微。这里道路难行,气候炎热,山林密布,铁甲到了这里之后,沉重难行,根本施展不开。
而且山林之中毒虫遍地,常有毒瘴,大军进入其中,根本发挥不出什么威力,再对上山中层出不穷的南蛮野人,士兵死伤惨重。
滇国和南蛮纠缠了几十年,也没有分出胜负。甚至巴蜀之地也遭到这些南蛮骚扰。朝廷看到这种情况,就准备派遣大军,将南蛮彻底征服。
王澈任命马衡为征南将军,从金陵、江州、巴蜀抽调五万大军,命其进攻西南蛮夷。
虽然一直以来朝廷没有在西南大动刀兵,但是小摩擦不断,马衡曾在苍梧多次征讨山越蛮夷,这次前往西南,也是山林作战,因此才命其为统帅。
马衡领命后,从江州出发,逆流而上入蜀,准备以成都为基地,集合兵力后,再南征西南蛮夷。
王澈在任命了马衡为征南将军后,开始准备巡视天下。
关中发生的事情让他对现在大干的天下很不放心,想要亲自巡视一番。朝中大臣想要劝阻,却根本劝阻不了。大干的皇帝权势可是非常大的。
王澈巡视天下,自然是带著大军出巡,其中有三千羽林卫,还有两千大乾精锐骑兵。
羽林卫因为训练严格,经常戍边,皇室非常重视,一直以来都是大乾最强大的军队之一,那两千精骑也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士。
再加上一些随行官员以及后勤人员,人数超过了万人。
大军先是乘坐运河,先到了大梁,然后顺著运河往东南,向徐州而去。徐州就是当年徐国所在之地,当年淮国灭邗国在邗地创建冶铁监,后来徐国并入淮国之后,就将冶铁监迁往徐州。
而如今,徐州乃是大乾冶铁重镇,全国半数以上的武器铠甲,都是出自徐州监,这里乃是大乾钢铁产量第一。淮国在徐州经营数百年,根基不可谓不深。
王澈巡游至此处,城中官员出十里相迎。徐州乃是泗水郡郡治,水陆交通便利,乃是国之重镇,自然是要看一看的。
“臣耿骥参见陛下,陛下千秋。”郡守耿骥大礼参拜。
“耿卿请起!”王澈亲自上前将其扶起,紧接著是朝廷徐州监的官员前来拜见,然后则是勋贵以及其他官员,最后则是其他一些人上前拜见。
在拜见完之后,王澈在众人的陪同下一起进城。王澈随口询问道徐州监一年的产量有多少。耿骥如数家珍的说道:“徐州监每月可冶炼生铁52万斤,商人百姓多从冶铁之业,获利颇丰。”
52万斤有多少呢?换算一下就是260吨一个月,一年就是三千多吨,大乾一年产铁在六千多吨。(作者君查汉朝资料,有资料上说汉朝一年产铁3千万斤,1.7万吨左右,但是唐朝一年才五千吨,唐朝一年的产量连汉朝的零头都没有了,后面的明朝巅峰是9万吨,汉朝这个太夸张了,只作参考。)
吨一个月的产量,其中包括了生铁和熟铁,至于钢需要再进一步加工,产量很低。徐州的铁产量很多都是民间的冶铁场出产,朝廷的铁厂更多是用铁来锻造钢。
当然,这其中肯定也有隐瞒,260吨不会是徐州的总产量,不少民间冶铁场会悄悄隐瞒一部分,用来逃税。
朝廷对铁收取百分之二十的税,不过可以用生铁抵扣,因此敢于逃税的并不多。尤其是朝廷为了降低农具价格,鼓励耕种,税率折算下来并不高。
王澈在徐州呆了几天,特意去巡视了一番徐州铁监,查看徐州冶铁监的情况到底如何。为了防止徐州官员上下联手糊弄,王澈特意让暗卫和绣衣使暗中探查,以确定徐州冶铁监的真实情况,以及那些工匠百姓的生活状况。
在经过一番询问之后,王澈得到的最终结果和徐州官员的给出的答案相差不大,一名老铁匠一年能够赚取五十御制银币。暗卫得到的结果是四十八枚左右,相差不大。
一年收入四十八银币,在大乾可是属于高薪了,普通百姓根本赚不到这么多钱,唯一不好的就是,体力消耗很大,工作环境恶劣,需要补充营养。
朝廷因为推广水利工程,冶铁厂也有很多地方才用了水利设施,用来提升工作效率,产量也一直在提升。
特别是锻打一块,生铁熟铁需要水利锻造机械锻,打才能打造钢制武器。
王澈在徐州巡视一圈之后,并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一些小问题也很快进行了改正。
王澈对铠甲的工艺进行了解的,现在大乾使用的盔甲一部分是铁甲,一部分是藤甲和铁甲混编,还有镶铁皮甲,种类繁多。
其中铁甲有鱼鳞甲、两裆甲、扎甲,防御力最好的是鱼鳞甲,乃是高级军官才有,两裆甲是皮甲和铁甲混合,扎甲要比两裆甲好一些。实际防御最好的还是鱼鳞藤甲。鱼鳞藤甲是表面一层鱼鳞甲片,内里是藤甲,内衬皮甲。
工艺复杂,造价很贵,一直以来产量都不高。
王澈并不懂技术,在勉励一番后,对徐州监的一些大匠进行赏赐,并且立下奖惩,对于能够改进或者发明冶铁工艺的工匠进行奖励。若是能够有重大进步,可以封爵、升官,主政官员也会得到奖赏。
一时间徐州监的工匠们士气高涨,甚至那些官员都准备让那些大匠更多时间,让他们来改进工艺技术,自己好升官。
第486章 盐场盐税
大乾对冶铁技术很看中,同时铁质武器铠甲是不允许对外出售,大乾军队需要保证对外优势。
想要保证优势的办法很简单,其一技术封锁,其二对工匠进行重奖,其三要吸收学习其他地方技术。王氏创建研究院,匠作监,一直以来都是在发展技术。
王澈甚至想要开办一所研究各种技术的学院,只是又担心技术外泄,一直犹豫不决。最终他准备对那些工匠们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这些匠人之后容易控制,不易泄密,同时也算是对匠人们的一个补偿。
对于匠人来说,学习文字知识,以后就有做官的资格,大干的匠作监那些大匠作就是秩比两千石的官员。
大乾对于各种治水、修建城池、宫殿等需要技术的官职,基本上都是安排工匠来担任。而不是让那些学习各种经学典籍的士子来担任,让外行指导内行。
这些大型工程牵扯大量人力物力,一旦出问题,后患无穷,必须由专业人士来主导才行。
王澈在徐州停留了五天,然后沿著运河来到淮安,作为淮国旧都,昊天文王陵墓之所,王澈自然是要前去祭拜一番的。
子珏当年薨逝,葬于南山,一直以来都没有修建什么宏伟壮观的陵墓,整个陵墓面积并不大,旁边只有一座庙宇用来祭祀。
王澈恭敬的在此祭祀一番之后,开始在淮地巡视。
淮地乃是当年淮国龙兴之地,虽然后来国都迁走,但是这里依旧繁华,周围田亩肥沃,人口稠密。
王澈派人请来淮地各处老者,向他们问询淮地近况。等到询问完了之后,又封这些老者为男爵。此爵位不可继承,人死爵销,食邑百户,并授予锦衣玉带。
完成了这些之后,大军顺著运河前往盐城。盐城作为大乾最早的盐场,数百年来一直都是海盐的重要产地。
大乾当年在这里开辟盐场煮盐,以渔盐之利和各国交易,换取粮食、武器,这才得以站稳脚跟。后来朝廷改革进行盐铁专营,大乾立国之后,铁器利润降低,再加上为了降低农具价格,于是将铁器放开,只是盐依旧是朝廷经营。
朝廷经营盐场,虽是为了获取财源,但是并没有将盐价过于抬高。大乾广阔,盐税也算丰厚,只不过近年来盐税也出了一些问题。
大乾天命三十七年的时候,天下盐税就有两百万贯,此后一直是稳重有涨,元凤十一年时候,盐税达到最高,两百七十万枚御制银币。
可从这一年开始,盐税开始降低,一直到王澈登基之后,盐税只有一百九十万钱。按照常理,大乾人口越来越多,盐税应该水涨船高,稳中有增才是,怎会跌呢?
因此王澈这一次趁著巡视天下,准备去查一查盐税是怎么回事。
王澈来到这里,自然是要去盐城的盐场一观。盐城的官员在听说皇帝要来,立刻就赶来迎接,而这里的盐商更是准备了无数礼物前来。
大乾现在盐场主要有齐地盐场,山西解盐,蜀中井盐,河西青盐,以及淮地盐城海盐,其他各地也有一些小盐场,不过产量不多,只能在周围贩卖。
王澈在盐城接见了盐城的官员,以及盐商,只是并没有收取盐商的礼物。他也担心,若是收了,等到他巡视其他地方,各地官府有样学样怎么办。
王澈只是勉励了众人一番,然后前往盐场巡视,了解盐城盐场的情况。
盐城的盐场在大乾是产盐最高的盐场,因为采取的是晒盐法,海盐成本低,产量高,但是海盐的品质却只能算一般。大乾食盐品质最高的盐是河西的青盐。
所谓青盐就是在河西盐湖产出天然食盐,这些食盐很纯净,没有苦味,品质最高,价格也要高一些。
盐城盐场的海盐都在海边,所用工艺并没有太大的改进,依旧是当年子珏传授的晒盐法。
“盐场盐工是聘用还是劳役?”王澈问道。
盐场管事徐吴回答:“乃是聘用当地百姓。”
王澈再问道:“盐丁给钱几何?”
徐吴继续回答道:“按照朝廷法令,一丁盐工一年给钱五十贯。”
一户盐工,一年五十贯钱已经不少了,要知道普通农户一年收入不过十贯。当然农户不用买粮,盐户需要买粮食、布匹等等,花销也大,不过即便如此收入也远比农户高。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盐户都能有五十贯钱,给钱多少也是看盐工产出多少的,若是产出低,一年给二三十贯的也不是没有。总的来说也是按劳分配。
王澈接著又询问了一番盐场一年产出,又询问了以下盐场一块盐田的产出,以及晒盐各步骤的要点。徐吴全都能对答如流。王澈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起身离开盐场,返回盐城。
等到回到盐城之后,王澈继续在城中停留了几天,然后让当地的巡查御史、绣衣使以及暗卫前来汇报他们收集到的情况进行对比,当然,王澈这样做还有一番钓鱼的心思。
就是想要看一看,这些巡查御史、绣衣使中有没有人被收买。
皇帝出巡,只要地方官员不傻,都会做各种准备,他们只会让皇帝看到他们想让皇帝看的东西,至于说皇帝想要看的肯定是要进行遮掩的,皇帝想要看到真实的情况,不费一番功夫根本不可能。
“陛下,盐场并非只雇佣了盐丁,还征发劳役,臣随意去询问了一番,劳役占据半数左右。”
“好大的胆子,一半都是征发劳役!”王澈冷笑道。
大乾征发劳役是给钱粮的,但是给的钱粮并不算多,征发一个劳役去盐场,给的钱连招募一个盐丁所需的三分之一都没有。
“盐场盐丁上千,这一年仅此一项就有两万贯,真是生财有道啊!”
“陛下,盐场盐丁可能不止千人!”绣衣使恭敬的说道。
“不止千人,朝廷拨付粮饷不是千人吗?”王澈差异道。
“是的,陛下,朝廷拨付的自然是千人,但是在盐场的盐丁却不止千人。”
王澈瞬间明白了,感情这盐场根本看不上那两万贯钱财,而是用这钱财征发劳役,生产出来更多的盐。这盐场一年的真实产出保守估计比上报朝廷的多了一倍。
第487章 立海关 征关税
盐场盐丁那点钱才多少,多出来的盐才是重点。一石盐价格在1枚银币六百钱左右,盐场一年产盐上百万石,就是数百万枚御制银币。
若是产量增加数十万石,那至少也是数十万银币,甚至百万银币。和之前区区两万银币相比,这才值得那些人动手。
王澈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明白那些人的胃口究竟有多大,而这盐城盐场还是大乾一处盐场,并且这做盐场还是皇室最为信任的盐场。
上一篇: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下一篇:穿越三国,招募一百零八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