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252节

  这种政令别说是百姓了,就连官员自己都搞不明白。如此怎么能推行新政。

  因为没有左丞相,朝中绝大多数的奏疏都要他亲自来批复,再加上晁错留下的各种文案和注解,即便是有皇室众人的帮助,王承每天都要挑灯夜战。

  自从继位以来,王承就有一股紧迫感,他年纪已经不算小了,他不想要将变法这件事情交给自己的孩子去推行。

  因此,王承每天都会处理政务到深夜,而到了白天,还需要各朝廷众臣来商议政务。

  原本王承就觉得时间紧迫,可是下面官员们送上来的奏疏写的是花团锦簇,洋洋洒洒数千言,或是对皇帝、大干的吹捧,或是其他一些东西,真正有用的东西却只有几句。

  王承刚开始还会耐著性子阅读,结果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大量时间都浪费在这些奏疏上了。

  因此王承下诏令,所有奏疏一律要简洁明了,禁止废话连篇,禁止使用花团锦簇,大而空的文章。若有犯错,直接下令斥责更正。

  除此之外,还对朝廷官员书写奏疏使用的纸张进行了限制。朝廷官员书写奏疏使用的纸张都是优质纸张,每刀售价一枚御制银币。

  全国数千官员使用奏疏,一年需要的纸张就是一笔极大的数字,再加上各种公文,朝廷用纸极多。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浪费掉了,王承下令,每年官员奏疏公文纸张按照级别设定数量。

  超过设定数量之后,纸张就需要其自行购买。

  经过王承一番严令之后,这股风气才算是被刹住,从这之后,朝廷官员的公文、奏疏都是要简洁明了。

  王承处理朝政,并且被晁错手把手指导了一段时间,很清楚那些人玩什么花样,这些人就是故意让王承处置这么多奏疏,若是撑不住了,自然要任命丞相。

  更有甚者,若是因此而厌烦了处理政务,懈怠政务,将这些东西交给丞相处置,那就更合他们的意了。

  官员集团就能够通过这种行为获得侵吞属于皇帝的权利。

  另一边,若是皇帝下诏让官员们简单明了书写奏疏,他们就会走另一个极端,写的极其精简,几乎每一句话都要反复斟酌。这种就是官员们另一种‘倍之’。

  故意将你的命令加倍执行,真实历史上,朱洪武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第550章 勿忘先帝之志!继续变法

  朱洪武当时主政时期,因为其裁撤了宰相,所有政务都压在他身上。各地很多官员对于朱洪武一个泥腿子出身来当皇帝,心中对其都很轻视。

  即便是当了明朝的官,也不愿意勤勤恳恳做事,因此就开始整出各种么蛾子。那些花团锦簇,篇幅数千言的奏疏是一个,另一个就是全国大小事务,全部都交给朱洪武一人圣裁。

  甚至就连一个县里转运钱粮的事情都要送到皇帝这里批复,也是朱洪武天赋异禀,精力充沛,居然能扛下来。

  当然朱洪武能扛下来,在他之后的皇帝就不行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面的皇帝搞出来了一个内阁制,这又是后话了。

  朱洪武对这些官员非常严厉,不过这也是他们自找的。在他执政的时期这群官员被其收拾的苦不堪言,乃至于官不聊生。

  因此这些人就暗中创造出了一些词语,比如说投献。

  这些人将那些认真为朝廷做事,负责的官员称为投献,是谄媚,没有气节,是献媚朝廷,是品格卑劣的表现,在官场上是要被歧视的。

  这些人拿著朝廷俸禄,自己不认真做事,看到别人认真做事就要大肆诋毁。可恶至极,甚至他们还会操控舆论,扭曲事实。

  这也难怪,朱洪武会大杀特杀了。

  王承为了防止一些官员以‘倍之’的手段搞事,对于精简也是有要求的,必须清晰,不能出现歧义。

  这一番做派让那些官员很是难受。

  与此同时,朝廷的政策也需要清晰明了,不能含糊其辞,必须向百姓解释清楚。

  虽然经过了王承的一番整治后,朝廷的奏疏数量明显减少了,同时奏疏的内容也大幅度缩短。特别是王承对于几个依旧用各种华丽辞藻来拍马屁的奏疏进行了严厉斥责,那几名官员更是被连降两级处罚。

  看到如此严厉之后,大乾官场上的风气顿时为之一改。奏疏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

  但是即便是奏疏变得简洁明了之后,每天朝廷需要批阅的公文奏疏也有上千本之多。

  王承依旧每天要耗费大量时间处理。这些奏疏之中,有一部分并不是紧要的事情,还有一部分下面的官员完全能够自行解决,结果这些官员不去解决,反倒是将事情送到朝堂之上,并且来了一句躬请圣裁。

  王承每天在这些小事身上就需要花费一两个时辰。看到这种情况之后,王承差点没忍住直接破口大骂。

  这些事情,本来就是交给下面官员处理的,结果他们不处理,反倒是让皇帝来处置,那还要这些官员做什么?坐在衙门里面当泥塑神像吗?

  朝廷发放的饷银难道是喂狗的?

  王承在朝会上,对这些官员严厉斥责,言其尸位素餐,若是再有下次,直接革职,交由大理寺查办。

  朝廷给的俸禄不是那么好拿的,大乾不缺愿意当官的人。

  虽然在大朝会上对这些人进行了严厉斥责,并且下发正式公文。但是王承担心这些人在下面搞小动作,因此派遣巡察御史前往巡视。

  在将一部分的公文奏疏分摊下去之后,王承每天批阅的奏疏和公文数量开始明显减少。看到奏疏公文少了之后,王承也是明显松了口气。

  同时加大了考核法的推进,防止那些官员尸位素餐,或者不认真工作,考核若是连续三年为下,就会直接革职查办。

  王承通过各种规定来限制地方的权利,增加皇帝的权利,整个过程还算顺利。再加上皇室众人的齐心合力,王承掌握朝堂之后,开始按照他的想法继续推行变法。

  开拓贵族继续进行发放,只不过因为之前的开拓贵族已经将容易开拓的地方占据了,接下来的开拓贵族们需要面对的困难更多。

  朝廷依旧对其进行大力支持,为了让这些开拓贵族能够站稳脚跟,朝廷这一次基本上都是将五到六个开拓贵族划分在一个区域,让这些开拓贵族们相互配合。

  在开拓贵族们继续发展之后,对于另一部分开采银矿的勋贵进行了第二次承包,同时规定了已经承包过一次银矿的勋贵、官宦世家、豪强,将不能继续承包下去。

  这些年朝廷放开了海外银矿,很多勋贵、官宦世家和豪强们一起前往海外开采银矿。

  大乾朝廷每年获取的银矿也在不断攀升,这些银矿绝大多数都被朝廷铸成银币,只有一部分被勋贵们收藏起来。

  朝廷通过铸币和收取税金,每年增加了数百万贯收入。朝廷太府中也积蓄了不少钱财。

  原本皇室还担心,每年上千万银币投入国中,会不会造成银元贬值,物价上涨,后来投放之后才发现这千万银币根本不够用。

  经过调查才发现,一直以来百姓、商人们都还使用布匹为货币,虽然有些不方便,但是总比没钱好用。

  银元的大量流通减少布匹为货币,朝廷收入增加了,那些布匹也作为普通物品流入市场中,物价并没有升高。

  也是因此,即便是这些年来全国各地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的时候,朝廷也有钱赈灾。

  现在朝廷为了方便救灾,已经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比如若是遇到大灾,当地官府不用向朝廷请示是否开启常平仓,只需要郡守、刺使、巡察御史查看过疫情,同意之后,就能开仓放粮。

  同时对于开仓放粮的流程也有规范要求,以杜绝有人趁机谋私,贪污钱粮。并且事后也要事无巨细上报朝廷审核。

  王承在发现了救灾居然有很完整的流程之后,也开始考虑是不是将一些朝廷事务也按照这个方式来进行规范,以后若是遇到了,直接按照示例进行操作就是。

  这样一来,就能极大的减少朝廷的事务,王承和皇室众人商议一番之后,觉得这件事有很高的可行性,但是为了防止失败,在商议了一番之后,最终决定先小规模试行。

  等到没有问题之后,再一点点进行推广。对于国事,一直以来王承都不敢大意。

第551章 王承:还是官不聊生吧

  王承和朝中官员们对一些事情规定了解决流程,接下来又在一些地方进行运行,结果效果还不错。

  有了这套流程,在出现这些问题后,直接按照流程做事。让朝廷的运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看到成功之后,王承大受振奋,紧接著开始更加努力去推行变法。今年已经四十七岁的他已经不年轻了。他想要让大乾继续如同天空中的太阳般耀眼。

  就在这个时候,有大臣上书言变法过于酷烈,应暂缓推行。

  朝廷处置侵占田亩的勋贵豪强,往往都是举族流放,这都乃是卿世之家,簪缨世家,身份高贵,只是侵占一些土地,退回土地,再补偿一些便是。举族流放太过酷烈。

  这种想法并不是一个人,而是非常多。这些勋贵、官宦世家、豪强,都没有将普通百姓当作同类。从不认为,百姓的命和他们的命是同样的。

  王承看到这本奏疏,并不意外,对于那些勋贵、世家,皇室很清楚。在他们认知中,已经不再将普通百姓当作人了,而是会说话的工具、牛马。

  这种想法在勋贵、官宦世家,豪强当中虽然不是主流,但是很流行,很有市场。

  毕竟两者生活水准相差太大了,底层百姓不识字,文化差距如同天壤之别,终年辛苦,很多人一年都不一定吃上一次肉。如何让那些锦衣玉食的贵族们相信这些人和他们是同类。

  这本奏疏送到王承面前的时候,王承也没有想到竟然有人把脸送到自己手上,让自己来打。

  既然如此,王承自然不会客气,当即一封措辞严厉的诏令就发了下去。将此人一番斥责,最后更是将其革职。

  王承不相信,这些人不懂清退田亩的事情。这些人出身不是勋贵就是官宦世家,真正出身底层民众的并不多。

  若是仅仅清退田亩,当时的确可以做到,但是那些普通百姓如何会是当地勋贵、豪强、官宦世家们的对手?即便当时清退了,但是朝廷官员走后,那些土地立刻就会重新回到他们手中。

  甚至不仅仅是土地,这些百姓也会成为他们的佃户。王承再清楚不过了。

  当初他小时候,特意问过父亲,既然将田地还回去,又给了补偿,为何还要强制迁徙流放那些勋贵豪强?

  当时的父亲告诉他,若是不强制迁徙的后果之后,那些百姓很难活命,甚至比不清退田亩过的更惨。

  在了解了事情真相后,王承就知道,流放迁徙是必须的,不然那些勋贵豪强的报复很快就会让百姓家破人亡。

  他们清退偿还田亩,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只会觉得自己被蝼蚁羞辱了,之后自然是要加倍报复。

  朝廷原本也想要温和处置,想要两全其美,结果却是那些百姓田亩被侵占,人更是消失不见。他们认为朝廷软弱可欺,朝廷这样做不过是做做样子。

  看到这种情况之后,朝廷立刻转换了风格,于是朝廷只能对侵占田亩严格执行。

  对于百姓来说,那些田亩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若是被侵占,自己一家生计都成问题。

  官不聊生和民不聊生,这两个选择只能选一个,王氏最终选择了官不聊生。

  在严厉惩处了反对变法的人之后,再没有人反对变法了,王承开始大力推行变法,因此也变得更加忙碌起来。

  他想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以最快速度推行完成变法。

  每天白天他会和朝廷众臣们商议朝政,处理各种政务,等到晚上之后,会处理奏疏,对其进行批复。可以说每天都要到很晚。

  即便是加上先淮时期的君王,王承也是最为勤奋刻苦的几个。

  他的天赋不如人,他的才智也不过中人之姿,既然天资上比不过,那就用后天的努力。

  可以说,除了睡觉和吃饭的时间,绝大多数时候,王承都是在处置政务,推行变法。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大乾变法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很多。

  各地官员不敢再怠政,不少贪腐的官员被拿下,然后换上新的官员,通过整顿政务,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政令更通达,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就是朝廷的收入增加了两成。

  很多官员和当地勋贵、官宦世家、豪强配合,隐瞒田地。很多豪强、勋贵们开辟出来的田地根本没有记录在案,自然也不会缴税。

  朝廷这番清查,自然是要清理这些问题的。

  上阳宫中,王承正在处理一些奏疏,每天他需要处理上千份奏疏,在看过之后,还要进行处置。

  若是处置方式他不认同,那就需要将她的意见和想法写上去,让官员们去推行。

  王承当初对于一些常见的还有救灾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然后给出了一套成熟的解决方案。

  这也让他处置政务变得方便很多,现在王承在考虑,是不是也将其他方面进行推行一番。皇室中有不少人反对,言说如此急躁,恐怕那些官员执行起来会出问题。

  烛光晃动,眼前的奏疏上光影晃动,王承觉得有些模糊。于是放下笔,活动了一下,这个时候他才感觉到眼部酸胀,有些头晕目眩,又有些困倦。

  当下唤来宫人:“去准备热汤来提神。”

  宫人很快就准备好了汤水,然后送到王承身前,王承喝了热茶,又吃了几个点心,接著又强撑著精神,将最后几个奏疏批阅完成,这才松了口气。

  将奏疏放好后,起身回宫休息。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王承的精神越发困倦,无奈之下,只得找太医开一些提神的汤药。

首节 上一节 252/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下一篇:穿越三国,招募一百零八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