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272节

  只不过杨坚并不知道,巡查御史也不是万能的,要不然当年的大乾也就不会再去设置绣衣使了。

  虽然有不少世家子弟希望天下承平,有职业操守,但是更多的却是视而不见,或者同流合污。

  不知道自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世家豪门、经学门阀、勋贵豪强等都已经不再将普通百姓看做他们的同类了。

  也是,那些门阀世家有酒肉美食,出入有童仆美妾,皮肤白皙,饱读诗书,而百姓却是皮肤粗糙,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生活动范围可能不过几十里,甚至说话思维方式都完全不同。

  两者除了生物学上基因相似外,其他东西千差万别,那些门阀世家怎么会将他们当同类来看。

  ‘民’这个词汇也已经渐渐从百姓变成了他们门阀世家。而天下百姓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罢了。

  这种思潮自然也影响到了门阀世家出身的杨坚,杨坚可不是平民出身,其父亲或许出身关东寒门,但是后来因功获封随国公。基本上在民间生活过,自然不知民间疾苦。

  因此隋朝的政策颁布对于底层的百姓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王玄泽虽然刚回中原不久,但是已经收集了隋朝官制、税制、兵制的诸多资料。但是他越看,越是皱眉。

  王氏子孙虽然已经不是再治理国家,但是上千年来收集的各种关于治国的书籍可没有放下,这是王氏子孙必读的。

  因此虽然王玄泽没有治理过朝廷,但是对于治国之道有著完善的理解。按照王氏内部平定,至少也是治理一洲之才,当然这里的州指的是大乾时期的州。

  不要觉得治理一洲之才就觉得其才干低了,实际上诸夏历史当中,绝大多时期的丞相差不多就是这个水准了。只有少数的能够称量天下的宰辅之才能够高过他们。

  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丞相都做不到这种地步,若是能够做到,这天下也不会每况愈下,而是稳步提升了。

  王氏内部对人才划分了几个层次,能够治理一县,让百姓安居,繁荣向上成为一县之才,然后是一郡之才,一州之才,以及宰辅之才,最顶级的则是旷世之才。

  这种级别的人才是能够逆转国势,镇压天下,完成改革的大才,古往今来,这世上都没几个这种级别的人才,甚至就连宰辅之才都少的可怜。

  毕竟按照王氏的标准,宰辅之才,治理国家是要能够让国家蒸蒸日上,而不是裱糊匠。

  王玄泽虽然是裱糊匠级别,不对是一州之才,但是也看得出来这些政策的缺陷。

  隋朝问题最严重的是税制。

  因为天下战乱多年,隋朝颁布了均田制,整顿了户籍,但是它的税制却极为严格,杨坚命人制作了名册,将百姓户籍记录在案,规定所有百姓都必须纳税。

  当然,历代都是如此,看上去也没问题,然后均田制,百姓男丁授永业田四十亩,露田八十亩,女子出嫁后授露田四十亩,按照这样算,一家就有一百六十亩田,远比大乾时候授田三十亩多了五倍。

  看上去是挺好的,永业田是可以传给子孙,露田则是死后国家收回,按照这上面来计算,一户人家需要缴纳粮三石,绢二丈、绵三两。

  认真来讲,这个赋税比大乾时候还低,真要是按照这个执行,这简直比乾文帝还要贤明爱民啊!

  但事情真是这样吗?

  隋朝现在民册上有五千万百姓,各地门阀大户、勋贵豪强隐没的人口也有两千万了,这个时期的门阀世家实力很强,他们掌控大量土地,隐没人口。

  隋朝国家手中根本没有那么多田地来分给百姓,别说露田了,就算是永业田都不够。王玄泽特意去了解过,中原百姓普遍只有二十亩田地,甚至有不少人是十五亩。

  分配的土地不够怎么办?好办,田亩不够就发一个欠田文书,意思就是朝廷欠你这么多地。只是你一个平头老百姓敢去要吗?

  若是如此,也就罢了,可是杨坚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敷衍了事,规定地方官想要升迁,税收是第一标准,也就是逼著地方官员收税。

  于是乎地方官员就按照户籍田册上面的数据来收税,你说你家只有二十亩田地?不可能,我这田册上记得明明是一百六十亩,你想逃税?

  什么你说田没给够?还给了欠田文书?什么欠田文书,朝廷没有这个公文,你必须按照一百六十亩来缴税!

  二十亩田,按照一百六十亩的田缴税,可以想像一下,这田税直接翻了八倍有余,也就是现在天下承平了,百姓才勉力承担的起。若是遇到灾荒之年,只怕立刻就要流民遍地。

  除了这些外,隋帝杨坚怕百姓藏匿人口,于是要求官员每过几年必须清查户籍,关系远于堂兄弟者一律分户,并且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原本这是针对豪强大户的,结果变成了针对小民。

  隋朝收税是按户收取,将户这么一拆分,就能多收税。根据王玄泽得到的朝廷户籍和田亩数据,就在去年,大隋开皇九年,天下户籍七百余万户,田亩一千九百五十万顷。

  王玄泽第一次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追问了暗卫几次,得到的答案都是如此。

  户籍七百万倒不算什么,但是田亩一千九百五十万顷彻底惊呆他了。

  王玄泽至今还记得当年大乾鼎盛时期的田亩的数量,是三百八十万顷,这其中或许有隐田,但是估计最多不超过四百五十万顷。

  然后天下三百多年,田亩数量翻了四倍?开什么玩笑!现在隋朝的疆域比之大乾还要小一些,你告诉他田亩数量翻了四倍?伱是将天下群山、湖泊、沼泽铲平了?

  王玄泽当时都惊呆了,十九亿亩土地啊,真要是有这么多农田,大乾别说四百年了,再兴盛四百年都绰绰有余了。

  也是因此王玄泽特意派人去民间寻访,询问了百姓田亩之事,这才明白了隋朝田亩的真相。

  只能说,那些官员的节操完全没有出乎王玄泽的意料,一如既往的烂。这样一个帝国居然是在立国之初。

  王玄泽现在很怀疑,隋国能不能有百年国运了。

第591章 布置

  如果王玄泽去问老祖,估计老祖会说,别说百年了,四十年国运都没,可惜老祖沉睡了,除了历代家主交替,几乎没有回复过他们什么。

  真实历史当中,隋朝帐面上的田亩可远不止十九亿亩,而是惊人的四十三点五亿亩。

  这个数字有多高呢?种花家成立之后,全国田亩是十六点八亿亩,一千多年后,种花家的田亩数量都比不上开皇九年。

  后来开发北大荒、边疆、东三省之后,到了二十一世纪达到了十九点一八亿亩。依旧比不上开皇九年的十九点五亿。

  王玄泽计算了一下百姓的真实田亩收入,还有需要缴纳的赋税,按照好年景丰年来算,其税收大约是总收入的三成多,而且其妻子必须勤劳织布。

  若是换成平年,那就是四成到五成收益,但是这天下哪有那么多的丰年?十年里面有一两年就不错了,因此百姓通常都是缴纳了四成多的赋税,如此高的赋税,也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时候才有。

  当年大乾时期税收是两成,而且百姓的土地也更多一些,换算下来,一户百姓最后的收入是现在隋朝百姓的两倍有余甚至三倍。

  隋国收取这么重的赋税,因此收到了大量粮食。杨坚下令在天下水路要冲之地创建粮仓以储存粮食。

  底层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但是上面的门阀世家过得却是奢华异常。

  除了这些门阀世家外,王玄泽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宗教。自从刘宋后期,天下间就宗教繁荣,不仅仅是道教,还有从天竺传播而来的佛教。

  佛教当年在西域传教,然后被王氏在西域教训了一顿,很快就转变风格,将昊天文王也加入其中,称其是佛祖然后才被接受,然后才渐渐传播至中原。

  在刘宋后期,因为天下战乱不断,很多百姓寄托于宗教,于是信奉佛教的人爆发性增长。

  甚至就连皇室、宗王都崇信佛教,而到了隋朝之后,佛教更为昌盛,因为当今天子隋帝杨坚就是在一座寺庙中出生的。

  而且隋帝杨坚的妻子比他更为崇信佛教这一点从她的名字上就看得出来,独孤伽罗。

  因此隋帝对佛教态度很友好,他多次出资兴建佛寺,同时作为佛寺,佛教拥有田产和大量人口,却不需要缴税。

  这在王玄泽看来,完全就是在瞎搞。

  王玄泽虽然刚在大兴城购买了房产,生活了不过一个月,还没有将大兴城转一遍,就发现了十几座寺庙。

  他让人收集了一下寺庙的情况,仅仅是大兴城附近,就已经有二十多座寺庙,这些寺庙基本上都有数万亩良田,其中一部分是隋帝杨坚和皇后赏赐的,一部分是信徒捐赠,还有一些是他们购买的。

  一城之地就有如此多的寺庙,若是推向全国,王玄泽估计,这天下最少也有五百座以上寺庙。

  实际上王玄泽估计的还是保守了,此时天下佛寺早就过了三千座,正在向四千的数量挺进呢。

  不过即便是按照王玄泽的估算,五百多座寺庙,再加上他们的田产。这些寺庙估计有数百万亩佛田不用交税。

  当然了,佛教都不交税了,道教自然也就不交税了,虽然道教的数量比不上佛教,但也不在少数,同样有至少百万亩农田。

  当年在大干的时候,别说是这些宗教了,即便是各地勋贵豪强都要老老实实交税,到了现在这些居然都免了。

  王玄泽现在是越来越看不懂隋朝的这些操作了。

  原本王氏派遣他前来,是想要让家族众人出仕朝廷,获得爵位以增加家族气运,现在王玄泽在对隋朝朝堂上下认真的了解了一番后,觉得家族还是再等等吧。可以先回诸夏,但是并不要先急著出仕。

  家族几百年的时光都等下去了,也不急这几年了,若是隋帝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及时改正,王氏说不定会出仕,帮上一二,也好获得气运。

  可若是不进行改变,王氏就会冷眼旁观。

  本来王氏这些年已经是在消耗家族底蕴了,若是这个时候插上一脚,一旦隋朝出了变故,到时候家族也要跟著倒霉。

  王玄泽将他的分析整理成册,然后又进行了几次修改一番,觉得可以了之后,这才让亲信亲自送往琉球岛观海城。

  观海城中,宗庙大殿。

  三十几名王氏嫡系子孙正在商议。

  坐在首位的家主道:“诸位,阿泽的送来的信你们也都看了,对于隋朝有什么看法?”

  “家主,这隋朝观之,不似长久之像啊!”旁边的大祭祀摇摇头说道。

  “隋帝如此治理天下,若是天下承平还能维持一些年,甚至不少地方还有蒸蒸日上的样子,可若长期如此,恐有亡国之祸!”

  “我看资料中说隋帝和皇后作风不铺张浪费,并且提倡节俭,以身作则,若是能够坚持下去,应该还不错吧!”

  “至于说税重,但是百姓刚刚从战乱恢复过来,想必还是能够忍受的。”旁边的男子说道。

  “是能忍受,但是你们忽略了那些官员的秉性啊!”另一人摇摇头道:“这隋帝以税收为考核标准,官员想要升官,就必须多交税,这样一来那些官员还不拼命的压榨百姓吗?”

  “一千九百万顷田亩,呵呵,终大乾四百年,天下田亩都不过四百万顷,这些官员真敢报啊!”

  “隋帝就不知道前朝田亩数量吗?”

  “好了好了,这些后面再讨论,现在咱们讨论是不是要出仕隋朝?”首位上的家主摆摆手打断道。

  “家主,我的意见是不出仕。”

  “附议!”

  “附议!”众人纷纷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先不出仕吧!不过家族回返诸夏不能停止!”家主王茂德说道。

  “这是自然,家族偏安海外三百多年,必须要回去了!”

  “家中妇孺就先留下,先派遣一些族人和羽林卫回去,虽然不出仕隋朝,但是记得将关系打理好。”

  “唯!”众人纷纷应道。

第592章 王氏道路的选择

  虽然王氏一族对于隋朝能否长久心存疑虑,但是他们也明白,想要获得更多的气运值,那么就必须更多的参与到诸夏的事务中去。卄

  这三百年来,王氏在海外发动了不少大事,但是并没有得到多少气运值,并且消耗的气运也越来越多。王氏这才清楚,独身事外并不会让王氏永远流传下去。

  正好刘宋灭亡了,王氏再参与朝政也不会引起隋室忌惮,这一次回返中原正是想要参与其中。

  王氏需要对隋朝进行一番深入考察。在众人商议之后,王氏对杨坚的很多政策不认同,于是王氏就将目光看向了大隋王朝的继任者,太子杨勇。

  毕竟杨坚现在年纪也不小了,虽然施政中有不少错误,但现在是隋朝刚刚立国,还有改正的机会,若是太子贤明,那么王氏也会考虑帮助、辅佐太子。

  若是太子同样昏庸,那王氏就要考虑是否支持隋朝了。

  王玄泽派遣人手收集消息,因为王氏已经很久不履中原,暗卫的情报网比以前弱了很多。花费了一些时间后,总算是收集到了太子的消息。

  太子杨勇容貌俊美,喜欢读书,文学素养很高,同时很早就帮助杨坚处理政务,当年杨坚篡位,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人性格宽仁,率真,和很多文人大臣关系都不错。

  当年刘宋宫廷之中,正是杨勇充当内史御正,负责宫城近卫,是天子近臣。

首节 上一节 272/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下一篇:穿越三国,招募一百零八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