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39节

  “周天子曰:晋公重耳用仁义使诸侯和睦,大显文王、武王的功业。因为文王、武王能谨慎地修明德行,光照上天,名声广传于人间,所以上帝才将帝王的使命赐给了文王、武王,让其恩泽延及到子孙后代。如今您要协助寡人继承祖先的帝业,永安天子之位。”

  于是晋文公开始在诸侯中称霸。自此,晋文公重耳正式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霸主。

  癸亥日,王子虎在践土的行宫与诸侯会盟。

  冬,晋文公以周襄王之命召集诸侯,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莒子以及白公钰在践土会盟。

  丁丑日,众诸侯国包围了许国。曹伯的大臣中有人劝晋文公说:“齐桓公会盟各诸侯国是为了扶植异姓国家,如今国君您会盟诸侯却是为了灭亡同姓国家。曹国,是叔振铎的后代;晋国,是唐叔的后代。会盟诸侯而灭掉兄弟之国,这是不合礼法的。”晋文公听了这番话后十分高兴,于是恢复了曹伯的君位。

  此时晋国开始创建左行、中行、右行三支军队。荀林父统领中行军,先縠统领右行军,先蔑统领左行军。

  晋文公六年,白国一百四十年

  夏,重耳与王子虎、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憖,会盟于翟泉(今河南孟津),用以巩固践土之盟,并谋划讨伐郑国,白公钰以国小力弱,以及天下有晋公扶持仁义的理由拒绝出兵,晋文公答应了。

  理由是晋文公逃亡经过郑国的时候,郑国国君对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以及城濮之战时郑国曾帮助楚国。

  晋文公七年,白国一百四十一年

  为了阻止楚国北进,同时报复郑国,晋文公与秦穆公带兵包围郑国,并传话说,想得到重耳流亡郑国时的恩人叔詹。

  叔詹是郑国君主郑文公的弟弟。当初重耳流落到郑国,郑文公不加礼遇。叔詹劝郑文公善待公子重耳,说公子重耳能活到今天,不仅是他属下有许多栋梁之才,而是他有君子之德,行仁义之举,这样会天佑于他,连白公都要礼遇他,更何况我们呢?郑文公不听。叔詹说,那就杀了重耳,以免成为郑国的后患,郑文公还是不听。

  这边,叔詹听说晋文公想要自己后,为了保全郑国,只好自杀。郑国人带着叔瞻

  尸体给晋文公,晋文公却说:“一定得到郑君才甘心。”

  郑文公害怕了,就暗中派烛之武挑拨秦穆公:

  “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的话,哪里敢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呢?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不好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

  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前往东方时,道路上的朋友,贵国使臣经过,郑国就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吧!

  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这样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它既然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那么它必定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这样的话,如果不损害秦国的利益,那它又能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这样损己而不利人的事,就是小孩子也不愿意去做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穆公听完认为很有道理,又因为晋国处处与他争锋,于是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帮助戍守郑国,而秦穆公自己就先回国了。

  晋文公认为难以单独支撑,准备也撤军。这时大夫子犯说:秦公背信弃义,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果断拒绝,说:“不可,如不是秦公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晋国虽未灭郑,但郑文公再也不敢对晋国无礼。

  晋文公九年,白国一百四十三年

  郑文公去世,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郑穆公在位时始终是晋国的重要追随者。

  十二月己卯日,晋文公逝世。公子欢即位,是为晋襄公。晋文公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他吸取了晋献公时的教训,以防止诸庶子间对君位的觊觎,实行“国无公族”之策。

  在晋献公时,为了防止文侯旧事,学习曲沃武侯做大篡位,于是大杀公族,导致晋国出现无公族的情况,不过这里的公族指的是献公的叔伯、兄弟、子侄这类近亲。

  到了晋文公时,也为了防止公族篡位,于是对随从自己流亡和拥护自己的功臣大行封赏,“大者封邑,小者尊爵”。除此之外,晋文公大力启用和昭雪了一批旧公族的支系(晋献公以上武公以下历代国君子弟的支系)以及公卿贵族。

  这样国内的大部分土地都在自己和异姓贵族手中,使得公族无法坐大。晋文公擢拔和启用的家族主要有11家,分别是胥氏、籍氏、狐氏、箕氏、栾氏、郤氏、柏氏、先氏、羊舌氏、董

  氏、韩氏。此外,随从晋文公流亡的赵衰、魏犨也在启用之列。

  晋文公选拔出这些家族中的优秀人才委以官职,让“诸姬之良”担任中官,让“异姓之能”担任远官。“诸姬之良”也就是旧公族的后裔中优秀人才,因为晋国宗室以姬为姓,这些旧公族就是姬姓同宗;“异姓之能”也就是非姬姓的公卿贵族中能人贤士。

  这些旧族公卿被任用之初,势单力薄,政治实力相对偏低,对于晋文公的封赏和启用无不深怀感激。为了获得更好发展机会,为了报效晋文公的知遇之恩,这些旧族公卿便团结在晋文公的麾下,为晋文公的称霸献策献力,为晋国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晋文公能称霸的一个重要原因。白国

  白公白钰正和其子白均讨论晋国的问题。白钰说:

  “晋文公去世了,也不知道下一个霸主在什么时候啊!”

  白均说:“阿父,那晋国还会再发生曲沃代晋的旧事吗?”

  “我看文公在国内实施的政策,应当不会再发生像是公族坐大的问题了。”

  “那我们白国的公族呢?”

  “呵呵!我们白氏嫡脉虽然最多只能同时存在十几人,但是因为我们有天生神印,公族支脉是不会坐大的,更何况支脉的脉主都是我们嫡脉之人指定,每代都是家主的兄弟或是叔伯。

  我白氏自从成祖衍开始,家风逐渐由武德变为文德了,家中子弟一个个都喜欢寻风捉雅,都想要成为仁祖封所著的《君子之道》中的君子啊!

  另外我白国没有实封,只有采封,公族虽多,但是如果没有立下功勋,三代之后,都会变为庶民,维持的数量不会很多。所以不会出什么问题。”

  “阿父,如今我白氏受困于太行山,我们该如何做呢?”

  “养精蓄锐,皓首穷经,要知道,天下不是靠一家一姓就可以治理的,我们要培养出许许多多的为民施政的人才,代替我们去治理天下啊!

  上天赐予我们白氏神印,不是让我们做趴在天下人的身上吸血的,神印为什么要出现在一个奴隶身上呢?

  为什么不出现在武王发,或者周公旦、太公望身上,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阿父,孩儿以为这是上天给予底层百姓的希望和支持,也是给予我白氏的责任,因为只有蝼蚁才会明白蝼蚁的苦楚。”

  “正是这样啊!可是这个天下会因为蝼蚁的力量而变化吗?我想不会的,这也是为什么先祖们要竭尽全力提高白氏的门楣的原因啊!

  有着神印的存在,先祖之志至少不会在传承中丢失或歪曲,我们最大的使命是保护这种为民请命的志向不丢失啊!

  所以我们不能明着支持庶民的反抗,我们只能为他们提供支持,不限于知识和人才。庶民从不缺少勇气,但是缺乏使用勇气的知识。

  如果我们力量够,我们当然能够保护一部分庶民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白国现在正在做的,但我们不能走到台前,这样我们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二十年前的那场出山之战就是证明,我们一旦做出了为庶民请命的倾向,我们会成为一切野心家的敌人,不仅是外部的,甚至是内部的。”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培养像管仲,百里奚,狐偃这样帮助野心家的人才呢?”

  “我问你,他们是庶民出身吗?”

  “是的。”

  “他们将国家趋于稳定了吗?”

  “是的。”

  “齐、晋、秦三国百姓在他们主政时的生活好过些了吗?”

  “当然。”

  “如此,我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孩儿明白了,我们要做的是大地,而不只是万物。只要白氏还在,庶民之火就永远不会熄灭,哪怕白氏是底层寒门也好,是顶层王族也好,手段或有不同,但是目的是相同的。

  谁与庶民是朋友,谁就是白氏的朋友,谁与庶民为敌,谁就是白氏的敌人。”

  “这就是仁祖著《君子之道》的原因啊,能做君子和想做君子的人,就一定能成为白氏之友。”

  “孩儿受教了。”

  君子常怀仁义心,见仁义,心喜而则沸沸然,歌而咏之;见不仁义,心哀而惴惴然,辗转反侧。君子常行仁义事,无论大小,皆可谓有君子之风也;行不仁义事,无论多少,皆可谓无君子之德也。

  ——《君子之道》

第四十七章 滑崤之战,计赚由余

  秦穆公三十二年,白国一百四十三年(公元前628年)

  晋文公和郑文公相继去世,这时杞子从郑国秘密派人向秦公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君上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秦穆公认为这次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恰好晋国郑国现在都处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于是为这事征求蹇叔和百里傒的意见,两人都说:

  “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和秦国不接壤的国家,我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这样的事。远距离的行军,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殆尽,远方的君主也会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是一定会知道的,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我实在不知道这对于我秦国有什么利。”

  “两位恐怕不知道吧!已经有内应了,到时候我们一到,他就打开城门,这样不就能轻而易举的攻下郑国了吗?”

  “君上啊!既然有人可以出卖郑国,那怎么知道我国没有人把我们的事情通报给郑国呢?另外,这天下没有不劳而获就可以轻易得到东西的道理啊!这是不符合天理的。”

  “好了,二位是不知道内情,这是一次绝好的时机,我一定不会放弃。我已经决定了,顷刻就发兵,还请二位注重国政,为大军提供好粮草军备啊!”

  秦穆公不顾蹇叔和百里奚的劝阻,执意发兵攻打郑国,召见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及从白乙丙三人,让他们率军从东门外出发。

  其中的白乙丙是白国前来秦国出仕的军事人才,白乙丙是白国公族,不过离当今白公的血脉已经很远了,小时候的生活几乎和庶民没什么两样,但是因为白国独特的学府制度,使得白乙丙能够进入学府学习。

  在学府中,他尤爱军略,从学府毕业后,为了改善家庭状况,实现自我价值,毅然决然的前往列国寻求出仕,后来在秦国,在秦国独有的客卿制度下,被秦穆公发掘。

  春,秦军向东进发,经过晋国的领地,经过周都洛邑的北门。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但是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在战车上没有下车。

  周王室的王孙满看着从门口浩浩荡荡路过的秦军,十分不满的说:“哼,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不谨慎。进入险境进而不谨慎,又缺少谋略,这样的军队不失败还等什么呢?”

  很快,秦国的军队行进到了滑国,遇到贩运货物的郑国商人弦高,他正赶着十二头牛打算到周都去贩卖,看到秦国的士兵,害怕被抓住杀死,就把牛献给秦军,恭敬地说:

  “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所以遣我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虽然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

  的话,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如果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

  孟明视三人听到郑国已经知道了秦军要来,十分吃惊,只好敷衍道:“哈哈,我们正是要想前往贵国借宿,还请贵国不要嫌弃我们人多啊!”

  弦高一听,就知道了秦军要攻打郑国,于是连忙让手下回郑国报信。

  之后孟明视说:“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西乞术这时说:“我们不能空手回去吧!如果空手回去,不仅不好和君上交代,天下也会耻笑我秦国的。不如我们将滑国灭掉,对外就说我们是来讨伐滑国的。”孟明视和白乙丙都同意了。

  于是秦军转头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在这个时候,晋文公的遗体还没有安葬,晋襄公听说秦国在这个时候攻灭了晋国的盟国滑国,气愤的说道:

  “秦国欺负我这个孤儿,利用国内有丧事的时机攻破我边境的滑国。这是身为一个儿子可以忍受的吗?是身为一个国君可以忍受的吗?”

  原轸说:“我听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国人百姓劳苦不堪,这是白国也不允许的行为啊!上天送给我们这样好的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我们不能放弃啊,敌人一定不能轻易的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所以我认为一定要讨伐秦军!”

  这时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对得起先君文公吗?”

  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盟国,这是秦国无礼,既然秦国无礼在先,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都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也可以说是为了先君的霸业考虑,一定要讨伐秦军!”

  于是晋襄公下令,除了本国军队外,还调动了姜戎的军队参加这次战役。随后他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用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

  夏季四月十三日辛巳,晋军在崤山堵截住了秦军,使秦军没有一人逃脱,还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大将俘虏回了国都。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是秦国女子,她为被俘虏的三位秦军将领求情说:“我听说,因为这次战斗,秦军全军覆没,因此秦君怨恨这三个人已经深入骨髓了,希望把这三个人放回秦国,让秦君亲自烹杀他们,这样才解恨。”

  碍于文嬴母亲的身份,晋襄公同意了。很快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先君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

  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一个女人霎那间就把他们从国内

  赦免了,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随后不顾襄公在面前而向地上吐唾。

  晋襄公听完也知道做错了,于是派阳处父去追孟明视等人,追到河边,孟明视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以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视,想要以此引诱他们下船。

  孟明视哪里会上当,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在战鼓上,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君上把我们杀死,我们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遵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内我们必定会卷土重来以报今天的耻辱!”

  很快,孟明视等人就到了秦都,只见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啊!”

  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请求治罪,秦穆公说:“这是我不听百里奚、蹇叔的话所导致的错误啊!使你们三人受到屈辱,你们又有什么罪呢?我请求你们要发奋雪耻,不要懈怠。”

  之后不仅让他们三人官复原职,反而比以前更加器重他们。

首节 上一节 39/1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奉天兵变,逼老朱退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