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第68节

  “胡相可是淮西勋贵的核心人物,自从当了丞相后,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其身边,面对胡相的招揽,却还能拒绝的,放眼整个朝堂,怕是一只手掌都能数得过来。”王忠这话说得很中肯。

  自从刘基刘伯温死了之后,淮西勋贵就再也没有人能够钳制得住,如今已经成为了朝廷最为庞大的势力,对于朝廷官员来说,若是不加入淮西勋贵一边,那么在朝堂之上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在朝廷核心中枢的,会被踢出中枢,原本就不在的就更别想进入。

  这些王忠、蒋瓛都很清楚,他们唯一不明白的是为何陛下一直没有处理胡惟庸。

  “这事你们怎么看?”朱元璋淡淡问道。

  蒋瓛想了想,然后开口道:“欧阳驸马这一次的表现的确让人惊叹,面对胡相的招揽拉拢,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接受,即便不接受,也会尽量选择不得罪,但万万没有想到他丝毫不惧,着实让人佩服。”

  王忠叹息摇头,“不过欧阳驸马远离京城这么多年,朝中根本没人为他说话,这次得罪了胡相,接下来怕是有他好受的了。”

  朱元璋淡淡道:“谁说朝中没人为他说话,朕难道不是人么?欧阳伦虽然时常惹朕生气,但说到底那也是朕的女婿!朕的女婿朕教训可以,别人敢动他,不先问问朕的意思,那岂不是没把朕放在眼里。”

  一字一句,透着帝王威严。

  听到这话,王忠、蒋瓛都是内心一震,惊叹这欧阳伦是什么时候“简在帝心”了!!?

  忽然,蒋瓛想到一个更为严重的事情,或许因为一个偏远地方的州府知县,接下来将会引起皇权和相权的激烈交锋!!

  这....

  蒋瓛浑身一颤,他不过是锦衣卫副都指挥使现在叫指挥同知,在这场皇权、相权战争中将会有何下场?

  这点根本无法预计。

  今后还是要低调一点好啊!

  此刻,蒋瓛有些羡慕起毛骧起来,人家现在在永安府混得是风生水起,每天吃香喝辣。

  朱元璋也陷入思考。

  从毛骧传回来的信息来看,即便面对淮西勋贵,永安府上下也显得很团结,若是假以时日,或许能够接替已经落寞的浙东文官集团,成为对抗淮西勋贵集团的新兴力量!

  不过以欧阳伦那贪财、懒散的性格,真要让北直隶集团起来,难保不会成为淮西勋贵第二,在贪钱方面怕是无人能级,到时候就干脆叫贪官集团了!

  思考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想起,这段时间不少贪官都在为欧阳伦说好话,这是欧阳伦让那些贪官有了希望,要捧他做贪官之首的节奏??

第103章 大明丞相VS大明驸马(求订阅!!)

  啪啪——

  宦官手持长鞭,在太极殿外挥动。

  “众臣早朝!”

  早已在下方站定排好队伍的百官,依次进入太极殿中。

  胡惟庸作为大明丞相自然是走在百官之前,神色肃穆威严,眼神中还隐含着怒意。

  正常来说,上朝队列氛围还是很和谐轻松的,偶尔还会官员之间笑着交谈,很多官员还会借着这个时候去讨好丞相胡惟庸,往常胡惟庸也很享受被追捧的感觉。

  不过今日胡惟庸脸色难看,不苟言笑,这让原本想要上前讨好的官员们纷纷望而却步,谁也不想去触丞相胡惟庸的霉头,要是拍马屁不成反倒是得罪了丞相,那可就有罪受了。

  进了太极殿,胡惟庸一改往常随和,依旧是面色凝重严肃。

  不光胡惟庸如此,就连胡惟庸的铁杆属下也都是如此,众大臣见状,立马明白过来,今天这早朝怕是有大事发生,也越发严肃起来。

  这皇帝陛下还没到,整个太极殿就陷入了沉寂、肃穆的氛围当中。

  随着百官站定,过了一会,身着明晃晃龙袍的朱元璋迈步走到了龙椅前面!

  朱元璋大马金刀坐下。

  “臣等拜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神色平淡,一只手靠在龙椅扶手上,一只手虚抬,“平身吧。”

  “谢陛下!”

  众臣这才缓缓起身。

  “诸位爱卿,今日可以什么事情要议的?”

  朱元璋话音落下。

  太极殿再次陷入寂静。

  所有人都看向站在最前面的丞相胡惟庸,大家都知道这位丞相今天肯定是有事情,现在就等丞相胡惟庸发言,其他人可不敢抢先。

  而胡惟庸神情自若,不骄不躁,早在上朝之前,他便已经安排好!

  没一会。

  一名御史站了出来。

  “臣侍御史何博弹劾北直隶永安府知府、驸马欧阳伦与北直隶按察使李福元、布政司左参政吴敬之等官员结党营私,收刮民脂民膏,贪墨大量钱财!”

  “具体罪状、名单都在臣的弹劾奏章当中!请陛下明察!”

  随着侍御史何博站出来开口,之前还各种猜测的官员们瞬间明白过来,这丞相胡惟庸是要弹劾驸马欧阳伦啊!

  为何何博弹劾欧阳伦,为成为胡惟庸弹劾?胡惟庸明明一句话没说。

  呵呵,谁都知道自从刘伯温死了之后,这御史台就被胡惟庸推荐的陈宁、涂节二人掌控,御史台一度成为胡惟庸手里的一柄利剑,这何博作为侍御史是除了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外的第三号人物,自然也是胡惟庸的人。

  等等,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为何没来上朝?

  众臣猛然发现,陈宁、涂节都有好久没上朝了,这里面发生什么事情?

  一时间,不光文官们十分好奇,就连对政治不太关心的武将,比如蓝玉、李文忠等人也都瞪大眼睛竖起耳朵。

  大明丞相对大明驸马下手,这可是一出好戏啊!

  “驸马贪污受贿还结党营私,这事可了不得!”

  “必须严查严惩!”

  众臣立马议论起来。

  朱元璋神色如常,对于胡惟庸对欧阳伦发难,这些早就在他的预料当中,只是他没有想到这胡惟庸居然如此急不可耐,看样子今日非要拿下欧阳伦了。

  不知为何,朱元璋此刻内心窃喜,自从刘伯温死后,基本都是他亲自下场和这些大臣“斗法”,先是李善长之后又是胡惟庸,刚开始朱元璋还很兴奋,和大臣丞相斗智斗勇,可时间一长,朱元璋也难免会厌倦,毕竟他一个皇帝天天跟大臣们耍心眼子,总感觉这些大臣和他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而且这些个大臣一个个都是人精,很快摸清楚他朱元璋的套路,有些时候朱元璋的心思都被这些大臣猜得透透的,这让朱元璋越发没有之前的快感。

  这让朱元璋有种感觉,那就是时间再久一点,他反而会被这些大臣给套路、欺骗,特别是杨宪的事情出了之后,朱元璋对这些大臣的防备心里达到顶峰!

  所以帝王心术中最为经典的平衡之术就必须要用起来了。

  两边相互制约,而他朱元璋就高高在上当一个判官,那边强就打压,那边弱就扶持,两边都需要他都畏惧他!

  这样一来,皇帝的位置岂不是就能够坐稳了,再加上这些文官武将的心思都用在了对方身上,他朱元璋也就轻松很多。

  而今天胡惟庸一方对欧阳伦发动弹劾,就是上演的一出党争的大戏,只不过欧阳伦这一方如今实力还太过弱小而已,所以在各方面因素下,朱元璋都要护着欧阳伦一点。

  只不过若是朕偏袒欧阳伦太明显,一定会遭到胡惟庸一方的不瞒,甚至其他大臣也会认为他有私心。

  就在朱元璋思索的时候。

  朝堂上另外一位大臣站了出来。

  “臣郭资为欧阳驸马作保,欧阳驸马他们绝对不是何博御史所言的贪官!”

  “还请陛下明察,万万不可听信奸臣的一面之词!”

  霍!

  这下热闹了。

  郭资...原来的北直隶布政使,在‘北平粮案’中受到牵连,结果查出来无罪反而有功,被提拔为太子太师、户部尚书。

  朕怎么把这个老家伙望了,这位如今算得上欧阳伦那边官位最高的人。

  如今看到欧阳伦被弹劾,居然不惧胡惟庸的权势站出来维护欧阳伦,这郭资果然没让朕失望。

  只要有人站出来和胡惟庸这边打擂台,那朱元璋可是一点也不慌了,而且这郭资又是太子太师、户部尚书,品级、资历都不低,虽然面对胡惟庸一党还有些势单力薄,但不是还有朕么。

  “郭尚书,上次开平粮案你和欧阳伦等人变是主犯,天下谁人不知道你和欧阳伦是一伙的,这个时候为欧阳伦开脱,莫非你便是欧阳伦等贪官的靠山!”

  “陛下,臣请连郭资也一同查办!说不定他虽然人在京城,却和欧阳伦等人有利益往来!!”

  何博不愧是御史,言辞犀利,三言两语把郭资也拉了进来。

  “胡说八道!”郭资神色一慌,“陛下,老夫自从调入京城,兢兢业业,虽然和欧阳伦他们还保持联系,但绝无有结党营私之事啊!”

  闻言,朱元璋眉头一皱,这郭资能力不错,做事也靠谱,就是政治斗争还是嫩了点。

  光靠郭资估计斗不过胡惟庸等人。

  “够了!”

  在郭资和何博二人相互指责的时候,朱元璋开口了。

  太极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郭资、何博二人也是转身朝向朱元璋。

  众臣也都将目光投向朱元璋,等待着朱元璋开口,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才是现场掌控全局之人。

  “何博,你既然参奏欧阳伦、李福元等人,可有证据?”

  朱元璋言语平静且威严,听不出半点情绪。

  他也知道欧阳伦肯定捞钱了,但毛骧在永安府调查那么久,也没有确凿证据可以证明欧阳伦确确实实贪了,胡惟庸派陈宁、涂节去一趟永安府就能够查清楚欧阳伦贪污受贿的事情?

  真要是这样,那岂不是说明锦衣卫无能,他朱元璋还不如胡惟庸?

  简直是天大笑话。

  听到朱元璋这样询问,胡惟庸转头给了何博一个眼神,后者心领神会,连忙道:“陛下,此事乃我御史台陈宁大人、涂节大人亲眼所见,他们昨日便从永安府赶回来!”

  “陛下让他们上殿,一问便知!”

  朱元璋疑惑道:“陈宁、涂节皆为二品官员,完全可以自己上朝,何须让朕宣他们俩?”

  这时胡惟庸站出来说道:“陛下,陈宁、涂节二位大人有些不放面,若没有陛下允许,他们无法上到太极殿来。”

  嗯!?

  这下朱元璋以及其他官员都有些懵了。

  这是什么意思?

  堂堂二品大员还不能来太极殿了?

  “宣陈宁、涂节上殿!朕倒要看看他们有什么不方便的!”朱元璋有些懊恼,这胡惟庸真是越来越过分了,敢在朕的面前耍把戏。

首节 上一节 68/7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蜀汉兵圣,我成了卧龙养子

下一篇:影视剧中的王牌特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