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王牌特工 第1014节
一旦苏日开战,之前在诺门罕吃过亏的日本人,必然会加大兵力的投入,一旦在远东加大兵力投入,那在中国的兵力自然会减少。
日本终究是国小民寡,自抗战全面爆发以来,日军精锐的兵力在中国战场损耗严重,虽然军队的数量一次又一次的暴涨,但兵员素质、军官素质跟抗战全面爆发之际已经是判若两人了。
要是朝苏联动手,精锐部队、经验丰富的军官自然会向苏联方向倾斜,届时中国面对的可就是二流乃至三流的鬼子兵,到时候压力就会大减,甚至收复失地都不是梦想。
介于这种情况,应侍从室要求,军统各区、站、组被要求加大情报搜集力度。
张安平虽然能将日军未来的精准动向汇报上去,可没有事实依据的话,报上去只会徒增笑话,他自然只能按照现有的情报进行汇报和建言。
好在张安平手里有一张叫做“冈本平次”的王牌,通过姜思安,日本内部的动向被张安平及时的汇报了上去。
各地的情报汇总后,得出了以下的结果:
苏德战争一爆发,日本的北进派便迫不及待的想要配合德军对苏联展开进攻。
但日本内部的分歧还是挺严重的,北进和南下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这一次仍然是北进派占了上风,毕竟两线夹击苏联的诱惑实在是太惊人了。
可日本人这边对诺门罕的失利仍然是心有余悸,最终做出了以下决定:
快速备战、择机而动!
日本人要等待的“机”,自然是德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大量歼灭苏联主力。
而按照德军目前的进攻速度,日本人便做出了一个动手的时间:
八月二十九日。
随着这个时间的确定,日本人便开始了快速备战。
他们以军演为名,秘密调集军队前往苏中边界,在七月底便已经准备了七十多万部队,再加上本土已经完成了动员的部队,零零散散加起来足足有百万之众。
大量的物资因此也在向东北集结,数以万吨的粮食、足够远东之军一个季度的石油、大量的军火……
……
张安平通过东北区、通过姜思安,获取了无数日军即将对苏联动武的情报,再加上连日军都准备动手的时间都搞到了,这种情况下,张坑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要不,“坑”一把苏联老哥?
咦,怎么喊老哥了?!
他知道日本人最终没有选择北进,而是选择了南下,苏联在日军大规模南下后也开始陆陆续续将远东的驻军撤走,填进了对德作战中——所以,能不能让苏联老哥贡献一把力量?
在权衡利弊的时候,张安平想起了四月份苏联跟日本人签署的【苏日中立条约】,遂下定了决心——
坑!
一封电报自上海发出,传到了重庆的军统局本部。
……
军统局本部。
副局长办公室。
戴春风捏着手里长长的电报,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电报是张安平发来的——除了他这个外甥,估计也没几个人敢把电报写这么长吧。
电报里,张安平总结了一番当前日本人的动静,将一副日本人磨刀霍霍随时向苏军动手的画面描绘了出来。
然后……
然后他话锋一转,开始了分析,大意是:
尽管日军做好了对苏的战争准备,但这一切都建立在德军将轻易击溃苏军的基础上、即建立在德军三月亡苏的基础上。
张安平认为尽管苏军开战之初的表现称得上不堪入目,但苏联有漫长的纵深,有广袤的领土和人口,苏联在度过了最初阶段的手足无措后,一定会凭借大量的牺牲来减少国土沦陷的速度、继而跟德军进入战略僵持阶段。
他以中日之间的战争为例,论述了人口大国、土地大国在面对侵略时候的赢面,得出了德军在经过了前期的快速推进后,必然会被拖入俄罗斯的酷寒冬季,当德军的锐气消散后,战争会进入僵持阶段。
对大国来说,僵持就意味着胜利的到来。
随后,他开始分析日本的情况。
张安平认为此时的日本高层已经后悔了对华的全面战争,有了这个教训在,经历过诺门罕失败的日军,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是不会贸然跟苏联开战的。
他认为日本人的绝对的把握是指:
苏联的主力被悉数全歼或者德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苏联的远东军在兵力上严重落后于日军。
如果日本大本营认为没有绝对的把握,他们不会将手上的力量梭哈在苏联,相反,一旦日本人感受到了无机可趁,南下派必然将占据上峰,届时日本人的战略将发生根本性的转移。
而根据现有的情报可以明确:
日本人已经在为南下做准备了,只是苏德战争的爆发让日本人的北山派重新抬头,可一旦无机可趁,南下将是日本人唯一的出路。
这些分析之后,真正的“戏肉”来了。
张安平建议向苏联军事援华总顾问提供日军目前的所有情报,让他意识到日军对远东动手已经是无可避免。
然后,我方在东北的力量全部动员起来,以梭哈的决心通过各种方式来打击日军的后勤,包括但不限于炸毁物资、炸毁铁路、迟滞运输等等。
总而言之一句话,中国人感念于苏联在我国被侵略时候的仗义执言和支援,愿意付出天大的代价为苏联远东军拖延日本军队而战!
我们愿意付出天大的代价为你们而战,那作为老哥的苏联,这时候为我们在东北的武装力量提供微不足道的支援,这应该是道义吧?
如果你们觉得这样会破坏【苏日中立条约】,那没关系,东西就放到苏联境内,我们的人自己拿——这总没问题吧?
我们的要求也不高,每个战士配备一支武器不过分吧?配备点配套的弹药不过分吧?另外把伤兵营、新兵训练营设在老哥眼皮子底下……这也不过分吧?
我们为了老哥你,甘愿付出天大的代价,我体谅老哥你的情况,可老哥你现在是在受苦没错,但咱们把之前的信用贷款交易彻底的搞定这不过分吧?!
——以上这些全都是张安平的潜台词哈。
老实说,张安平的这个建议让老戴很动心、非常的动心、特别的动心。
原因很简单,根据现有的情报可以肯定一件事:日本有意对苏联动手。
即便如张安平所说,日本最终不会选择对苏联动手,可这时候国军若是如此表现必然会获得苏联的感激。
国与国之间,感激其实微不足道,但在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心怀感激可是很大的加分项。
一旦苏联能解决困境,那对中国的支援将会达到一个空前的地步。
退一万步说,即便没有日后,就凭在东北的付出,让苏联完成接下来的信用贷款和君援,这说到底也是值得的!
可老戴还是有一个担心:
如果真的以这种心态动用在东北的力量,那必然会迎来日本人最残酷的爆发,很可能这一战之后,东北的军统力量就会损失殆尽。
去年的时候,日寇在东北展开了残酷的扫荡,军统组织的武装也好还是抗联也好,都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好不容易恢复了元气,如果全都赔进去……
可老戴不禁又想起还未完成了苏联军援,若是以牺牲东北武装力量的代价将高层已经不看好的剩余军援解决,这终究是一笔赚大的买卖。
再三权衡以后,老戴决意向侍从室请示。
……
此时的国民政府,对苏联能否将剩下的军援到位持严重的悲观态度——毕竟,苏联在战场上太拉垮了,拉垮到国民政府对苏联以后能否存在都持悲观态度。
这时候军统突然献上了一计,让侍从室这边瞬间来了兴趣。
对侍从室来说,东北鞭长莫及,不管东北的敌后武装有多么庞大或者凄惨,根本难以影响到前线,所以从来都是不太关注。
这也是军统一直没有在东北大肆发展的缘由,若不是张安平的坚持,出人出力,东北这时候压根就没有像样的军统组织。
所以,以不太关注的棋子、“弃子”,去换取苏联的军援完成,对侍从室来说,也不是不可以。
毕竟,侍从室连花园口决堤这样的事都能做出来,又怎么会在意遥远的东北的“弃子”?
“侍从长”下定决心后,狠狠的夸奖了一番戴春风,在对比隔壁徐蒽增的拉垮,“侍从长”只有一个想法:
还是亲儿子靠谱啊!
“侍从长”做出了决定以后,国民政府便动了起来,开始了跟苏联援华总顾问的磋商。
……
苏德战起,日本会向苏联进攻,这其实是众所公认之事,苏联这边更是因为日军所谓的军演,做到了枕戈待旦的地步——总不能让日本鬼子跟德国人一样再把自个打个措不及手吧?
可以说,此时的苏联已经做好了不得不两线作战的准备。
而此时,国民政府跳出来说愿意穷一切代价为苏联拖住敌人而战,苏联人自然感到异常的兴奋。
至于国民政府提及的条件,在苏联人看来真的不是问题。
【我他吗两周的时间丢了一百五十万军队、几千辆坦克、几千架飞机,相比这个损失,支援东北的敌后武装一丁点单兵武器算什么?
无非就是撑死了几万人的枪支而已,如果能达到迟滞日军的目的,这一丁点付出,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而完全的履行信用借款的军援,也算不上多大的事,毕竟只剩下几千万美元的军援了而已。
双方一拍即合。
因为有了国民政府的例子,苏联对抗联也产生了“兴趣”,国军既然可以这样做,那抗联也可以啊!
……
张安平一直关注着跟援华总顾问的谈判,得知双方一拍即合后,立马通过老岑向组织汇报:
无论如何,一定要促成抗联跟军统东北武装的联合,两支力量联合后在东北展开对日的积极作战。
同时他在电报里给给钱大姐支招,让钱大姐向东北抗联的通知转达:一定要找一些海量的猛人跟苏联老哥拉关系,一定要让苏联老哥看到咱们不缺人只缺武器的“凄惨状况”。
收到电报的钱大姐对张安平再一次表现出来的“无赖”哭笑不得,但因为张安平早就汇报了他的看法,她知道张安平这是为了东北的局势做的努力。
她将情况汇报上去以后,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再加上苏联已经向我方转述了类似的要求,故而上级在慎重考虑后,同意了苏联人的要求,并请苏联援华总顾问为中人,撮合军统东北武装跟抗联的全方位合作。
援华总顾问自然愿意当这个中人,便邀请国共双方的专人进行了会谈。
换做是其他战场,老戴是绝对不会同意跟中共方面携手。
可恰恰这是东北。
在他看来,东北的军统武装,此战之后会进入衰退期,说不得还会退入苏联。
同时这件事还关系着苏联对华剩下的多达九千多万美元的军援,且还是侍从长同意的,这种情况下,和中共联合也不是什么大事。
说到底,他虽然认可了张安平的判断,但对东北武装力量的未来充满了悲观,既然是弃子,那跟中共联合又何妨?
正是因为这种心态,援华总顾问很容易就达成了目的,东北的两支力量就此联合一起。
说起来也搞笑,这一幕其实是张安平一手促成的,但在联合后,反对声音最响的也是他张安平。
用张安平的话说:
上一篇: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下一篇:三国请回答!崩坏的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