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421节

  柳永有点头皮发麻,只好含糊其辞道:“大抵五十上下,但面容颇为英俊,想望风褱,可谓天人之姿也。”

  “当得副帅如此夸赞,那确实是人中龙凤!”

  赵晓之笑道:“我曾经拜读这位先生的文章,字字珠玑,令人难以忘怀啊。”

  周树人如今已经是活跃在大宋文坛的一位奇人了。

  除了写词以外,他还会针砭时政。

  比如他曾经撰文为科学发声,说科学才是未来,大宋要积极发扬科学。

  他还写文章表示人格平等,不应有贵贱之分,抨击了奴隶制度,表示坚决拥护大宋的废奴法律。

  除此之外他也写过不少关于对底层百姓、官场现状的探究和意见,言语间令人深思。

  由于他写的很多文章颇有深意,且经常与朝廷的政策不谋而合,导致他在民间受人膜拜,官场上不少官员都看他的文章来判断朝廷未来风向。

  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周树人探讨过地主和官僚主义,直言地主和官僚主义就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让不少官员和地主痛恨他。

  不过因为周树人神龙见首不见尾,几乎从来都没有人见过他长什么模样,即便有人想找他麻烦,也从未实现过。所以他一直很安全,倒是成为报纸、杂志、刊物的常客。

  “周先生自是一位高人,他的文章还是要多读才是。”

  柳永随口应了一句,便打算转移话题。

  就在此时,外面却是忽然一片杂乱的声音传来,声音最开始还很远,但很快越来越大,也愈发清晰。

  好像是有人齐齐高喊着什么,各种口号满天飞,让柳永和赵晓之的眉头都是一皱。

  两个人拉开了船上的窗帘,此时船只早就顺着运河飘到了萧山县,运河穿萧山县而过,两侧就是沿河木屋,前方则是一架拱桥。

  东侧街道上人来人往,很多穿着绫罗绸缎的人举着牌子。

  有人大声高喊道:“我们要求废除摊丁入亩,朝廷不该与民争利,巧取豪夺!”

  “废除摊丁入亩,朝廷不该与民争利,巧取豪夺!”

  那人喊一句,周围人应一句。

  接着又有人喊道:“害国恶法,损民肥私。暴政当废,决不能留!”

  “害国恶法,损民肥私。暴政当废,决不能留!”

  周围人再次高喊。

  柳永放下窗帘,赵晓之叹道:“愈演愈烈了。”

  “这些人一个个肥头大耳,穿着华丽,皆是地主豪民,家财万贯之辈,他们有什么资格说朝廷与民争利?”

  柳永冷笑一声。

  赵晓之愁眉苦脸道:“话是这么说,不过帅司那边已经跟他们谈了很多次,却没有任何成效。朝廷也没有个章程下来,这么闹下去也不是办法,街市都不能营业了。”

  “无妨。”

  柳永闭上了眼睛,在船间休息,淡淡地道:“朝廷会出手的。”

  准确来说。

  应该是知院会出手的。

  他没有再继续关注窗外,静静地休息。

  船只颠簸,向着会稽进发。

  .

  .

  从四五月份开始,两浙路地主抗议去年摊丁入亩的新政愈演愈烈。

  其实去年年底就有了,但当时规模不大,只是以苏州几个大地主为首的一些人,聚集了数十名地主前往转运使衙门门口抗议。

  当时两浙路转运使杜杞邀请他们入衙门一叙,好言详谈,虽然那次没谈出结果,却也让他们消停了一阵。

  不过从庆历六年三月份开始,两浙路的地主们就又躁动了气来,先是一百多名地主联名找杜杞情愿,在杜杞再次与他们协商无果之后,就已经有人在杭州聚众游行。

  到四五月份,事态就从杭州蔓延开来,苏州、秀州、湖州、常州几个太湖流域附近的州就出现了大规模抗议活动。

  如今连钱塘江南面的越州也开始了,怕是要不了多久,就会席卷整个江浙路。

  没办法。

  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地主们就被收割了一次秋税,当时捏着鼻子认了。

  眼下又是夏税开始,又得交一次税。

  那肯定要抗议啊。

  特别是作为太湖流域这种产粮主要地区的大地主们,受损最严重的就是他们。

  所以风暴也就渐渐蔓延开来。

  不过目前事态还算可控,地主和官府都相对较为克制,并没有发生直接冲突。

  只是地主们示威游行,闹得街道鸡飞狗跳,影响街市繁荣。

  想来以后朝廷会出面解决。

  而就在江浙地区地主们闹事的时候,民间却又是另外一副光景。

  衢州开化县马金镇丰源村,这里位于后世开化县北面,因为依靠马金河而得名,处于群山环绕当中。

  古代的浙江地区跟后世的广东很像,后世广东除了珠三角地区以外,其它地方特别是山区都不算富裕,古代的浙江也是如此。

  除了长江三角洲以及太湖流域以外,东南丘陵的山区在古时候一直都相对贫困,甚至在三国东吴时期,这里干脆就是百越部落的居住地,与东吴政权多次交战。

  此刻群山环绕之间,一栋栋木制房屋错落分布在山里,如果凑近了看,还隐约能够看到在那些房屋墙上,用石灰抹着各种各样的字。

  ‘多种地,多修路,多攒粮,能致富。’

  ‘永不加赋是国策,任何人敢多收村民一分税,那就是国家的敌人。’

  ‘有困难就找官府,官府不能解决困难就上报御史司。’

  ‘村邻友好,应当互相帮扶。’

  ‘摊丁入亩让百姓少缴税,多生孩子,多种红薯、土豆、玉米。’

  在山林间开垦出一片片菜地、梯田,百姓从溪水里挑水种地,原本贫瘠近乎难以生存的村子,日益有了温饱。

  正是五月份,交夏税的日子,村子里并不热闹,太阳高高悬在空中,就像是能把人都晒晕过去。

  新任衢州通判章庶从山下的镇子艰难进了山中,他是景佑年进士,为官九年,为人刚正,听闻村中百姓艰难,特意过来巡视。

  “这一路上,别的地方百姓都风调雨顺,积极纳粮,唯独山中的几个村庄却是一片惨淡。并非他们不想,实在是山中今年忽然干旱无水,池塘干涸,颗粒无收啊。”

  带着章庶进山的当地保正向他介绍情况。

  章庶微微点头,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有些后悔今天穿着长袍出门,应该穿短衣的,却是没想到这村庄竟然在这深山老林间,实在是难以攀爬。

  他们边说着边继续往上,等过了狭窄的山道,远远的就已经看到在竹林映衬间,见到了第一栋房屋。

  那是栋老旧的夯土屋子,屋外的田间有一个老妇人正躬在田里翻找着什么,保正见此,就又道:“村民不得已,现在只能找些红薯、土豆子果腹。”

  “有没有饿死人?”

  章庶立即问道。

  “这倒是没有。”

  保正忙道:“村里青壮都下山去给别人做短工维持生计去了,家中不耗粮食,留了些存余吃食。”

  章庶走进了村子,村子在山间,有凹凸不平的田野,如村口道路一侧就是个低谷,下面有三四层梯田,每层约两米高的田埂,杂草丛生,树木较多。

  目光所及,有不少老人小孩顶着烈日在山谷附近寻找野菜、土豆、红薯之类的作物。

  这些东西平日里他们不吃,经常随手种了喂牲畜,但恰逢遇灾,稻米歉收,人都没得吃了自然也不至于嫌弃。

  “刘大保,通判来了。”

  保正见到村口不远处的田里有个中年汉子正在锄地,就向他喊了一句。

  那汉子听到声音,回过头去,见到一行人,连忙扔下锄头小步跑来,向章庶连连拱手作揖道:“小人刘四见过通判。”

  宋代村庄虽然已经有了村镇乡概念,但不设村长、镇长和乡长,而是以户为单位设保甲、大保、都保、保正。

  其中十户为一保,由保甲为主。而每五十户设一大保,设大保长。所以如果一个村子只有十户人甲,那村长就是保甲,超过五十户,就是大保。

  丰源村是山里超过五十户的大村子,附近十多座山头,方圆得四五公里都是一个村。虽然村民分散得厉害,村头走到村尾得走一两天,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毕竟山区里的村子人员分散的厉害,有的时候一个山头就一两户人家,总不能按照山头来划分,显然有点不合适。

  大保刘四刚好就住在村口附近,下面的梯田当中就有他的几块地,正在田里挖红薯。

  章庶就拉着他问了一下情况。

  原来夏天东南丘陵的山区干旱缺水是常有的事情。

  唐代不是有首诗吗?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即便不是灾荒年月,山下有水,山上就不一定有水。

  从山下的小镇进山走山路都得一两个时辰,稻田要的水非常多,就几乎不可能挑水进来。

  所以山里时常闹灾。

  这种现象要到后世有了自来水,可以走管道从山下的河流里抽水上山来解决。

  而在古代,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只能靠天吃饭。如果运气好下那么一两场雨,通过挖的池塘、水井蓄水,就能解决。

  但可惜今年运气不佳,从四月份到五月份一个月山里都没有下雨,导致稻田干旱死了,只能捡点土豆维生。

  “今年算是好的了,最近几年朝廷推广这红薯土豆子,不要多少水就能养活,在山里还有那么几眼泉水,虽然不能用来种田,可浇地自己喝还是够了。”

  刘四双手叉腰,田埂间摇着头道:“但可惜的是雨一点都没下,村民们也就够自己吃的,怕是今年的税纳不上去了。”

  “这个你不用担心,朝廷对于灾情的地方自然有免税的政策,上报申请了赈灾粮吗?”

  “上报了,县里昨天派人来调查了,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到。”

  “嗯,此事我会关注。”

  章庶双手背负在身后,目光看到远处挑水的队伍正深一脚浅一脚地从山下艰难地挑水上来,可这些人都是四五十岁以上,有些甚至是老人,于是问道:“现在有多少青壮?”

  刘四说道:“咱们丰源村其实就是附近十多座山里的百姓居住地,有村民三百余人,青壮将近百人。”

首节 上一节 421/6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一万大雪龙骑硬钢朱棣

下一篇: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