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11节

  这将成为政制院未来长久研究的政题。

  “长江大桥的话只能是以后再商讨的事情,眼下还是把目前的情况做好,黄河大桥的工期可以不需要那么赶,哪怕用五年,十年完成都行。”

  赵骏轻轻点了点桌面道:“但桥梁的安全、质量还有整体设计思路一定要得到保证,决不能建成后就坍塌,以后像这样的大型工程和关乎民生的工程,必须确认工程主导责任人,一旦有问题,上到抓工程的官员,下到任何一名不负责任的工人,都要进行追责,哪怕是宰相也一样。”

  他的目光看向贾昌朝。

  贾昌朝心中一凛,点点头道:“过几天我就去一趟大桥现场,看看工程情况,会把知院的意思传达给工程队的每一个人。”

  “嗯,也好,顺便也观察一下今年黄河汛期有没有泛滥,看看我们前些年修河的成果。”

  赵骏说道:“如果有问题,也要查漏补缺。”

  “请知院放心。”

  贾昌朝应了一声,黄河工程就是他主导,如今经过前后十余年的水利建设,基本上完成了赵骏当初提出的三项要求。

  即分流、浚疏、修堤等工程,让黄河的下游泥沙淤积问题得以解决。

  虽然束水冲沙肯定不能完全把故道堆积的泥沙冲走,目前也是治标没有治本,但等上游绿化做好,下游稳固好泥土,相信再过几十年,黄河将彻底平静。

  众人正聊着黄河的议题,就在这个时候,门外有官吏进来,手里还拿着进奏院的公文,走到赵骏面前说道:“知院,西北急报。”

  “哦?”

  赵骏接过公文立即扫视起来。

  大家目光都看向他,就看到他的脸色从最开始的眉头紧皱,到片刻后舒缓,却也谈不上有多少喜色,依旧显得颇为沉重。

  “怎么了汉龙?”

  晏殊诧异问道:“西北又出什么事了吗?”

  “是派出去的使者出事了。”

  赵骏说道:“我其实有想过他们会遇到危险,但我认为概率不大,只要高昌王有理智的话”

  说着他摇摇头道:“现在看来,这个高昌王大抵是没脑子,或者跟麴文泰一样,被外部势力裹挟,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

  “听说前些年辽人为了拉拢高昌国,试图让高昌联合西夏共击我大宋,嫁了个宗室女子过去。”

  范仲淹想了想道:“这里面会不会有这方面的门道?”

  “你的意思是辽人在煽动?”

  蔡齐诧异。

  “我只是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大。”

  “真是奇怪。”

  宋绶纳闷道:“辽人应该知道高昌与我大宋的差距,为何要煽动高昌人与我们作对呢?”

  “并不奇怪。”

  赵骏笑了笑道:“中国有很多古话,但我们后世也有不少新的谚语,比如有一句话叫做死道友不死贫道。”

  “死道友不死贫道?”

  “不错,辽国现在自顾不暇,我们这边国泰民安,虎视眈眈,如果不想办法给我们找点事做,在西北方向闹出点动静让我们折腾,万一在他们镇压内部叛乱的时候忽然出兵怎么办?”

  “这倒也是。”

  众人一想确实很有道理。

  辽国内部不稳,作为统治阶级最担心的就是政权保不住。

  各个民族部落反抗他们契丹族反倒是次要的。

  主要矛盾是旁边有一个比他们强大的邻居正在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北上出兵马踏塞北。

  或许辽国上层权贵在科学治国发展的道路上跟大宋完全没得比。

  但基本的战略眼光肯定还是有。

  想也是。

  赵匡胤早就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现在的情况是大宋不仅在辽国身边睡着,还打了辽国的儿子,抢了他的老婆,辽国上下岂能安心?

  因此这一次高昌国闹事,未尝不是辽国在祸水东引,希望大宋把注意力放在西域上去,而不是盯着旁边这个摇摇欲坠的近邻。

  想到这里,范仲淹点点头道:“那大抵是辽人在怂恿,不过这也算是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大宋正缺少进攻西域的借口,这不就来了吗?”

  “所谓师出要有名,高昌国自寻死路,那就怪不得他人。我大宋堂堂正正,却被一个蕞尔小国欺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宋绶说道:“此事当昭告天下,然后大军出动消灭高昌。向世人宣布,这就是欺辱天朝上邦的下场。”

  “嗯,正该如此。”

  “下命令吧知院,此番灭了高昌国,大半个西域就能收复。”

  “而且届时或许还能震慑黑汗,将整个西域夺回。”

  “自中唐后离开中原王朝三百余年的西域,也应该要回到汉人的怀抱了。”

  诸多宰相纷纷说道。

  换了以前,这帮人必定是保守派,面对辽人咄咄逼人,不称臣纳贡都算是好的,最多就是搞个澶渊之盟,与辽人兄弟相称。

  可现在手里有枪杆子,那腰杆子就硬,从原来的保守派立即进化成了激进派,俨然要恢复汉唐雄风。

  这就是国家强盛带给他们的底气。

  见到众人的话,赵骏也就不再迟疑,拍案道:“好,那就这么办,待会就找官家出诏书,我现在就写手令,大家一起签字,灭高昌,收复西域!”

  灭高昌,收复西域!

  如此一来,大宋的疆域就又能多出一百多万平方,达到巅峰两汉时期的水准。

  若是再灭了辽国,把外蒙、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大片领土收回来,然后把吐蕃拿下。

  那么将一举超过巅峰时期的唐朝,拥有超过15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中华秋叶海棠,便是一统!

  (本章完)

第467章 幽默回鹘人

  大宋庆历十一年六月,公文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抵达边关。

  同时大宋的战争机器再次启动。

  这次大宋用的不再是直接由汴梁把粮草运送到边关的方式,而是采取层层递进。

  汴梁会雇佣百姓把粮草运到关中,永兴军路转运司那边则在当地雇佣人手,把存放在永兴军以及秦凤路的存粮运至边关。

  大宋是一个非常注重丰年存粮,灾年放粮的国家,每年收上来的粮食都作为新粮填入仓库,旧粮则继续存放。

  如果仓库满了,会把三到五年的陈粮放在市面上低价出售,用于做鸡鸭猪牛的饲料,以此完成循环。

  为此常平司使成为了一路与安抚使、转运使、提刑官、监察御史平级的高级大员。

  这一点其实历代王朝都有沿用,甚至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只是大宋因占城稻而出现第一次粮食革命,生产力爆发性提升而做得相当好。

  这使得宋朝虽为历代起义次数最多的王朝。却在规模和集中爆发次数上,都不如排名第二的清朝那么大。

  就在于即便地方上有灾情,通过仓库放粮,也能迅速解决。

  不过陕西路的秦凤路、永兴军路却没有多少粮食储存,因为这里本身就人少,又要时常供应给边军,因此存粮不是很多。

  历史上宋夏交战,边区和汴梁的粮价暴涨,就在于边区的存粮用尽,需要大量从汴梁运到西北边关。

  如今的情况倒没有那么糟糕,灭夏战争很快,加上生产力再次提升,粮价低廉,在灭夏战争时期,朝廷就运送了大批粮草至西北存储起来。

  这次要进攻高昌,离得实在是太过遥远,如果直接从汴梁运粮过去,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

  为此赵骏想到了一个妙计。

  那就是由朝廷招募流民,为国家押运粮草送到关中,如果流民愿意留在关中,就给予他们田地和生产资料,帮助他们开垦农田。

  如此一来,即能解决汴梁这些年日益增长的人口,以及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工作而产生的治安问题。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关中目前存在的地广人稀,渺无人烟的尴尬情况。

  当然。

  这项政策肯定不能完全解决关中人少的窘境。

  因为关中的问题是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无法耕作、自然灾害频发等现状。

  需要改变的不是人少,是恢复生态。

  但要想恢复生态,也需要人为的帮助,广种树木,多修缮河流之类。否则依靠自然变化,怕是得经年累月,旷日持久。

  所以必要的迁徙还是要有。

  很快到了八月份,大批粮食就运到了关中,送到了陕西两路各县仓库存储起来。

  而各县的仓库存粮则由当地县衙抽调民力,帮忙运送到边境。

  八月九日,已是中秋。

  辽阔西北大戈壁上,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在徐徐前行,身后的人群或是骑骆驼,或是骑战马,排列出蜿蜒的长蛇。

  狄青骑在马背上,他的马腹有一个筒子,里面装着很多地图,旁边几名随从的马腹则装着大量的水壶,戈壁上水比钱重要。

  “相公,前方就是玉门关,那里目前就只有沙洲指挥卫队安置在那里的一支小队,出了玉门关后,就是西域了。”

  曹贤惠单手搭凉棚,借着中午的烈阳,对照着周边戈壁看后,最后指着西北方向道:“那边应该有一条河流,是远处天山余脉戈壁里流出来的河水。”

  “嗯,传令,去前面的河边休息,生火煮水,让每一個士兵和辅兵把水壶打满,哪怕是满的,也给我喝干净再装一壶。”

  狄青下令道。

  这里已经是西域边缘,可不是后世那个玉门市,而是敦煌市西北方向的古玉门关遗址一带。

  可以说出了玉门关,离他们最近的西州回鹘城池伊州,也就是后世新疆哈密市,都有三百多公里的直线距离。

  这就意味着他们将要渡过的是一片长达三四百公里的无人荒漠戈壁,如果不能准确地找到水源,那么对于大军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命令下达之后,后方庞大的继续前行,没过多久远远地在戈壁滩上就看到了一条小河。

  这条河与其说是河,不如说是小溪。

首节 上一节 611/6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一万大雪龙骑硬钢朱棣

下一篇: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