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面向古代的直播

面向古代的直播 第58节

嬴政看着心动,“这面积真大,人口真多什么时候能归我大秦。”

汉朝刘彻时期

刘彻:“这什么朝鲜半岛又是哪里?天幕这所谓的天幕说出来的,也没个图。”

【另外,佛教快速发展,导致唐朝全国各地基本都有佛教寺院。百姓们都出家当和尚和尼姑了,土地谁种,国家的赋税朝谁收,本来李隆基刚登基的时候,就忧心国家。这些僧侣不但兼并土地,而且还能逃避税收。李隆基能忍?

于是在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李隆基便下令削减了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终还俗的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

此外,他还禁止新修寺庙、铸造佛像、传抄佛经,大力打压佛教,抑制了佛教的扩张。

弹幕“唐朝信的是道教啊。”“还是要土地,要赋税,朝廷要钱。”“查那群贵族更快。”“那也得查得了呢?”】

【我们说一个国家是否强盛,就会去看他它的土地、人口、粮食、疆域,而这些开元年间,那都算得上封建社会的代表了。

除此之外,我们为什么喜欢唐朝,还是因为唐朝包容的气度,万国来朝的繁荣。

当时的大唐国力强盛,又有着包容的态度,与外界往来非常频繁。当时的大唐都城长安,那就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并且与唐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多个。唐朝会接待各国的使者,会开设商馆,会设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其中以长安和洛阳最甚。

各族人口都前来长安,看一看他的繁荣,拜见那位大唐的皇帝陛下,大唐是人人向往之地,波斯人、大食人、突厥人、日本人都前纷纷前来。同时丝绸、瓷器等物品也运往各地,使得大唐经济极为繁荣。

而且大唐还接收各国的留学生,让他们留居在长安,这些人多达4000—5000。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唐对世界的影响才会如此之深,才会有如今的唐人街。

大唐当时的气象也当真是应了那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弹幕“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吸引这些人,只有包容的国家才能让这些人留下来。”“在这里我又要批评一下清朝了,闭关锁国,醉了。”“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还得是我太宗皇帝。”】

汉朝刘邦时期

刘邦:“我大汉什么时候才有这种现象,真令人羡慕。”

隋朝杨坚时期

杨坚:“好一个大唐,难怪会让人念念不忘。不过,朕倒是好奇,创造了这样盛世大唐的皇帝,究竟干了什么,会让人希望他早死。”

【大唐不单单拥有经济上的繁华,在文化上也是极为出色。如今经史子集的分类正式应用,就是在唐朝。

唐玄宗就也曾命人开设书院,也让人收集历朝的书籍,后来甚至专门开设书院专供藏书、校书。所以开元年间是大唐藏书最盛的时代。其藏书达到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且唐玄宗还令学者自行著书,也有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

而且在开元二十一年(即公元733年),李隆基还下令:“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甚至在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李隆基还下令天下州县,每乡都要开设书院,以开教化。

弹幕“所以,书院这是自唐玄宗始吗?”“没错,书院之名,就是起于唐玄宗之时。”“唐朝确实给了下层人员往上爬的道路。”“科举制度开的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但其实科举制已经都让那些贵族把名额占了,也不看看多少落榜之人投奔节度使。”“不是,你一说到落榜,我就想到了黄巢。”“哈哈,我也想到了他,想考公,你不让,我就自己来拿。”】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这黄巢又是谁?”现在的李隆基都不太敢说话了。主要是天幕现在一直在夸他,在夸唐朝的强盛,虽然他很高兴,很想让众人都来夸一夸他。但他也知道,天幕既然这么夸他,那也意味着,骂他的话,不会少。

【也就是这样的盛世大唐,才能养出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

弹幕“我的诗仙、诗圣”“前面的,怎么就是你的了,那是我的,都是我的。”】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诗仙、诗圣,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这两个称号。”至于弹幕的话,直接忽略了。

【我们从各种诗句中,从留下来的文献中,看到了大唐的繁华。但是也能看到大唐盛世之下的隐患,开元二十二年(即公元734年),李白为唐玄宗献《明堂赋》,“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

李世民、李隆基:“好!”

【其实这首《明堂赋》就是在称赞唐玄宗,李白写这个也是为了谋求官位。但是显然,这世上称赞唐玄宗的人太多了,多他一个不多,想谋官这种事自然没有走通。

而杜甫,曾在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了,最后只能想着走权贵的道路。

弹幕"这是给权贵送人吗?”"“结果也失败了。”“最后还有两次也是因为李林甫的原因没什么官当。”“这两人都是经历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人啊。”】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所以,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哪一年,是朕的儿子,还是朕在位的时候?”李隆基越看越心慌。

【我们时常都用杜甫的“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来形容开元盛世的繁华。】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原来这便是杜甫写的,果然好文采。”

【但是,你若读完那一整首诗,读到那“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才会更感悲凉。】

李世民、李隆基:“!!!”朕看到了什么?

汉朝刘彻时期

刘彻:“一匹绢竟然要一万钱,洛阳宫殿也被焚烧,这不是大唐由盛转衰吧,这是快要亡国了吧。”

隋朝杨坚时期

杨坚:“不会真的直接亡国了吧”。他立即问大臣们有谁知道大唐国祚多少年?

开始大家都说着不知道,天幕并未直接说过。不过后面有人想起来,天幕曾说过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而现在天幕说的是开元年间,开元二十四年是公元736年,唐朝还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杨坚一听还有一百多年就放下心来:“还好,还好,大唐还在。”只是一想到两者落差之大,就令人难受,经历了繁华盛世,再经历战乱,如何接受得了。

【哎,怎么就说到这里来了,咱们再来说一说体现大唐繁荣的一点吧。】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天幕你别说繁荣的事情了,你直接说大唐到底怎么了吧。”

隋朝杨坚时期

杨坚:“这越听大唐有多么繁华,就对这位唐玄宗更气了。”杨坚也猜测是这位唐玄宗晚年昏庸无能,导致朝堂腐败。节度使权利过大,然后就造反了,而因为战乱导致洛阳被烧,米价骤然上升。不过,既然大唐还能存在一百多年,想必这个安史之乱应该很快就被平定了。

只是国家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便很难在再回到繁荣的时候。

而有杨坚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实在是没有经历的人,很难想象得出唐玄宗的离谱行为,以及大唐中后期的情况。

【其实大唐的繁荣还可以体现在子午线长度这一测量上。开元九年(721年),一行主持和梁令瓒一起设计制造了黄道游仪、浑仪、复矩等天文测量仪器。而他在利用黄道游仪测量赤道坐标时发现,诶,这怎么和汉朝的结果不同?怎么变化这么大呢?

于是他就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唐玄宗,唐玄宗也很感兴趣,便令他进行勘测。

于是在开元十二年(即公元724年)),开始了一场华夏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大地测量,推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传统说法。甚至还根据这个结果算出来子午线的长度。

咱们这个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而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还要在一千年后才能提出自行运动的观点。】在说这个的时候,天幕也将子午线内容简单说了一下,而那些有地球仪对着天幕看了一遍,没有的只能对着天幕看看了,然后开始后悔怎么就没抢到呢?

【也就只有一个繁荣的国家才能将心思放在这上面,因为国家强大,我们已经可以去探索你们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了。

而由于国家已经这么强大了,我们的心思已经可以放在其他方面了,李隆基看着自己干出来的功绩,喜不自胜,于是他决定前往泰山封禅,去做这无数帝王心心念念的事情。

弹幕“UP主,你应该严谨点,泰山封禅只有宋朝以前的皇帝才对它心心念念。宋朝以后的皇帝那是路过都不会看一眼。”“宋真宗拉低了泰山的档次了。”】

宋朝赵匡胤时期

赵匡胤:“又是我大宋,这个宋真宗到底做了什么,连泰山封禅这种都没有皇帝愿意去了。”

汉朝刘邦时期

刘邦:“哈哈,还真是哪里都有这大宋朝。”

【开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十月,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贵戚、四夷酋长从东都出发,至泰山进行封禅大典。

每次他们休息的时候,数十里长的大路上人畜蔽野,相关部门还要安排各种满载用品的车辆,数百里连绵不绝。手持兵仗的侍卫陈列其下数百余里。充分显示的唐朝的繁荣,以及一次泰山封禅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无数的钱财。

甚至提倡李隆基泰山封禅的张说从中获得的好处无数,因为跟随封禅之人其实都会有好处拿的。那自然会有无数人拿着金银珠宝进献给张说,而通过封禅一事,张说还将自己的亲信越级升为五品。

而唐玄宗知道这件事吗?自然也是知道的,但是李隆基他高兴啊,他觉得自己了不起啊,他要向上天宣功,他就是想要去泰山封禅,所以他现在并不在乎。

不过他却在封禅回来之后就将他贬了,甚至不久后还勒令他致仕退休了。

所以,你看,唐玄宗李隆基他什么都知道,但是他还是选择要这么做,而他这一行事风格在之后也会一直伴随着他。

弹幕“确实,李隆基就是想要享受,想要听好听的话,刚开始可能还会控制,要做出一番事业,等干好了,就开始放飞自我了。”“而且玄宗时期是独相制,这就很取决于宰相的能力了。”“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等他没了,隆基就不行了。”】

唐朝李隆基时期

张九龄“就谢谢天幕的夸奖?”

第90章 强抢儿媳

【张九龄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贤相,在位期间尽显谏官本色,对于唐玄宗李隆基的种种行为自然多加规劝。

但是唐玄宗对于他的规劝会听吗?那自然是不听的。唐玄宗就希望那些称赞之语,他更喜欢李林甫这样以他为主的人。所以对于张九龄而言,虽然位居高位,但李隆基贪图享乐,对于他的谏言那是一句不听。

最值得大家气愤的,就是当初范阳节度使张守圭因为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于是将安禄山捉拿至京城长安,希望朝廷能够按照典章将他执行死刑。

弹幕“啊啊啊......李隆基你听一听啊。”“赶紧杀了吧,别犹豫。”“你不杀他,他就来杀你了。”】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安禄山,看来这个人就是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了。”

长孙无忌:“陛下,如今天幕将安禄山的名字说了出来,那位唐玄宗必定会有所警惕,将其处理,想来不会再出现这所谓的安史之乱了。”

李世民听着长孙无忌的话,并未觉得宽心。这安史之乱哪里是一、两个人就能决定的事情。辅机这样说,不过是在宽慰自己罢了。

【当时身为宰相的张九龄也认为安禄山狼子野心,以后必然会祸乱江山,于是也奏明了唐玄宗李隆基,对他说:“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圭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也就是通过史实,让李隆基明白,安禄山应该按律当斩。

然而,李隆基他不听,他就认为安禄山是忠良之辈,然后就把他放了回去。

弹幕“李隆基你可真行。”“李隆基你活该。”】

【虽然说,安禄山只是一个代表。没有这一个,还会有下一个。只要李隆基他不改变,安史之乱就会暴乱,只是在换一个名称罢了。

可是,就这样看着安禄山被放回去,UP主实在冷静不下来,我恨呐。

弹幕“其实,大唐那时候已经千疮百孔了,盛世之下已经隐藏着各种隐患了。”“即使安禄山不反,也会有下一个反,但是李隆基下来的的做法才是重点。”】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看着臣子们,他才真正掌权没有多久,还在励精图治的阶段。结果,天幕就将他以后会将大唐带来灾难给说了出来,现在各个大臣都看着他,希望他不要重蹈覆辙。而他自己也自然不希望大唐在他手上衰败,就是在他儿子手上,也不能在他自己手上,所以,这时的自然向大臣们保证,对于后期未来的自己会做的错事,他必定以此为戒,绝不再犯。

而且这也是他的心里话,此时的李隆基还是希望以盛世明君的面貌,去见诸位列祖列宗,他可是要超过太宗的人。绝不能有这些污点。

【UP主每次看到安禄山被放的样子,都想自己直接将他解决了,免得他再来祸害大唐。

既然张九龄是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贤相,那显然接替他位置的人就不怎么样了。

等到张九龄去世,下一个宰相就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了。

之前咱们也说过,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实行的是独相制度,这一制度就很依赖于宰相的个人能力。在张九龄当宰相时,针对开元盛世在的各项弊政,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进行处理。

毕竟张九龄的能力很是不错,而李隆基也正是因为了解他的为人,知道他的能力,才会让他位居宰相之位。虽然李隆基对于自己享乐、自己想要干的事情不会听张九龄的意见。但对于张九龄解决各种弊政,他还是不会硬要插一脚的。

所以,在张九龄的辅助下,李隆基依然能够维持着开元盛世的风光。

首节 上一节 58/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