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切皆可游戏化 第165节
刘备乃后起之秀,短短数年从白身,成为凉州牧,更是占据京兆地区……
如果说荀攸是嫡系子弟,那么他可能要权衡一番。
奈何他只是旁系,既然张和主动提出邀请,荀攸感觉还真没有拒绝的必要。
更别说,刘备也是汉室宗亲。
只是,荀攸在即将答应的时候,不免思量一番。
最后拱手,对张和说道:“刘使君英雄了得,荀某也是佩服,只是德不配位。”
“这……”张和有些不明白,荀攸这是要拒绝?
“荀某才疏学浅,不奢求在刘使君麾下出人头地,只希望在府君麾下,当一闲职。”谁知道荀攸话锋一转,却是让张和有些措手不及。
结果你特丫的不是要投奔刘备,而是要投奔我?!
“公达说笑了,我都在大哥麾下,以你的才华,那可太埋没了。”张和连忙说道,主要是担心荀攸是一时想不清楚。
若是以后因此后悔,那也不好。
荀攸的想法很简单,与其效力于不熟悉自己的刘备,还不如效力于熟悉自己的张和。
张和身为刘备的义弟,以后成就自然不低。
再说自己受张和举荐出仕,按说也是他这一派的人。
退一万步说,荀攸很清楚,自己就算学问再好,到底没有从政的经验,骤上高位未必是好事。
“荀某空有才华,却没有治政的经验,自当慢慢累积。”荀攸回道。
荀攸那么坚持,张和也不说什么,当即任命他为汉阳督邮,以及随军军师。
可现在军中没什么事情可做,于是荀攸也加入到誊写书籍上面。
“攸不太明白,府君为何誊写的,都是诸子百家的著作?”荀攸看了一圈,心情有些复杂。
主要在这些著作里面,他看到《荀子》。
当然严格来说,《荀子》属于儒家经典。
哪怕荀子的弟子出名的都是法家名人,可荀子本身却是儒家子弟。
“存世太少!”张和回道,“不誊写一份带走,以后若是洛阳再出什么变故,导致书卷毁掉,那这些书籍,不少可就要绝版了啊!”
“那府君如何看诸子百家?”荀攸好奇询问。
“朝廷取士总要有个标准,朝堂也必然只能有一个声音,但并不是说各学派没有长处。取长补短,可是孔老……孔夫子都有说过的。”张和回道。
从正面意义来说,朝廷只有一个学派的声音是正确的,否则会出现湾湾那种议会暴力。
政务没办法迅速落实,甚至几个学派之间互相拖后腿。
这事情可不是儒家专属,党同伐异是会出现在各个学派中的。
儒家本来就是大杂烩,包容性比较大,可以吸收各家学派。
哪怕意见不同,也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从这方面来说,独尊儒术的确没错。
可在张和看来,独尊儒术姑且不算错,可罢黜百家,那就是最大的错误。
朝廷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专业太专一,纯粹靠后天在职位上学习去适应可不行。
“可若士子都来自儒家,其他学派的人又要如何出仕?”荀攸不明白。
既然不能出仕,那么费力读这些书有什么用?
久而久之,学的人没了,那么这些学问也就失去了传承。
“我倒是有些想法,比如说专门开个考试,让士人都来考试。考试通过的,才能出仕。同时根据一些特殊职位,设置特别的考试,这样就能让专门的人才,有机会也能出仕。”张和回道。
他多少也有些想法,就在自己有生之年,把科举普及下去。
到时候专门录取一些专业的人才,如此诸子百家的书籍就有用了。
尤其这些可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是各大思想家的智慧结晶。
哪怕它们可能已经不合时宜,也有保存珍藏的价值。
也说不准,未来某个时候,说不定几百年,几千年。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回头一看,原来某个思想和某个正常,在几千上万年前,华夏的先祖已经提出过了。
又或者,因为这些书籍保存完好,未来的人能少走几百年的弯路。
未来的事情不知道,也有可能不是这样。
可就是这些书的存续,才能让一切变得‘有可能’。
“那岂非要废掉察举制?”荀攸有些讶然,张和的想法有些野。
“废掉倒不至于……”张和想了想,“一定程度可以相辅相成,不是完全冲突。”
最多察举起来的士人,能得到一定的加分。
不管什么朝代,考试这玩意就没有真正公平过。
就说后世各省的高考录取分数,都是各不相同。
明代初期更不必说,老朱甚至专门设置一定北方士子的录取名额。
否则这朝堂,没几年已经都被南方士子占据,北方的士人想出仕都争不过人家。
本质上,这种不公平就是一种地域保护。
可对于被强行提升录取分数的地区,自然不公平。
察举嘛,既然是孝廉,那么品格和背景肯定不错,在科举的时候获得一定加分,很正常的!
可就算出身寒门,甚至普通百姓,只要自己肯投入时间去学习,一样有机会金榜题名。
相对这个时代来说,已经算是先进的了。
只是这学习的途径,就必须要扩充起来,比如说公立书院,比如说图书馆什么的……
这些都需要大量时间去做,好在征战和执政主要的压力,都集中在刘备这边。
自己正常来说,应该是有不少时间,捣鼓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若刘备通过这个提案,最后压力又会落在各个官员身上,最多自己监督一下。
就说这个,不比直接当君主要舒服?
“原来如此,说荀某是大才,府君才是真正的大才!”荀攸郑重一拜。
若张和的打算能成,那么对于诸子百家的传人来说,无疑是个好事。
这不仅是有机会可以出仕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各家的学说,大概率能传承下去。
就为了这个未来,荀攸觉得,自己也要倾尽全力,帮张和达成这个目标!
“这事情可不是小事,一切都要从长计议。不过公达愿意帮忙的话,倒是能轻松一些。”张和此时此刻,也算是接受荀攸的效忠。
人家既然那么谦虚,要脚踏实地提升起来,自己又何必拦着。
推脱多了,人家说不定还以为自己嫌弃他,最后跑路了才是真的亏!
荀攸的祖父是荀淑的兄长,若荀淑这边是嫡系,几个儿子打出荀氏八龙的名头,荀攸这一脉就真的是旁系。三四十岁才当郎官,可见资源是真的匮乏。
要说荀氏也的确有押注,原本荀彧是去袁绍那边,后来换成荀谌。
不过扣除这个,其他子弟基本都在曹操麾下任职。
袁术麾下倒是有个荀正,可惜是演义虚构的。
荀子虽然是儒家,可到底不是左氏儒学派。
颍川荀氏不做出改变的话,在东汉真就很难混出头……
历史是董卓到长安的时候才动手,我稍微提前一些,否则还要等几年才有可能招揽到,这样太晚了。
另外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荀攸谋划董卓的人里面有种辑,结果事情败露下狱,可种辑没事。后来逐渐成为杨定,董承等人的亲信,还一起污蔑过段煨。
后来衣带诏,董承找的人里面也有种辑,结果事情又败露,只是这次他被灭了三族。
虽然没什么证据,但就觉得这事情,还真就挺巧的。
卡文了,就搞了两章出来,眼看七点,先睡了,起来看情况再码一章。
主要是这两章加起来,也六千多字了……
第192章 刘华的谋划
“寿儿,最近修书的事情怎么样了?”大清早的,伏寿正要出面,却是被阳安长公主刘华喊住。
张和招募人手誊写兰台书籍,伏寿擅自过去应征,这事情她是知道的。
毕竟洛阳那么乱,正常来说不应该随便出去。
若非要出去,就必须要知道去的是哪里。
好在现在洛阳军管,街上时刻有士卒巡逻,问题不大。
朱儁亲自率领一部,一边平东河南尹的骚乱,一边练兵。
皇甫郦领一部,在洛阳镇守。
又有朱皓在组建垦殖兵团,分批在洛阳周边整理农田,准备耕种。
刘备许诺的麦种,在昨天已经送来。
虽然对这玩意还有些怀疑,不过如今也没别的选择。
张和这段时间都在誊写书册,本来这是汉室藏书,非军功者不能翻阅。
只是看在刘备救援洛阳有功的份上,皇甫嵩和朱儁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
主要张和说得也有道理,若洛阳再乱,难保这些书籍不会出问题,誊写一份分开保存更保险。
“已经编修得差不多了,就这两天完成。”伏寿回道。
“那张和的为人怎么样?”刘华想了想问答。
“很认真的一个人……”伏寿想了想,“甚至可以说,有些神奇……”
上一篇:我霍去病,大破匈奴,被周姐直播
下一篇:国运英灵榜:开局盘点十大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