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混在北平当知县

大明:混在北平当知县 第180节

郭安问道:“不行?”

陶逸平连忙道:“夫子,制糖所需的甘蔗可都是在南方,而要是将甘蔗运来北平府,那所花费的钱财更甚!”

郭安瞥了一眼,淡声道:“你只需准备好火药与地雷、手雷外壳便好。

至于如何制糖,无需你操心。

要是咱制不出糖来,也会派人去南方大量买糖。”

陶逸平急忙问道:“夫子,真要用糖来制造地雷与手雷?”

郭安道:“看情况……”

随即,神情一肃,盯着陶逸平问道:“你如此关心这些,可是咱交给你制造的手统,已经制造出来了?”

“夫子恕罪!”

听此,陶逸平与杨廷两人连忙满脸尴尬,“夫子所要的手统太过复杂,每个零件都必须精密,弟子二人还在努力研制造。”

“抓紧制造,咱可还需要这个玩意保命呢。”郭安道。

“保命?”

陶逸平与杨廷两人的神情顿时凝重起来,“还请夫子尽管放心,只要再给弟子半年时间,弟子一定制造出来。”

“无妨,要是制造不出来,尔等再多制造出上两万地雷与手雷便可。”

郭安再次嘱咐上一会,随后又跟在陶逸平与杨廷身后,查看了两人的进展情况,提了一些看法与建议,便离去。

……

于此同时。

在燕王府内。

朱棣与道衍和尚对坐,一边喝茶一边谈论事宜。

越听,道衍和尚眉头则是越皱。

听完之后,道衍和尚眼中满是无奈。

“阿弥陀佛。”

朱棣有些疑惑问道:“法师可是不愿?”

道衍微微叹息一声,“教化读书人,贫僧自是求之不得。”

朱棣又问道:“那法师为何面容还有些忧虑?”

“阿弥陀佛!”

道衍和尚说道:“贫僧只是有些担忧,郭长史误会贫僧了。

咱觉得,此次大明出征,必然势如破竹,蟠踞进山的纳哈出哪怕不投降,也会被征虏大将军击败。

可让郭长史前去立上一功……谁曾想,郭长史好像有些不愿……”

“阿弥陀佛……”

朱棣神情微怔,“法师是说郭卿已经知道,是法师出的主意?”

道衍一脸无奈,“阿弥陀佛。”

朱棣安慰道:“法师勿忧,郭卿并不是那般小气之人。此次,他只是有些担忧家中刚刚有身孕的夫人而已。

等到日后,咋与他解释一番,郭卿的恼气便会消散!”

听到这个,道衍和尚眼中愁苦更甚。

郭贼不小气?

……

“什么,郭长史,您要让下官找制糖匠户,建造制糖作坊?”

在郭安将他的计划告知胥运与庄广两人后,这两个工正所的主官直接傻了眼。

“有何不可?”郭安问道。

胥运急道:“郭长史,北平处于大北方,并无可制糖的甘蔗啊!”

……

第176章 罗贯中?

郭安微微一笑,淡声问道:“谁说制糖便一定需要甘蔗?”

这话一出,胥运与庄广两人先是一愣。

随即,便直接瞪大眼睛,满脸激动。

“郭长史,您是说出除了可用甘蔗制糖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可以用来制糖?”

说着,两人突然想起什么,再次问道:“郭长史,您该不会准备制作饴糖吧?”

饴糖,也就是麦芽糖,用稻、麦、粟、黍都可制作,算是中原地区最早的糖。

也算是一味中药。

而制作饴糖的好处便是,只要有谷物便可,可以随时随地制作。

只不过,饴糖粘糊的,里面有一半都不算糖,也没有蔗糖甜,更没有蔗糖好吃。

很多富贵人家都喜欢吃蔗糖。

不过,饴糖可不能添加进火药内,因此郭安缓缓摇头,“咱要用一种甜菜来制糖。”

“甜菜?”

胥运与庄广两人直接瞪大眼睛,满脸激动的盯着郭安问道:“敢问郭长史,不知何种甜菜竟然可用来制糖?”

要知道,自从人们学会用甘蔗蔗糖之后,数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都用别的植物试过用来制糖。

可惜,至今还是只有甘蔗可用来制糖。

要是郭长史真可再寻出一种植物来制糖,那燕王府岂不是直接发现了一座金山?

郭安说道:“糖萝卜。”

“糖萝卜?”

胥运与庄广两人,都不由微微皱起眉头。

“郭长史,此种萝卜在何处生长?”

郭安说道:“宁夏、凉州、或是辽东等地。”

还真有?

胥运与庄广脸色一喜,急忙问道:“敢问郭长史,不知那糖萝卜长什么模样?可就是叫糖萝卜?”

“咱也不知。”

这个时候,那种糖萝卜叫什么名字,郭安还真的不知道。

微微思索下,便说道:“尔等可先派人前往陕西、辽东这些地方,给咱去搜寻。

一种长的像是萝卜,但埋在土里的根茎却是红色的小圆疙瘩。

如今到了十月份了,正好是这些糖萝卜收获的季节。”

“是,郭长史!下官亲自前去……”

胥运与庄广两人应了一声,便准备前去寻找郭安所说的糖萝卜。

郭安再次嘱咐道:“尔等记住,糖萝卜是咱起的名字,尔等不可用此名去寻找,就用红萝卜之名去寻找。”

“是,郭长史!”

两人应了一声,急匆匆而去。

至于两人能不能找到,郭安丝毫不担心。

现在的燕王府最是不缺钱与人手。

而且,因为羊毛作坊与棉衣作坊的缘故,燕王府的与山西、陕西、辽东这些北方地区的关系更是亲密许多。

可以说,哪怕是燕王府想要在这么大的北方三省寻上一只三条腿的蛤蟆,都能找到。

……

又是几日后。

那位山西壶关的杜敩,杜致道老先生终于来到北平府。

朱棣亲自带着朱复、郭安,还有道衍和尚亲自迎接。

另外,这几日汇聚在北平的一众读书人,也都自发出来迎接。

甚至是,就连郭父与刘微远几人也都出来相迎。

可谓是场面浩大。

不过,让郭安放心的是,那位杜敩老先生不知是因为性子原因,还是年纪大了,进入贤者时刻。

不管是面对谁,都是十分和气。

甚至于,在听到朱棣对书院的种种要求,杜敩也都面带微笑的应承下,哪怕自个手下被塞进来一个和尚当司业。

杜敩也都没有丝毫不愉。

而今秋收已过,书院建成,祭酒、司业两大书院主管都就位。

书院正式招生。

启蒙有启蒙的学堂,书院有书院的学堂。

短短十日,书院便招收下三百个蒙学子弟,至于正式求学的子弟,则是达到了五百人。

基本上,整个北平府七县四州的读书人都来了。

每天,书院门外便是车水马龙。

至于燕王府的各个吏役、还有宛平、大兴、通州等附近州县的吏役每天隔十天,便都会换上一批。

而金忠每天,也都带着十几个见习书吏,在书院周围施工建造房屋。

首节 上一节 180/5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命玄鸟,华夏始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