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 第487节
崇祯等人面面相觑。
“建忠烈祠,举行祭祀,是为了凝聚军心,同时向世人彰显对军人的重视,宣扬忠君爱国。”
“祭祀所用的礼制固然隆重,可军人和百姓们却感受不到,只是觉得热闹而已,因此要加入几个环节,有军人和百姓参与其中。”
云逍建议加上几个环节。
升国旗、齐唱国歌的仪式,必不可少。
皇帝要对观礼的军人、百姓讲话……就是像元首的演讲一样,要将民众煽动起来。
邀请立功将士、忠烈家属现场观礼,并列于大臣之前,以显尊荣。
加一个军人抱灵位入忠烈祠的仪式,立功将士代表发言,将士集体宣誓。
等等。
崇祯颔首一笑。
叔父,从来都没有让朕失望过!
温体仁抚掌赞道:“如此一来,将士和百姓必定会对陛下和朝廷感恩戴德,人人以保家卫国为荣。妙,妙不可言!”
张维贤等人也跟着连连点头。
不得不佩服,云真人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并且把人心全都给摸得透透的。
可以预想的到,按照云真人说的这些操作下来,可远比古板、沉闷的祭祀,效果要好多了。
“云真人的妙招,必定能收到奇效,老夫深为钦佩,也极力赞同。”
孙承宗先是赞了几句,然后话锋一转:“可如此一来,就怕武人将来会日益骄横,朝廷难以驾驭。云真人可有良策?”
“害怕宝剑伤了自己,就故意让宝剑生锈,甚至是毁了宝剑的锋芒,岂有这样的道理?”
“宋朝就是这么做的,结果就有了靖康耻,最终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殉国。”
“文官压制武将,是真的担心武将们造反,还是以此为借口,保住自己的权势?”
云逍一声冷笑。
孙承宗哑口无言。
云真人说话,还真是一针见血。
崇祯的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煤山的那棵歪脖子槐树。
第474章 云真人谈兵政,搬个小板凳认真听讲
“今天正好无事,那就跟你们说一说兵政的事情。”
云逍觉得很有必要,给崇祯和几位重臣灌输一些后世的军队理念。
以前不管是李邦华在京营的兵政革新,还是孙承宗在辽东的军务部署,以及傅振商在南直隶的兵务整顿,都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治本不治根的应急之举。
如今大明的局势,已经初步稳定。
建奴被断了晋商的供血,孙承宗、卢象升不断袭扰,让建奴顾此失彼,加上建奴内部又内斗不休,暂时还威胁不到大明的国本。
西北的民乱虽然尚未完全平定,跟历史上那样愈演愈烈,最终呈燎原之势,已经不可能再现。
因此可以着手大刀阔斧地改革兵政。
云真人虽然不懂兵政,可没吃过猪肉,却总见过猪走路。
后世军队建设的基本理念,却多少还是知道的。
此时给他们指出军队建设的大方向,不知道要少走多少弯路。
“云真人且慢!”
不等云逍开口,李邦华忽然开口。
然后他让仆役找来纸笔,准备将云逍讲的东西记录下来。
云逍点点头,认真听讲的好学生,总是能讨老师喜欢。
崇祯等人也都洗耳恭听。
“刚才说了,军队是国之利刃,万不可废!”
“因为担心武将造反,而处处压制武将,甚至将其视作猪狗牛马,如同因噎废食,万万不可取!”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虽然避免了再有黄袍加身的事情发生,却也导致三百多年的弱宋!”
“因为担心武将做大,默许甚至是指使文官陷害狄青、岳飞等名将,这种自毁长城的事情,更不能有!”
云逍算是给崇祯留了点情面,没有说老朱的事情。
他为了给孙子铺路,杀光了身经百战的名将,结果又如何?
孙承宗正要开口。
云逍知道他要说什么,摆摆手,接着说道:“将领拥兵自重,导致藩镇割据,甚至威胁到皇权安危,自然是不得不防。”
崇祯身子前倾,问道:“可有两全之策?”
云逍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有!”
崇祯大喜。
孙承宗、李邦华是知兵的,见云逍说的如此果断,都是觉得不可思议。
既不能压制武将,又要防止武将拥兵自重,这本来就是相互矛盾的事情。
从古至今,哪里有什么两全之策?
“为了保证宝剑不会伤到自己,通常会将宝剑收入剑鞘中,杀敌时宝剑才会出鞘。”
“军队也是如此,必须要建立合理的军制,防止军队作乱。”
云逍的语气笃定而又透着自信。
后世的那些大国,为什么没有军队造反?
就是因为有合理的军制,让军队失去造反的可能。
比如那场轰动全世界的叛变。
那位国家副统帅、军队总指挥,真正的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可他叛逃时,连一个班的兵都带不走。
这就是军队组织架构在发挥作用,杜绝了军事政变的一切可能性。
“愿闻其详!”
崇祯显得十分急切。
没有哪个皇帝,不担心军队会威胁到皇权。
“只要牢牢把握四个原则,军队就绝对反不了。”
云逍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后侃侃而谈。
“其一,以文制武。”
这一条倒不是什么秘诀。
从宋朝到大明,这一手玩的炉火纯青。
到了后世,同样也采取的是这种策略。
世界大国,军队的最高领袖都是国家元首,国防部长都是文官。
虽然有个别例外,但国防部是空架子,不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
而在一些小国,为什么经常发生兵变?
就是因为这些国家搞反了,不是国家元首兼任军队领袖,而是军队领袖靠政变当上了国家元首,成了事实上的军政府。
“宋朝以及我朝,以文制武的总体思路是对的,却过犹不及,演变成了以文压武。”
“文官为了谋求利益,肆意打压武将,最终导致军队不堪一击,甚至整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也被磨灭殆尽。”
崇祯听到这里,大有深意地看了孙承宗一眼。
孙承宗心中一阵苦笑,这还没打算为文官出头呢,都被陛下给惦记上了。
“人事决策权!”
云逍又道出第二条原则,“将官的升迁任免以及奖惩,必须牢牢抓在朝廷手中。”
接着又是一番详细解说。
军队之所以会不听朝廷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军队是将领的私产,军人是将领的私兵。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宋朝有岳家军,大明有戚家军。
称呼某一支军队的时候,往往直呼主帅的名字,例如马世龙部、祖大寿部。
这是因为,军队完全是以将领为核心组建而成的。
士兵招募,普通将官任免,都是由高级将官说了算。
这就导致将官、士兵只认将领,而不认皇帝和朝廷,形成一个个难以掌控的军头。
此时的大明,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真正到了国家危亡的紧急时刻,若是将领忠心耿耿倒还没什么,要是将领稍有一点私心,那后果就相当严重了。
后来决定大明存亡的松锦之战,大明之所以惨败,正是因为各个军头为了私利,无视洪承畴的军令各行其是,导致一败涂地。
再比如后来的吴三桂、左良玉。
清末的时候,袁大头在小站练兵,就天天给士兵们洗脑:“穿袁大帅的衣,吃袁大帅的饭,为袁大帅打仗!”。
等到辛亥革命爆发,朝廷下多少特使都没用,只有袁大头能够指挥的如臂使指。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要太多。
而现代军队里,任何军官的任免都要层层审批,哪怕是连级兵力的调动,也需要高级别的批准。
而部队主官更是经常更换,也没有自己所辖部队的军官任免权(只有建议权)。
上一篇:大明:混在北平当知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