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私房钱被娇妻李秀宁曝光

大唐:私房钱被娇妻李秀宁曝光 第11节

所有人都倒吸口冷气,30万贯那可是相当于30亿铜钱,相当于大隋年收入的1/10!

当然,大家都知道从隋朝末年一直到2022年,中间不知道有多少战火,所以钟繇手抄的史记根本没有办法传承下来!

手抄板的史记,最古老的可能算得上是明代的,在星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珍藏一部50万余字的《史记》手抄本,为明代温州籍著名书法家姜立纲均以工整小楷写成,书法艺术作品字数之多,堪称“历史之最”。

当然,明朝的手抄史记,加上书法家的名字并不是赫赫大名,它的价值就远远没有办法跟钟繇手抄版史记相比!

如果在书法上再去比钟繇手抄史记更加古老的恐怕就是钟繇的师祖蔡邕让人刻的碑文了!

李秀宁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随口那么一说,居然在书房里还能找到三国时期的手抄史记,而且是大书法家钟繇写的!

看来自己真的太低估夫君了!

(求鲜花,鲜花太少了,求鲜花早日能够达到10000!).

第23章李秀宁惊呆了,竟然有书圣王羲之真迹!

旁边的李秀宁不由得眼前一亮。

她突然意识到,既然夫君书房里面有如此珍稀的古本,那应该是不独有偶,应该也有其他同样珍贵的古董,比如什么字画!

她的目光瞬时投注在一面墙上面悬挂的字上!

那幅字经过装潢,外面有层非常奇怪的材质的东西覆盖着,便是有水泼上去也不会有影响!

她只是觉得那幅字很奇怪,本来以为有可能只是夫君自己写的,没有放在心上!

现在仔细一看,特别是看了落款和印章,当时惊呆了!

“这……这这是书圣王羲之的真迹!”

在这个时空,早在李世民成为唐太宗之前,王羲之在隋末的时候已经被公认为书圣,极有影响力!

因为经历过频繁的战乱,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少之甚少,物以稀为贵,何况又是书圣的真迹!

人们听到李秀宁的惊呼,纷纷围拢过来,仔细的观看。

“这该不会是兰亭集序?”

“不是,是丧乱帖!”

“虽然从来没有看过书圣真迹,但感觉这不像是假的!”

“如此奇特潇洒笔法精妙,应该是书圣所做!”

“南阳公主您怎么看?”

隋朝的宫廷里面就藏着王羲之的几幅真迹,南阳公主曾经目睹过,现在最有发言权。

南阳公主仔细一看,不由得点点头:“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确实是书圣真迹!

只不过这表面裹着一层是什么东西,有些妨碍观看!”

李秀宁在旁解释道:“夫君曾经告诉我,这种东西名为塑料,能够防水防潮,避免字画老化……”

这书圣真迹《丧乱贴》流传有序,被公认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丧乱帖》8行62字,仔细观赏,发现其字体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该贴描述的是王羲之获知祖坟遭到破坏的悲愤心情。

全文是这样的:“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只是可惜,在原来那个历史时空,是为老和尚鉴真带到岛国。

鉴真老和尚其实还是挺伟大的,唐朝将岛国击败,让岛国从行为上缩手缩脚,鉴真又传播佛教,让岛国的思想上萎靡,所以从唐朝一直到明朝,将近1000年的时间里,岛国对于大汉民族没有多少损害!

不过,国宝东流,确实有点让人不爽。

在岛国人看来,《丧乱贴》反而变成了他们的至高无上的国宝。

他们高度称赞,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

进一步研究《丧乱贴》的书写特点,发现写法非常丰富,首先摆动幅度较大的折线轴线、奇异连接的重新出现、行轴线之间的微妙配合,放大后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急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

《丧乱贴》被带到岛国时,被圣武天皇收藏。当圣武天皇死后,光明皇后将《丧乱贴》送给奈良东大寺正仓院。

现在这个历史时空,这幅书圣王羲之真迹丧乱帖就直接摆在李秀宁夫君的书房里面!

长孙无垢不由得感慨道:“这副书圣真迹丧乱帖至少价值上万贯,

如果说能够找到书圣王羲之最为有名的兰亭集序,可能至少价值10万贯甚至20万贯!”

柴绍的大姐柴云摇摇头说道:“秀宁夫君关不过六品,能够侥幸拿到那张丧乱帖已经算是祖上烧高香了,怎么可能能拿到兰亭集序呢!

我可是听说,那副兰亭集序现在在王羲之后裔手中,怎么可能会将兰亭集序转卖他人……”

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兰亭集序》,把它视为传家之宝,一路传下,至第7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对祖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决心将祖传书法再现风华。

他练习书法极为刻苦,在永欣寺时,就曾盖一座小楼专做练字,誓言“书不成,不下此楼”。

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运笔挥毫,经三十年之功,智永的书法名气也越来越大,《真书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书作,历代评价颇高。

智永年百乃终,逝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也对书法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遂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根据柴绍大姐柴云过去几次反向风向标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李秀宁夫君的书房里面,可能真的有兰亭集序的真迹!

(求鲜花,求鲜花早点突破10000!).

第24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怎么可能便宜小舅子李二!

就在柴绍大姐柴云一脸轻蔑地说李秀宁夫君这里肯定没有兰亭集序真迹的时候,

长孙无垢站在不远处另外一副字帖前面,口中念念有词。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绝妙好字,绝妙好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这只怕就是书圣王羲之真迹兰亭集序!”

所有人寻声望去,全都惊呆了!

只见那塑料保护的字帖,首先里面的印章里面确实就是王羲之本人。

一些通晓书法豪门贵妇,大家闺秀纷纷拥了过来,一边看,一边赞赏。

“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难怪具有崇高的地位。”

“确实是书圣真迹,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怕是我等百年都不能赶上。”

“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变化莫测,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实在是高山仰止!”

就这样,《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这些豪门贵妇大家闺秀里面的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最为心旌神摇的是长孙无垢。

她是非常清楚未婚夫李世民是多么地崇拜书圣王羲之。

她很想把这个东西送给李世民当成定情信物。

但是,那个南宫姑娘坐镇书房,她是绝对不可能拿走这幅真迹的!

更关键的是,李秀宁的夫君,跟李世民的关系似乎不怎么融洽,从来不会给李世民登堂入室的机会。

大概是因为,李秀宁的夫君,太清楚李世民对于兰亭集序的企图心有多么强。

他才不愿意重蹈覆辙。

虽然《兰亭序》自诞生后就备受书家们的推崇,成为了历史上书法艺术的第一座高峰。

但真正将《兰亭序》捧为“千古一帖”的却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搜集王羲之真迹的举动可谓如痴如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知道李世民爱王羲之书法,长安城一夜之间就冒出成千上百件王字真迹,外地的收藏也潮水般涌向京城。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几位老臣昏花着老眼,一边鉴定真伪,一边奉诏临摹。有时为了争论真伪还争得面红耳赤。

最后由褚遂良拍板,鉴定王羲之真迹二千二百九十纸,号称“一网打尽”,献给李世民。

真的是一网打尽吗?当然不是,因为少了神品《兰亭序》!

当李世民闻言《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处,兴奋不已,多次遣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

萧翼对书法也颇有研究,与辨才和尚相谈甚欢。待两人关系密切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言不信,说此帖早已轶失,怎么可能在你这里呢。

辨才见其甚疑,一时起兴,就从屋梁洞内取出兰亭真迹予萧翼赏鉴。

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果为真迹。只见他脸色一变,迅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太宗“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但悔之已迟。

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到手了,李世民高兴得不得了。

而辨才因受此事的刺激积忧成疾,一年后便撒手人寰了。

唐太宗李世民遗诏中要求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面,要永远拥有这件挚爱的宝贝。

昭陵被合上的那一天,《兰亭序》就作别人间,沉入地底,陪伴李世民度过千年长夜。

这个时空,这幅兰亭集序又怎么可能跟着李二长眠地下呢!

李秀宁的夫君对小舅子李二原本有投效之心,甚至也曾打算过要将兰亭序交给对方。

但是这几年接触下来,发现李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是个确凿的伪君子,不可追随!

(可能是历史文跟私房钱这个题材的嫁接有问题,使得大家评论留言寥寥无几,但既然写到这个份上,那就硬着头皮继续写吧…

第25章书房里还有他们不明觉厉的清明上河图!

现在越来越多的豪门贵妇大家闺秀近距离观察兰亭集序,越发肯定这就是书圣王羲之的真迹。

虽然从东晋之后数百年时间里有无数人临摹王羲之的书法,

首节 上一节 11/2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之科技强国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