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请编洪武大典,老朱乐崩了 第162节
怎么这个时候,你老朱也开始泛糊涂?
“嗯。”
朱元璋看向萧寒不可置否的点了点头道。
今天就是问你萧风雪,别人,咱不问。
“启奏陛下,太子殿下说什么,就是什么。”
“微臣拥护太子殿下的任何决定!”
萧寒想都没想,便是看向朱元璋,微微拱手道。
意思很简洁,朱标说将刘伯温纳入功臣阁,臣同意,朱标说不将刘伯温纳入功臣阁,臣也同意。
反正,朱标的意思,就是我萧寒的意思,所以,别问我萧寒,没用。
“这小子。”
朱元璋原本有点铁青的脸,顿时闪过一抹笑意。
明白了,建造功臣阁,那确实是朱标的意思,而不是与萧寒商议过的决定。
“所以老大,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待?”
随即,朱元璋慵懒的靠在龙椅上,方才看向朱标轻声问道。
“启奏陛下。”
“儿臣觉得,应该将刘伯温纳入功臣阁,为其树碑立传。”
“毕竟,刘伯温对于开国,有实打实的功劳,这一点,毋庸置疑。”
朱标微微思索片刻,方才看向朱元璋躬身笑道:“只不过,对于刘伯温的罪过,也不能放过,同时记录,做到公正公平,至于后世的是非对错,就让后世之人评说吧。”
“嗯。”
“臣附议。”
萧寒果断起身,看向朱元璋微微一笑,便是躬身道。
“臣附议。”
淮西勋贵也未曾犹豫半分,便是直接躬身道。
“这么愚蠢的人,怎么会是老夫的学生?”
李善长瞥了一眼胡惟庸,便是叹了口气。
看看人家萧寒对于朝堂尺寸的拿捏?
再看看你胡惟庸,就差点将自信即巅峰写在脸上了。
皇帝想看见的是什么?
特别还是朱元璋这种杀伐果断的皇帝。
需要的并只是聪明的臣子,而是不仅聪明,还得懂做人的臣子。
毕竟,这天下的聪明人,并不在少数,你胡惟庸只是其中之一,绝不是唯一。
就比如眼前萧寒,皇室嫡亲,但都明白对于分寸的把握,可胡惟庸的自作聪明,有点过头了。
况且,你以为你胡惟庸是因为自身能力,登上的左丞之位?
那是咱李善长死命保你,要不然,你当个屁的左丞!
说实在的,李善长有点羡慕萧寒了,这要是能先遇上萧寒,这个衣钵传人,不就是他的了,还能让朱元璋得了去?
但不过,李善长又是微微摇头,讲真心话,若是自己遇上即将冻死的萧寒,可能就是感慨两句,而非将其带回家中。
所以,从这一点上,朱元璋就显得比较纯粹,从未想过萧寒能成才,而是觉得萧寒可怜,才将萧寒带回家中,那从出发点上看,朱元璋简直赢麻了。
“臣附议。”
胡惟庸的确是有点不甘心,但还是点了点头躬身道。
毕竟,结果还算是可以接受,见好就收吧,不然,就显得他这个左丞有点刻意抨击刘伯温的意思。
这让爱惜羽毛的胡惟庸,怎么能够愿意?
所以,就目前的结局来说,不错了。
“那就这般定下吧。”
“为所有的开国功臣树碑立传,包括已经亡故的追封功臣,一起树碑立传。”
朱元璋看向诸多朝臣都无意见,便是点了点头道:“至于功臣阁叫什么,咱不是李世民,咱是朱元璋。”
“所以,咱大明的功臣阁,便是四个字。”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抹精芒,随即,便是轻声道:“山河日月。”
“父皇驱逐鞑虏,克复中原,光复我汉家江山。”
“包揽天下河山,乾坤日月,以此定名,陛下圣明!”
朱标果断的看向朱元璋,大礼叩拜道。
“陛下圣明!”
除了萧寒,奉天殿上的所有大臣,皆是齐齐看向朱元璋大礼叩拜道。
“大都督,不用跪了。”
朱元璋摆了摆手,随即,便是看向群臣轻声道:“起来吧。”
“谢陛下。”
群臣又是起身。
至于萧寒为何不跪,连连的咳嗽声,响彻奉天殿,还用想,当然是身体虚弱,跪不下去。
“谢陛下体恤臣下体弱。”
萧寒又是看向朱元璋,微微拱手道。
“嗯。”
朱元璋点了点头,便是看向萧寒轻声道:“别太操劳,别让咱老是惦记你。”
“嗯。”
萧寒轻轻点头。
而如此一幕,怎么能不让臣子心生羡慕?
“陛下,老臣有本要奏。”
便是此时,李善长又是一步踏出,看向上手的朱元璋,微微躬身道:“老臣年迈昏聩,虽有心报效国家,但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请陛下恩准,准老臣致仕,归隐田间。”
第125章 今日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左丞相乃我囊中之物!
今日,朝廷是有什么大动作么?
中书省的臣子,皆是目瞪口呆的看向前方的李善长。
堂堂中书省左丞相,大明第一公爵的李善长,可谓是权力与尊贵集一身,但时至今日,不过区区月余,又是再次致仕。
那这大明朝的官,还怎么当?
其实,这也不怪这些臣子们多想。
自从杨宪那件事开启起,朝堂何日平静过?
不是彻查中书省与御史台,便是将江南文官集团与浙东党派连根拔起。
那现在这些侥幸留下的文武大臣,已经是连连庆幸,但亦是心有悲戚,不知何日朝廷又会开始清算。
所以,现在朝堂上的大臣,可谓是如履薄冰,不敢踏错半步,不然,就是死路一条,满门抄斩。
但现在,李善长又是退场,那中书省又将出现异常变动,权力的更迭,势必引来一场大换血,那他们这些官员,还能扛得住?
甚至,这其中还包括六部官员,眼中皆是有点惊愕的看向李善长。
“李相国,上次咱不是说过了,不准。”
朱元璋低下头,看向李善长轻声道:“莫不是咱又亏待了李相国?”
朱元璋一时之间,还真拿不准自家这个老兄弟的心思,究竟是真致仕,还是借此...
毕竟,经过那一晚畅谈,这两兄弟的心结尽去,李善长对于权力的看法,也已经改观,那为何执意致仕。
“陛下。”
“老臣最近几日,时常觉得力不从心,倦意颇多。”
“就连上朝时,都会微微打盹,实在扛不住中书省的事务,但中书省乃朝廷重镇,岂敢疏于职守。”
李善长没有犹豫,便是看向朱元璋微微躬身笑道:“而非陛下之过,陛下待老臣,如奉上宾,岂能言亏待之礼,这不是羞煞老臣。”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从未变过,至少洪武元年至今日洪武三年,朱元璋对于李善长都是倚重的态度,就算是有些事上面不满,但始终是自家兄弟。
特别是李善长还是最早参股朱元璋集团的老臣,那就相当于这座大明的股东,所以,老朱对于李善长,还是有几分尊重在其中。
但后期的李善长为什么会落得一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一方面,便是李善长对于权力,太过于执迷,根本放不下。
另一方面,便是李善长太能活了,这简直到头了,李善长可是比朱元璋大好多,但精神状态,却依旧是精神抖擞。
而且,那个时候的大明,可没有皇太子了,只有皇太孙朱允炆,所以,已经年老的朱元璋,一来觉得朱允炆镇不住场子。
二来,便是老朱越看李善长,越像一个人。
历史上,这么能活,还是那么有才的人,就一个司马懿,便足以让老朱心惊胆战,这要是朱允炆拿捏不住李善长。
大明帝国岂不是就姓了李?
所以,李善长必须噶!
“老丞相心意已决,那咱便同意你致仕。”
朱元璋微微闭上眼眸,方才轻声说道。
十几年来的君臣之情,终将在此时划上一个句号,那心中不免伤感许多。
上一篇:剧透红楼,黛玉心态崩了
下一篇:神话秦汉三国隋唐,建立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