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请编洪武大典,老朱乐崩了 第192节
但是,就此放弃,像一个普通和尚一样,吃斋念佛,姚广孝又岂能甘心,故此流连于应天府希望寻得机会求见于皇家之人,入得朝堂,就算乱世之术无用,也不能辜负自己一身治世之术不是?
而就在这个时候,萧寒开始接见各地农户,编撰《大明农学要术》,姚广孝观察数日,当即前来这国公府。
而姚广孝一身治世之术,虽比不上他乱世之能,却也不负他黑衣国师的名号,在萧寒的眼中,其中虽然有着时代局限,却也堪称精妙,便是比上当初的刘伯温,也不会差太多。
“你当真愿意投于本公门下?”
萧寒看向姚广孝,淡然开口发问。
“若国公爷不弃,贫僧愿为国公爷庶竭驽钝。”
姚广孝对着萧寒微微施礼。
“好,既然如此,你便先留在我府上好了,若时机合适,我会举荐你入朝为官。”
萧寒淡淡开口。
“姚某多谢国公爷赏识。”
姚广孝心下雀跃,但面上却是不显,但对于自己的称呼,却从“贫僧”变成了“姚某”这便意味着他已然不再出家,再度入世。
对于姚广孝的事,萧寒并未着急,这段时间,朱标为了做科举改革的前期准备也是不断奔忙,到了现在终于大概弄了出来。
按说,作为最稳太子爷,朱标改革,应该是一句话的事。
但事实并非如此,毕竟,改革这东西,可不是当政者,一拍脑袋就能做成的。
凡改革之举,一定会打破原本的利益划分,引得无数既得利益者抵触。
尤其是,这动的是科举,可以说,是一刀改在了世家豪强的禁脔之上,一个弄不好,这群人可是会应激掀桌子的。
作为王朝统治者,证据确凿之下,抄一个世家,剩下的世家豪强虽然会有所感觉,但还不至于拼命。
毕竟,死道友不死贫道,虽然世家豪强之间大都相互联姻。
但刀没落在自己脖子上,莫说只是亲戚,便是父母亲族,这群人都未必搭理。
只有这刀,切实砍在了所有世家豪强的利益上,这群人才会联合起来,为了共同的利益。
而毫无疑问,科举改革,便是这把砍在所有世家豪强身上的刀。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而科举对于世家豪强,可不是财路,而是安身立命之本。
故此,哪怕是朱标,在真正改革之前也得谨慎不惧,以免其后生乱,疲于应付。
“这就是《大明律》和《大明农学要术》完整版本?”
“果然精妙,尤其是这《大明律》竟是比爹当年立下的还完善不少,很多当年没有写进去,以为约定俗成的也都记录其中。”
朱标翻看着萧寒递给他的《大明律》和《大明农学要术》,啧啧称奇。
“那肯定的,要是不比当年的完善,我也没必要再也一遍了,干脆直接把当年那个版本搬过来不就好了?”
“大明律这玩意,要的就是个严谨,很多东西如果不说明白,就会给执行的官员过多的自主权力,届时玩起‘情有可原,理无可恕’和‘理无可恕,情有可原’那一套,伤害的还是我大明百姓。”
萧寒翻了个白眼,这个年代就这点不好,明明都依法而治,但就是很多事写的模棱两可,出了问题也不知道改。
以至于,老百姓期待一个清官,多于期待一部完善的法律,明明早在秦朝便是法治王朝,到了后面却是人治思想深入人心。
“那如果,真的情有可原,但是理无可恕,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办呢?”
朱标看向萧寒问道。
“依律而行,若该情况情有可原,可在之后写进大明律中,但是,在当时,必然依法而治,当问罪问罪,当处死处死!这是我大明律的尊严。”
萧寒对着朱标郑重道,大明不是后世,各地交流起来,耗时较长,若是当时的地方官觉得情有可原,都能按照无罪给判了,这无异于置大明律于无用,这是站在大明立场的萧寒绝对不能接受的。
至于最后一个在某种情况下,被依照大明律处死,乃至诛九族的人,萧寒也只能说一句“感谢你为大明律的完善做出的牺牲”。
“嗯,有道理。”
“虽然不近人情了些,但只能这样了,不过,孤相信只要一直按照这样的模式推行下去,我大明律变动的频率终究会越来越慢,到了最后,完全完善。”
朱标微微点着头,眼中带起一丝期待。
“只是不知,那一天,孤还能否看见。”
“唉。”
“说起来,你这家伙马上就要随军出征了,孤反而有些舍不得,到时候,各种朝政,可就得一个人处理了。”
朱标轻笑一声。
“拉倒吧,你我还不知道了?那些朝政,你比谁都明白。”
“至于科举改革的事,到时候阻力确实不会小,各地世家豪强绝不会轻易吃下这个亏,不过我大明兵强马壮,也不是这群乌合之众可以颠覆的。”
“届时只需你以铁腕推行改革,我在夏国那边,拿出一场绝对大胜,相信那些世家豪强,便是有心反对,也得憋着。”
萧寒对着朱标道。
世家就是这样,当你的军力外在表现的越拉胯,他们就越敢折腾,当你表现出横扫一切的态势,他们比谁都怂。
“那你可得给点力啊,别到时候在夏国那边打的太难看,弄得天下世家以为我大明武德不够到处造反。”
朱标对着萧寒调侃道。
“呵呵。”
“是你别被那群世家的虚张声势给唬住才是,别到时候我一路打进了夏国都城,你却跟那些世家豪强投降了。”
萧寒也是毫不客气,对着朱标道。
“行了,不跟你拌嘴了。”
“出征夏国,爹打算先行重新主政,亲自出面,为将士们弄一场践行酒,到时候你可别再让沐英、蓝玉他们灌趴下了。”
朱标嘿嘿笑道。
“我直接用小麦酒跟他们的酒精喝,看看谁能把谁灌倒了。”
“对了,为什么爹是先行主政?”
“锦衣卫的消息,爹把凤阳老宅子给修了,他不会真想回去放牛把大明丢给你吧?”
萧寒对着朱标问道。
第141章 蓝玉:一万打二十万,优势在我!
长江之上,春风吹,战鼓擂,一排排战船犹如巨兽,凶恶的目光盯向了西方,似要随时扑上去,将敌人生生吞噬。
大明讨夏大军即将出发,旌旗猎猎,在依旧冰凉的风中不断飘动着,岸上大明的文武百官排列在朱元璋和朱标身后,目送着一艘艘战船之上的讨夏大军。
征西大将军沐英!
前将军朱文正!
左副将军何文辉!
右副将军蓝玉!
如果只是看武将阵容,这么一群年轻人带兵肯定和原轨迹上汤和、傅友德、廖永忠这群人这样的淮西老一辈明星阵容没法比。
毕竟,现在的沐英还不是威震的沐王,蓝玉也还不是横扫漠北的蓝大将军,他和朱文正的战绩还仅限于血战洪都,挡住陈友谅大军的攻势,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赢得了时间。
若是正常情况下,老朱自然也是不会愿意让这么一群声名略若一筹的年轻一辈人来领军出征的。
但,在这一群人中,还有一人,随军军师淮西小先生,萧寒!
正是因为萧寒的存在,才让大明的一群老一辈大将无话可说,毕竟,萧寒在淮西的勋贵中的威望,可和他的年龄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萧风雪,无论是在淮西勋贵内部,还是在民间的名声,萧寒都不弱于淮西老将。
“诸位将士,明夏之国,不识天数,屡次与咱大明虚与委蛇,阳奉阴违!挑衅咱大明威严,割据蜀中天府之国,妄图胁民自立,罪无可恕!”
“这口气,咱咽不下!”
“别的也不多说了,这杯酒,咱敬你们,待诸位得胜归来,咱再摆宴庆功!”
朱元璋高举酒杯,一饮而尽。
“为陛下效死!灭明夏逆贼!”
沐英高举手中长枪一声怒吼。
“为陛下效死!灭明夏逆贼!”
“为陛下效死!灭明夏逆贼!”
…
一声声怒吼,在一艘艘战船之上此起彼伏,风帆扬起,船锚收束,向着明夏方向逆流而上。
“风雪,此番我大明发精兵十万,讨灭明家伪朝廷。”
“那明家虽然不过是冢中枯骨,但若是压上全部,也能拿出十多万甚至二十万大军,而蜀地山高路险,易守难攻,不知小先生以为吾等该如何快速攻克?”
旗舰中,沐英看着桌案上的地图,对着萧寒询问道。
“伪夏不足为惧,古之三国,蜀国之所以可以凭借一州之地,对抗魏吴,那是因为他们除了有蜀地,还有汉中,还有南疆,其地虽说一州,但实际地盘大小堪称三四州之地,只不过开发程度较差,人口较少,国力才显得不济。”
“而如今,汉中已经在我大明控制之下,伪夏已经北大门被我们关死。”
“而南疆同样不在伪夏手里,当地存在着土司和梁王两股力量,这两伙人,唇亡齿寒之下还是有可能加入战局的,我们要做一些防备才行。”
萧寒捏着下巴,指着地图接连数点道。
在萧寒看来,夏国虽然有不少兵力,但真正战力与一路征战的大明将士确实差了太多。
毕竟,夏国的人口还不到九万户,也就是五六十万人罢了,不过这显然不合理,毕竟大明的人口不算流民的话也就一百多万户,结果为了摊丁入亩,在朝廷的彻查下,豪强家隐藏的佃户几乎是这个数字的数倍。
不过这也难怪,毕竟元末大乱,原本的七八千万人就算战乱死了不少,也不至于直接变成十分之一,其中大量人口乃是因为失去土地在家乡活不下去,成了流民,而这个时候世家豪强可不会出粮济世,乃是大规模收拢佃户,隐藏人口,自然会造成这种情况。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洪武年间从立朝到十几年的时候,人口直接翻了十倍,毕竟老朱可不会惯着那群人,一番户籍改革,你吃下的人口,都得给咱吐出来。
不然,你们这群世家豪强掌控的人口,比咱朱元璋都多,到底咱是皇帝还是你们是皇帝?
这种情况,想来夏国也是一样,所以按照萧寒的估算,被世家豪强隐藏的佃户起码还能有两三百万,但是这些人口可不会归夏国政权管,夏国能用的人口重其量就是登记在册的以及那些明家老臣的佃户,最多百万。
这样的人口,若是硬生生抽出十多二十万的大军,那就是几乎五民养一兵,哪怕有着豪强们交的一些税,也已经是极限。
以这种方式征兵,这些士兵,说是拿上了武器的农民也不过分,其战力,可想而知,不夸张的说,几乎还停留在当年起义军的水平,之所以历史上能挡大明半年多,也是借了地理优势据守罢了。
当然,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有着地利,以及旁边随时可能会插上一手从后面加入战局背刺大明的两伙人,萧寒甚至都懒得自己走上一趟。
“不过是两伙乌合之众罢了,他们难不成还能强过张士诚、强过陈友谅、强过王保保不成?”
上一篇:剧透红楼,黛玉心态崩了
下一篇:神话秦汉三国隋唐,建立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