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请编洪武大典,老朱乐崩了 第2节
不一会,太监们刚刚撤去饭桌子,便有一个青袍官夹着纸笔急匆匆的走过来。
“萧大人。”
中书舍人看向萧寒拱手行礼。
虽然中书舍人只是从七品,但身为天子近臣,清贵无比。
但是这位中书舍人很有眼力见,自己再天子近臣,近的过这位跟太子爷都兄弟相称的萧侯爷不成?
据说早些年,陛下甚至动过把萧大人收为义子的心思。
“嗯。”
萧寒点点头。
又过了一会,朱元璋从后殿出来,已经换了一身明黄团龙袍,神色威严肃穆。
“参见陛下,敬问陛下万福金安!”
萧寒和中书舍人一道行礼跪拜。
“朕安。”
朱元璋摆手道:“平身,各安其位。”
中书舍人连忙走到角落跪坐,舔饱了徽墨的狼毫笔郑重其事的写下。
“洪武三年十月初三,未时一刻,帝于太和偏殿奏对肃宁侯,礼部左侍郎萧寒。”
几乎是中书舍人这边刚刚落笔,便听到了天子威严的声音。
“萧爱卿有何事奏朕?”
萧寒闻言,再次摸出奏章,高捧过头顶。
“臣萧寒,上:请编洪武大典疏一章!”
“请陛下御览!”
第2章 洪武朝,保命才是王道!
小太监恭谨接过奏折,又是低头呈于朱元璋。
“洪武大典。”
朱元璋接过奏折,但却并未观看,反倒是看向萧寒,轻声问道:“什么意思?”
朱元璋。
洪武大帝!
就算是君臣奏对。
朱元璋都是别具一格。
毕竟,千百年以来,万世乾坤,就出了一个朱元璋。
“洪武大典!”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以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萧寒看向朱元璋,微微躬身。
洪武大典!
就是明永乐年间所著之书。
可谓是华夏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
那为什么,萧寒还能知道未来之事?
无他。
穿越者!
而萧寒穿越以前,就算不是历史从事者。
但明朝在后世传诵颇多,所以,萧寒还特意了解一下明朝历史。
而当萧寒了解完明朝的历史,便是穿越到了元朝末年,以孩童之身,遇上了朱元璋。
更是帮助朱元璋扫平了一统天下的障碍。
纵然如李善长,对于萧寒的评价,那都是极高。
更是将萧寒誉为百年难出的鬼才!
而后,大明开国,洪武三年大封功臣!
萧寒因为年纪偏小的原因,并未跻身公爵!
而侯爵之中,中山侯汤和,位列侯爵之首。
所以,萧寒便在汤和之下,成了侯爵第二的勋贵。
而身为最为年少的从龙之臣,萧寒一直风光无二。
但这更是让萧寒升起一股紧迫感。
那就是看过明史,或者知道朱元璋的人都知道的一件事。
后期的朱元璋,那可是大肆的屠戮功臣!
公爵都难以逃过朱元璋的魔爪。
所以,萧寒要提前为自己铺路,避过朱元璋的魔爪。
毕竟,太过于年轻,也不是什么好事。
方才有了眼前请奏,编撰洪武大典一事。
一来,用作于民。
二来,无非就是彰显朱元璋的文治武功。
而只要能淡出朝野,那萧寒保命的把握,才能更大一点。
而且,永乐大典,最早提出的还是洪武朝。
有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即欲修纂类书。
商议编撰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
而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
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而首次成书,便是永乐二年。
初名:文献大成!
“将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还有天文、地志、阴阳、医卜,这些四六玩意,融为一书。”
朱元璋看了一眼萧寒,便是微微沉声,道:“这可不是开玩笑。”
别看朱元璋面上风轻云淡,实际上,内心之中,也是震惊的一批。
这要是让萧寒著成洪武大典,那绝对可以奉为洪武第一功。
毕竟,著一本书,青史流传,这对于萧寒,并不难!
毕竟,萧寒号称鬼才。
那份才智,自然有之。
但想将天下的书籍,融为一书,那可不是一点才智就可以。
而是要博览群书,更要将其融会贯通。
而这其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更是不知几何。
“回禀陛下!”
就在中书舍人奋笔疾书之时,萧寒又是看向朱元璋,微微拱手。
“经过岁月沉淀,时间流逝!”
“方著而出的洪武大典,才能彰显我大明国威!”
“才能彰显陛下的文治武功!”
“为此,臣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萧寒却俨然一副士为知己者死的模样,更是看向朱元璋大义凛然道。
毫无私心。
直接朱元璋感动的差点流眼泪。
爱卿懂咱!
不愧是咱老朱从小养到大的孩子。
就是向着咱老朱。
“准!”
随即,朱元璋没有任何犹豫,便是看向萧寒点了点头,道:“小子,莫要辜负了咱对你的期望。”
“请陛下放心。”
“臣。”
“领旨谢恩!”
萧寒连忙看向朱元璋,微微躬身。
而一旁的中书舍人,更是记录下了眼前的这一幕。
洪武大典,终究要名传千古。
“那上位,臣便先行告退了!”
随即,萧寒又是看向朱元璋,微微躬身。
上一篇:剧透红楼,黛玉心态崩了
下一篇:神话秦汉三国隋唐,建立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