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从大明秽土转生开始 第7节
为什么别的地方都是无事发生,偏偏就你这里出了反贼?
是不是伱这官做的不好,以至于官逼民反啊?
事情闹大了,上面肯定要派人下来查。
这一查,你官还能做的下去吗?
捂盖子,或许不是什么好的解决方案,但却是对方坤正最有利的选择。
方坤正闻言,脸上满是若有所思的表情。
“若是贼子因此而做大,那本官又该如何向朝廷交代?”
罗师爷闻言,却只是笑呵呵的说道。
“东主多虑了,当今的大清天下虽说是圣主临朝,煌煌盛世,可地方上哪年能不出几个乱子?”
“可这些乱子有能做大的吗?”
“要么是被朝廷兵马剿灭,要么是退入深山为匪,苟且偷生。”
“每年这么多乱子,哪能回回都上报啊,大多都是地方官自己看着给处置了。”
“要么剿灭,剿不了就招安,招安不了就先放着不管,等下届来处置,反正干不了几年也就调任了,又不会在地方上常任。”
“只要和下届做好交接工作,便万事大吉了。”
“现在的大清朝,哪个州府能没几伙儿山匪土寇?只要山匪不来进攻州府县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无事发生就是了。”
“事情闹不大,没人会较真,真要较真起来,这天底下九成九的官员都要吃挂落。”
“再说了,如果真的事事都要上报,那皇上和那些军机大人们还不得累死啊!”
罗师爷在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意味深长。
片刻之后方坤正也是点头说道。
“罗师爷所言不错,本官实在是受益匪浅啊。”
方坤正是个官场上的新手,可罗师爷却已经前后跟了好几个东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官场老鸟。
对于官场上的忌讳,关节,就没他不懂的。
是故,能够给方坤正提出不少实用的建议来。
……
不多时,武宣县里的县丞,典史,捕头等人便都抵达了县衙的大堂。
方坤正踱着步子,带着自己的师爷从后堂走出。
安排众人落座,方坤正开口说道。
“事情想必大家都已经知晓了。”
“城东的朱家庄的一群刁民抗粮抗税,杀官造反,朱国昌此子在带着贼众洗掠地方之后,已然是沿江东下,不知逃窜往何方。”
“此等暴行,实在是对朝廷,对本官的极大蔑视。”
“本官作为一方父母,自有守土保民之责,断不可坐视贼子凶狂。”
说罢这些,方坤正开口吩咐道。
“诸位同僚都且去准备吧,从县下各乡征召民团民夫,再发三班衙役,抓紧操练,整肃武备粮草,尽快发兵讨贼平叛。”
“若能将逆贼平定,本官定然不吝啬重赏。”
方坤正当即作出了决断。
先是命县丞去征召民团民夫备战。
又让捕头去征发三班衙役,以及相应的白役进行简单的操练。
后又让典史去负责向县内大户募捐,募捐所得先是由方坤正和县丞,典史等人五五分账。
他们分完之后,剩下的那一小部分汤汤水水,才会被真的用于整肃武备,筹集粮草。
随着一条条命令下达,武宣县的平贼备战工作虽然在不断推进。
但代价却是武宣县上下被折腾的不得安生。
第9章 剪辫
大户们被强行勒捐,一个个虽然都不大情愿,可却也只能忍痛割肉,花钱买平安。
谁叫他们没个功名呢?
面对这样的事情,除去忍着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普通百姓更是凄惨,被满清官府强行摊派,勒索。
不少人甚至是被上门的衙役搜刮走了最后的口粮。
其实,光被抢走粮食,还算是好的。
更有甚者,是连人带粮都被衙役们给一起打包带走了。
人要被拉去做民夫,到平贼的战场上去垫刀口,而粮则是要被充作军粮。
百姓们只要稍有反抗,便会被一阵拳打脚踢。
尤其是那些没有编制的白役们,一个个尤其的心黑手狠。
……
天色刚亮,在黔江岸边修整一夜的明军吃完早饭,便立刻开拔启程,继续东下。
明军的队伍扶老携幼,前后逶迤,哪怕是有船只运输物资粮草,速度也是快不起来。
只是和昨日那五六百人的大队伍比起来,现在明军的人数明显减少了一些。
即使有朱靖安给明军上下打了鸡血,可昨天夜里,还是有不少人趁着夜色逃掉了。
以至于第二天早上起来,朱靖安一清点人数,发现队伍少了百来号人。
在得知此事之后,朱靖安心中凝重,可却也不敢声张。
就怕消息传开之后,会让明军上下本就不高的士气更加低落。
只能是悄悄找到朱国昌商议此事如何应对。
朱靖安搀扶着自己的老父亲,两人一起向前,朱国昌胖大的身形平日里显得富态。
可在行军过程中却是一个极大的拖累。
只是稍稍动了动,额头上便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水。
他身上的衣服更是早就被汗水给沾湿了,后背,腋下等地方湿了一大片。
平日里缺乏锻炼的他,在忽然的高强度运动之后,需要人搀扶着才能走路。
“父亲,今天早上造成埋锅造饭的时候,我命人顺带清点了一下人数,发现队伍里少了一百来人。”
“其中,不少人都是昨天夜里跑掉的。”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如果我们没办法阻止逃兵潮的蔓延,或许等不到大军抵达金田镇,人就要跑光了。”
在说这话的时候,朱靖安脸上的表情相当的凝重。
英挺的眉眼间是浓郁到化不开的愁云。
朱国昌闻言,也是蹙起了眉头,方正的脸上满是凝重的开口说道。
“现在我父子身边可靠的人手,只有为父这些年豢养的三十来个家丁。”
“光靠这三十来个家丁,控制不住那么多人也实属正常。”
“昨夜许是疏忽了吧!”
朱国昌谋划了这么多年的反清复明,身边自然也是有一些合用的人手的。
这三十来个家丁,就是他这些年来所豢养的死士。
酒肉厚养之下,这些人对朱国昌都十分的忠心。
刚起义的时候,朱国昌就是靠着这些人手,将朱家庄的庄户百姓都裹挟上他的贼船的。
只是,等大军开拔,开始向金田镇转进之后,朱国昌手上的人手明显开始变得不足。
这三十几个家丁既要保护朱国昌及其家眷,又要盯着黔江江面上的那些船只,还要看着被裹挟的庄户。
人手明显变得紧张了起来!
人手一但紧张了,免不得会闹出一些乱子来。
朱靖安沉吟一阵,开口说道。
“父亲,我有一法,或许可以一试。”
朱国昌拿出帕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开口讯问道。
“说说看!”
朱靖安用右手比划了一个剪刀,开口说出两个字。
“剪辫!”
“既然要反清复明,那就不能光我们父子剪辫子,全军上下也必须都把那根象征着满清统治的辫子剪掉。”
“唯有如此,才能将我们和他们做出区分。”
朱靖安的意思很明确,想要通过剪辫子,来使得朱家庄的庄户们和大清的顺民有一个明显的区分。
这样的话,这些庄户就算是想要当逃兵,也没的地方可去。
辫子如果被剪了,头发想要再长到能编成辫子的程度,所需的时间可不是一天两天。
没辫子的他们要是被满清官府逮到,脖子上挨一刀大概率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我大清为了彻底阉割中华文化,摧毁华夏文明,对剃发易服的政策看的非常的重。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被严格执行。
朱靖安要是真把这些庄户的辫子都给剪了,那没了辫子的他们,也就只能跟着老朱家,一条道走到黑了。
要么成功反清复明,剪掉天下所有人的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