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最根红苗正 第200节
内务府主管听了这个方法了,这才没有意见。
做完这些事,朱允炆去找朱标复命。朱标在上书房里召见了他,朱允炆跟朱标说自己把搬迁的事情按不同的情况,分解到各个人身上,由他们各自负责自己范围内的事情,这样不但不容易出错,效率还提高了。
朱标很满意,夸奖了朱允炆一番,同时跟朱允炆说道:“太子,朕把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教给你来办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你能懂得让下面的人干活。作为皇帝,更多时候只是做个决策,事情还是要大臣们去办。当然,下面大臣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保证准确执行皇上的决策,这就考验皇上下决策的能力。”
... ...... ...
“父皇,为什么会出现大臣们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朱允炆不解地问道。
“这个就有好几个原因了,有的是因为决策描述不准确,有的是因为大臣们没理解决策的意思,还有的是因为大臣们不想替皇上做好这个事情。”朱标笑着说道。
“儿臣还以为大臣们都会很服从皇上。”朱允炆说道。
“表面上大臣们都敬畏皇权和皇上,因为皇上手握他们和他们的家人的生杀大权。但是大臣们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私心,有时候就会跟皇上意见相左,矛盾就出现了。”朱标说道才.
第四百九十七章允炆,爹来教你做事
“那怎么样才能让大臣们服从皇帝的命令?”朱允炆问道。
“这就涉及到皇帝的统治才能了。有的皇帝能力出众,所作所为都是为百姓着想,而且提出的政策意见都是符合实际情况又有效果的,这样的皇帝大臣们必然会拥护。有的皇帝虽然能力一般,但是他知人善用,懂得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情,这样的皇帝也是会得到大臣们的拥护。”朱标娓娓道来。
“那为什么会有皇帝把国家搞灭亡了呢?”朱“三六三”允炆问道。
“这就不一定是皇帝的问题。有的情况是国家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政权已经千疮百孔。有的情况是皇帝昏庸无能,尽出糟糕的政令,民不聊生,把国家搞垮了。太子,你一定要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标说道。
“儿臣铭记在心。”朱允炆说道。
“作为皇帝,一定要为民着想。你看历代朝代更迭,大多数都是因为农民起义而导致政权被推翻。选拔官员的时候也要综合考虑他的才能和人品。朕之前推行选拔官员使用统一的试卷进行选拔,这不单单是广纳人才,也是给普通百姓一个晋升通道。要让百姓觉得日子有盼头,生活有希望,他们就没时间和精力去想别的事情。”朱标说道。
“父皇这一席话胜过我读十年书。”朱允炆由衷地说道。
“朕这是肺腑之言,你的太师都不一定会跟你说这么透彻。很多人以为当皇帝是件很轻松的事情,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谁不听话,那就杀了谁,有什么难的?太子,你千万别有这样的思想,因为一个统治者如果只会使用这种极端手段让天下人服从他,那他的政权离覆没不远了。”朱标说道。
“儿臣以为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制约,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平衡,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朱允炆说道。
“你这已经有点觉悟了。作为皇帝,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时候,也有需要退让和忍耐的时候。皇帝肩上责任更重,更不能随心所欲。因为皇帝无心的一个举措和说的话,影响很深远。按一个理论,就是远隔重洋的蝴蝶挥动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引发一场龙卷风。”朱标说道。
“父皇,蝴蝶只是挥动下翅膀有这么严重吗?”朱允炆很是不解。
“这个你就不懂了吧。让朕好好给你解释一下,蝴蝶挥动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个变化导致龙卷风的产生。朕说起这个故事,主要是要跟你说明做为皇帝,出任何一个决策都会引起连锁反应0 ..”朱标说道。
“儿臣记下了。儿臣在做决策之前一定会思虑再三,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不会一意孤行。”朱允炆说道。
“这大明的江山是你皇爷爷打下来的,多少叔叔伯伯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朕希望你以后可以把大明治理得很好,不能让大明在你手上出问题。”朱标说道。
“儿臣明白。儿臣会守好大明的江山,不辜负父皇的期望。”朱允炆表态道。
“朕渐渐老去,很多理想还没实现,朕希望能在朕有生之年实现它们。如果来不及,那就要靠太子你来完成了。”朱标说道。
“父皇您正值春秋盛年,不要说这种话,您会万万岁的。”朱允炆说道。
“但愿朕的身体能够支撑朕完成朕的这些理想。朕不想给你留下烂摊子,朕会尽力排除万难尽早完成这些心愿。”朱标说道。
3.0 “父皇,您不要把什么事情都自己扛,您有儿臣,儿臣会协助您的。”朱允炆说道。
“你很出色,朕很欣慰。朕相信,我们父子连心,一定能够把大明变成超越唐朝的盛世。”朱标说道。
“父皇,儿臣远没有父皇您出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事情要去摸索学习。”朱允炆说道。
“你只要有心,比朕出色只是时间问题。”朱标说道.
第四百九十八章与姚广孝论道
“谢谢父皇的鼓励,儿臣会好好向父皇学习,学做一个好太子。”朱允炆说道。
“好了,今天我们父子两也聊了很久,这次迁都事关重大,你一定要把这事办好。”朱标说道。
“儿臣遵旨。儿臣这就忙去了。”朱允炆说道。
目送朱允炆离开上书房后,朱标继续忙碌着。自从朱允炆被册封为太子后,他就没有好好跟朱允炆聊过。虽然朱允炆已经很出色了,但是作为一国储君,他还是第一次,很多事情如果朱标不跟他说,他是要靠自己摸索的。
他的师傅杨士奇是个厉害人物,但是他毕竟只是个内阁大臣,而不是皇帝02,他的一些观点更多的是从大臣角度。像今天朱标把帝王之道说得这么深入的,估计杨士奇这辈子都做不到。
朱标想得很长远,他希望朱允炆做皇帝能做得比他出色。
应天府这段时间热闹非凡,马车都不够用,运河上的船只也都预定一空。各个王公贵族和大臣们都在收拾家当,想要尽快搬到北平去。皇宫里的宫女太监们在各个宫的嫔妃们指挥下,打包着寝宫里的物品。
朱标倒是没受什么影响,上书房除了奏折和文房四宝,一些摆件,也没什么特别的。倒是用来编纂《四库全书》的那些文人和典籍,是个问题。朱标让人宣姚广孝过来见他,朱标想问问他什么时候可以编撰好。
姚广孝包着头巾,在太监的引导下来到上书房觐见朱标。姚广孝行了个礼,说道:“臣姚广孝拜见皇上,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姚卿免礼。朕今天召你过来,是想了解下《四库全书》的进度。你们也忙碌了一两年,这书是编好了吗?”朱标问道。
“启禀皇上,《四库全书》已经编撰了一大半,再过两年就可以完书了。”姚广孝恭敬地说道。
“姚卿,这马上要迁都到北平。你们《四库全书》的编撰人员想搬过去吗?”朱标问道。
“回皇上的话,臣以为把我们搬去北平不是很妥当。”姚广孝说道。
“此话怎讲?”朱标问道。
“因为我们已经从全国各地搜罗了几万册书籍,全都分门别类了。如果要我们搬去北平,那这些书籍要打包,运输,路上要防止丢失和破损,极大浪费人力物力。臣建议等编撰好后,臣等押着这套《四库全书》去北平献给皇上。”姚广孝说道。
“而且编书在应天府编纂跟在北平编撰没什么区别,反而搬去北平要多浪费很多时间。”姚广孝接着说道。
“你这说的也有道理。就这么定了吧,你们就留在应天府,等《四库全书》都编好了,再去北平。”朱标说道。
“臣遵旨。”姚广孝答应道。
“你们最近编撰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朱标问道。
“最近一切都很顺利,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多谢皇上关心。”姚广孝回答道。
“姚卿,听说你佛学造诣很深。”朱标突然转移话题。
“回皇上,臣不敢妄言自己造诣深,只是略懂。佛家讲究因果,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臣只是觉得佛家的理论对臣的胃口。但是随着臣年岁越来越高,臣认为道教的教义更符合臣的心境。”姚广孝说道。
“说来听听。”朱标饶有兴趣地说道。
“道教讲究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这事件万物的运行都363有其内在的规律,我们人在这世间如同尘埃一般渺小,无力改变任何规律。”姚广孝说道。
“在你看来,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顺应天道吗?”朱标问道。
“臣认为做事顺应天道会更顺利,效果也会更好。”姚广孝说道。
“你说的这些挺有道理的。既然你信佛道,那你相信这世间有鬼神吗?”朱标问道。
“鬼神这东西,信者有,不信者无。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姚广孝笑了起来。
“你说的是这个理。朕都从来没见过什么鬼神。但是朕认同凡事顺应天道这个说法,做人做事顺势而为。”朱标说道。
“皇上是天子,也就是天选之子,必然代替天来行道。”姚广孝说道.
第四百九十九章正式迁都
“朕虽说是天子,但是替天行道这个就过头了。朕想为大明为百姓多做些实事,让百姓安居乐业,大明越来越繁盛。这个不能算替天行道吧,只能说是顺应天道去行事。”朱标说道。
“臣用词不当。大明百姓还是挺感激有皇上您这样的明君,让他们吃饱穿暖。也没有了连年的征战,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姚广孝说道。
“你说像朕这样的明君,能修成仙吗?”朱标打趣道。
“皇上,臣认为可以。”姚广孝说道。
“哦?姚卿对朕很推崇啊。这让朕颇为意外。”朱标说道。
“臣在修行的时候就听信众们夸赞皇上,后来被皇上召来修书,跟皇上有了更深入的接触,觉得皇上您确实是千古难得一遇的明君。”姚广孝说道。
“能得姚卿的夸赞,朕心里颇为自豪。”朱标说道。
“臣是实话实说。能想到编撰《永乐大典》这样的皇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历朝历代皇帝从来没有人想过做这件事情。”姚广孝说道。
“朕是想给后人留一份可以永久流传的典籍。几千年来,那么多书籍著作散落各地。如果不整理起来,那很多典籍都会失传,文化的传承就会断裂。炎黄子孙就是靠这同一个文化凝聚在一起的々` 。”朱标说道。
“皇上能跟臣说这样一番话,臣颇为激动。请皇上放心,臣会将《永乐大典》编撰好的。”姚广孝说道。
“朕马上就要去北平了,期待你们早日将《永乐大典》送到北平献给朕。”朱标说道。
“臣遵旨。”姚广孝说道。
安排好《永乐大典》的后续编撰事宜,朱标又仔细思索了还有什么事情没安排好。他思索了一番,除了这《永乐大典》的编纂人员安排,其他也没什么需要留在应天府的。
朱标记得历史上没几个皇帝敢迁都的,因为首都的搬迁是件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而且异常繁琐。不单单是整个皇宫里的人和物要搬,连同大臣们也要跟着搬。
曾经有皇帝想迁都,结果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最后迁都事宜不了了之。朱标这次决定迁都,大臣们并没有太多反对意见,让他着实很意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蒙古那边的两次骚扰,让大臣们认为,如果迁都到北平,可以对蒙古骑兵造成一定的震慑作用。
京杭大运河迎来了从未有过的热闹景象,一艘艘船只运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和人员北上。为了防止水贼抢夺财物,朱允炆请示了朱标,让沿岸的军营派士兵们轮番看守。
北平那边也是热闹非凡,日夜都有人卸货,搬运,北平很多百姓都去码头帮忙。朱棣一方面要监督紫禁城剩下宫殿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把先运到的物品和太监宫女安排到各自的宫殿,忙得是不可开交,一天只睡了两个时辰。朱棣整个人看起来很是憔悴,顶着两个黑眼圈,嗓子都喊哑了。
难得闲下来的一小会,朱棣心里恨恨地说:等皇上来了,要皇上给自己嘉奖。自己为了这紫禁城的建设离乡背井,然后现在搬过来了,还要他忙东忙西划。
朱标在上书房突然打了个喷嚏,这是哪个胆大包天的人在骂他吧?朱标边批注奏折边想。
皇宫里大部分物品和宫女太监都去了北平,皇后过来问朱标:“` ¨皇上,这些嫔妃是不是也先去北平?”
“皇后,你跟她们一起先去北平。朕随后就启程。”朱标说道。
因为要搬去北平,所以这段时间都没开朝会。朱标大部分时间都在上书房,上书房里的东西也搬得差不多了。
(好王好) “那臣妾就跟她们一起先出发。太子已经安排好船只。”皇后说道。
“嗯,你们去北平等朕。”朱标说道。
“皇上,我们走后,您就一个人在这里,要不要臣妾留下来陪您?”皇后说道。
“没事,你跟嫔妃们一起。你是皇后,路上有什么事,还有个主心骨。朕还挺不放心这些嫔妃们自己坐船去北平。”朱标说道,“她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娇娇女,这次算是出远门,你帮朕照顾着她们。”
“臣妾遵旨。”皇后说道.
第五百零章 朱标抵达北平紫禁城
送别了太后、皇后和嫔妃们,偌大的皇宫只剩朱标和太子,以及留下来伺候他们的太监宫女们。
朱标这才感觉到孤独寂寞,朱允炆过来见他,向他禀告迁都进度。
大部分大臣们都搬过去了,剩下的人只要有船只就可以出发。朱标听后点点头,对朱允炆说道:“我们两个就等最后出发。现在船只不够,让大臣们先过去。太子妃和皇孙都过去了吗?”
“嗯,她们和太后、皇后、嫔妃们一起离开的。”朱允炆回答道。
“那就好。幸亏运河疏通了,不然如果走陆路,那还没这么快可以到。”朱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