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104节

  阿剌知院得知入关部队大败,当即率军回返,试图与也先争夺瓦剌首领的位置。

  一时之间,草原陷入了混乱之中。

  不过好处也是有的,羁縻府州的那些都督们,本来见瓦剌愈发强大,明朝奈何不了他们,都有些蠢蠢欲动。

  好在怀来一战把瓦剌直接打断层,明朝之威震慑了整个草原,也直接打消了他们的念头。

  当明军集合部队进入东蒙古整顿羁縻的时候,他们很是配合,羁縻很顺利地重新建立。

  而大明这边,结束了这一场大战之后也并不平静。

  朱祁镇回京之后,在南郊展开了大祀,祭拜天地,这一次,他格外的认真。

  之前的大祀,只不过是安稳人心,毕竟,但是这一回的祭祀,他的每一步都是从心底里的恭敬。

  所有人都以为,正统皇帝这拜的,是助他大败瓦剌的天与地。

  只有朱祁镇自己知道,他拜的,到底是谁。

  而严峻,也在次日莫名其妙地受到了赏赐。

  硬是被安上了功劳,不仅自己的俸禄再次得到翻倍,而且朱祁镇还赏赐了大量的金银与一栋在京师之中的豪华宅邸,并且受封太傅之衔,要不是祖制非朱姓不能封王,朱祁镇高低得给他个王爷当当。

  明军在此役中也有四万多人的伤亡,但是总体上来说是大胜的。

  不过朱祁镇还是挨了骂。

  毕竟当时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可是都随军出征的。当时兵荒马乱,瓦剌士兵手持利刃纵横,那鲜血与人头乱飞的情况,可是吓坏了一众大佬。

  更有几个倒霉的官员,当场领了盒饭,这文官们当然是不乐意的。

  他们纷纷上书弹劾朱祁镇这次亲征的错误性,称他是“好大喜功”。

  要不是“邀天之幸”,那么正统皇帝恐怕会有“不能言说”之祸,大明亦会因为他的草率行为有“天下震动”之危。

  朱祁镇面对这些几乎等于指着鼻子骂的奏折,也只能苦笑连连,实在是不好意思发怒惩戒,毕竟这次确实是他草率了。

  明明只要任命一员骁将,或者把王骥从南边召回来,就能够解决的事情,偏偏要亲自征讨,以至于差点被瓦剌颠覆大明。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他总算是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

  不仅如此,怀来之战的后劲儿也很足。

  对于群臣而言,教训就是:

  千万不能再让皇位上的家伙御驾亲征了,不然搞不好咱们的命也得给赔进去。

  这个观点直接影响了明朝历史的走向,并且让朱祁镇后面的某个皇帝因此吃足了苦头。

  不过实际上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祁镇。毕竟一场大风,直接让他反败为胜。

  这还治理个锤子的朝政,练个毛线的兵啊!

  一块玉佩引来大风,再加上父亲的谶语应验,这意味着什么?神与仙真实存在啊!

  想象一下一个普通现代人突然知道修仙是真的……

  回来之后的朱祁镇,就一头扎进了大明的书库里,寻找了无数道家的典籍。

  他召了许多名山大川里的道长入宫,为他讲经,还逼迫人家给他们呼风唤雨,教导他仙术。

  讲经还好说,呼风唤雨,这怎么会啊!我TM要是会仙术还用得着给你跪在这里?

  几位道长只好暗地里悄悄串通了口风,在面见朱祁镇的时候他们统一了口径:

  “陛下,自开天以来,天下精气不断流失,如今已是末法时代。哪怕是吾等修行炼气之人,也难求长生,难施术法,只是以上古经文修身养性,延年益寿而已。”

  “那为何朕见过有人可以呼风唤雨?”朱祁镇质疑道。

  见他个鬼,又是哪位同行在那里装神弄鬼?

  道长们以己度人,自然不信有人真的可以呼风唤雨,但是总不能当场就自曝吧?

  于是他们说道:

  “也不是没有人能够修行得道,拥有大神通的,只是这样的人千古难寻……”

  这话不仅没能劝回朱祁镇,反而令他更加痴迷。

  这不就是说,修仙者是真实存在的嘛!

  当严峻入宫晋见的时候,他还兴致勃勃地与严峻讨论:

  “陈国公,你说这‘道’究竟为何?朕照着几位道长给予朕的典籍研究,近些时日颇有所得,只感觉脑海清明,身体都轻盈了许多。”

  “莫非朕有修道之才?有成仙之资?”

  ……

  严峻无言以对,只能随声附和。

  好在这个时候,朱祁镇虽然对于修炼的事情很是痴迷,但是他并没有荒废朝政,各种奏章该批复还是在批复,所以大臣们虽然看得不爽,经常上书劝谏,但是见朱祁镇没有罢工,倒也没有死磕。

  毕竟大明朝如今要忙的事情着实很多。

  比如说战后重建,瓦剌所过之处赤地千里,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朝廷只好一面派出官员搜寻幸存者,重建村落城镇,一面从内地迁徙百姓流民来填充空档,这都是大工程。

  还有更重要的军备。

  瓦剌的这一次入侵,暴露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军力方面的薄弱。

  边军本质上还是卫所兵,只是因为边关常年战乱,所以他们逐渐脱产,专事战争。然而瓦剌与大明太平长达八年之久,边军因为没有战事,再加上将官们吃空饷、贪污军饷等行为,战斗力急剧下滑,最后反而为缺少武器铠甲的瓦剌所败,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资。

  三大营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作为京师的拱卫部队,装备极其精良,着甲率极高,按照道理讲战斗力应该很强,然而因为长期呆在京师附近,没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他们遇到战场上厮杀下来的勇士,根本不能对敌。

  所有人都清楚,战争远远没有结束,瓦剌虽然现在已经陷入了内乱之中,但是明朝却也无力进行远征。

  几十年之后,他们还会是一条好汉,明朝的边境又会受到骚扰。

  必须立刻列出章程,整顿军队!

第163章 兵部尚书,于谦

  还没有等领兵部尚书衔的严峻理清楚,内阁便收到了一封奏疏。

  《陈兵事疏》,这是一个很朴素简单的开头。

  然而内容,却对于严峻有着充分的启发作用,让他感到颇为惊艳。

  这封奏疏的每一字一句,都说在了点上。

  这是何人所写?倒是很有见地。

  严峻脸上出现了赞许的神色,他把奏疏翻到封面处,看见了那里的署名。

  兵部左侍郎,于谦!

  他当即命人把于谦叫到了内阁,与他展开了详谈。

  于谦与严峻并没有打过几次交道,但是在这位大人物面前却也挥洒自如,不卑不亢,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国公,我认为,这次的怀来之役虽为大胜,但是我军兵事里面的种种疏漏暴露却是无遗。”

  “自从当初瓦剌称臣之后,边关便鲜有战事,导致将士们疏于防务,至有此战,最终生灵涂炭。”

  “边军应该要时时操演,我的建议是,每半年举办会演一次,划定区域,让数省之兵一同参与会演,获胜者重赏,末尾者则是重罚,以此激励边军加强武备。”

  “而在这次的大战里,三大营中,神机兵面对敌骑自乱阵脚,五军营疏于战阵,只有三千营战力强大,足够应对敌军。”

  “这充分地证明了实战的重要性,要知道三千营都是从羁縻来的有战斗经验的士兵。”

  “这也是长期屯兵于京师的弊端。虽然有数十万大军,看上去很强大,然而他们从未有过战争的历练,真正打起来,还不如数万的精锐,需知,兵不在广,在精。”

  “我甚至还在其中看到垂垂老矣的白头与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怎么能作战呢?很明显是下面的人为了糊弄兵部干的,但是却会在战斗时带来祸患。”

  “我建议,重编三大营,选择其中强壮者留下,把老弱者剔除。”

  “把吃空饷、贪污军饷的人挑出来严惩,以震慑各将领。”

  “同时,三大营分批次前往边关或者是南方有战事的地方历练,参与对敌战争,积攒作战经验。”

  “边军之中,每年选择善战的人编入三大营,来拱卫京师。”

  “京师是大明之腹心,绝不可有失,拱卫京师的,必须是大明最精锐的的部队。”

  ……

  于谦一边飞速转动脑筋,将自己的意见在脑海中列出,一边侃侃而谈。

  怀来一战,他深深感受到了大明的无力,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狂风挽救了大明朝,真的不知道会出现怎样的结局。

  痛定思痛,他花了许多时间,研究怎么能够避免这一切。

  严峻则是有些意外地挑了挑眉。

  于谦将大明此次作战的失误做了一个总结,一条条地列在了严峻的面前,令他耳目一新,许多地方,连他都没有想到。

  没有经过血与火历练的军队,终究还是差了点东西,至于边军的会演,以金银官爵为嘉奖,更能刺激军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战斗力。

  确实是好办法。

  于是他找到了李贤,把这件事告诉了他,而李贤得知之后,也是对于于谦大加赞赏。

  他也并非不知兵的,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曾经担任过兵部右侍郎,自然看得出于谦的能力。

  “首辅,以此人的才能,兵部左侍郎之职,却是屈才了。”

  严峻说道,话语之间的含义令李贤不由地挑起了眉头。

  兵部左侍郎,这是兵部尚书之下第一人,这都屈才,那自然就只有兵部尚书了。

  严峻是大学士领兵部尚书衔,但是他这个只是加衔,属于虚职,毕竟他不可能一边处理大明的各种事务,一边还要负责兵部,只不过在内阁的事务分配上,他会更倾向于负责兵事。

  兵部尚书与五军都督府那五个左都督,才是真正的兵事管理者,而其中最重要的武官任免、军械配发等等,都是由兵部管理。

  这是很重要的职位,而兵部尚书邝埜,也正好因为怀来一战被搞得心力憔悴,刚刚上奏提出告老。

  在这么多的竞争者中,把尚书之位交给他?

  他回想了一番此人的事迹,不由地点了点头。

  于谦此人为官清廉、品行高洁且极有才能,在江西巡按,河南、山西巡抚任上干出过许多的政绩,也曾经很受宣德皇帝的看重。

  只是那一个时代大佬太多,严铿、三杨、张辅……把他的光芒遮盖的严严实实的,现在,终于轮到他露头了。

  他确实是才华斐然,一个侍郎之位虽然不低,但依然是限制住了他的才华。

首节 上一节 104/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