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184节

  “吾师所言,甚是有理,朕受教了。便依你之策。”

  内阁数人闻言,眼眸之中闪过惊诧,他们刚刚还以为,这位严尚书的话并不令皇帝满意,虽然他曾经是帝师,但是难免也要受到冷落,没想到,最后皇帝竟然是这样的反应。

  看来这对师徒的感情,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怕是与那宁敬王之于英宗,有的一比了,要知道后者如今在民间,也是一段美谈。

  日后对这位尚书的态度,一定要慎重。

  虽然内心思绪万千,但是表面上他们依然低头拱手,口中齐声说道。

  “尊上意。”

  严晨昊同样低头,眼眸之中却是闪烁着喜悦的神采。

  我的徒儿,看来,你没有忘记我的教诲。

  不要被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与享受,迷失了本心。

  ……

  诏书很快下发。

  影响最大的,是开矿的停止。

  万历的矿税,其实是两样东西,一样是开矿,一样是榷税。

  榷税,指的是额外征收的商税,是上交给内帑的,税使,就是来收这些商税,以及万历加的一些苛捐杂税,诸如皇子大婚加税之类的的。

  毕竟除了一些黑矿之外,合法的矿本来就在征税,严家手底下就有好几个煤矿在缴税,只不过这些税收是交给朝廷的而已。而流入万历内帑的,则是万历派出去的税监自己“开矿”。

  这些税监,为了讨皇帝的欢心,却是虚报矿产,以此邀功。

  以至于旬月之间,竟有数十处矿产被发现,还都是金银矿。

  其中真假,自不必说。

  但是这钱还是要缴纳给内帑的,没有真矿,那就只能依靠剥削当地百姓,又或者以“掘墓开矿”的名义敲诈富商地主,来凑够上交给万历的钱。

  即使是那少量的真矿,矿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对于矿工极近压迫。

  这样情况下,各地自是怨声载道,其中又以河南与江浙一带为最盛,毕竟江浙一带本来就有不少矿产,为了可信度,自是都上报江浙,且江南富裕,更容易搜刮财富,而河南则是因为靠近北直隶,且中原也是富庶之地。

  最后就闹起了叛乱。

  江浙与河南的起义军中,有许多都是矿工暴动,也有很多是被税监剥削得受不了的农民,甚至还有忍受不了的地主士绅。

  而此诏一下,不多的矿洞被封存,矿监被召回,百姓们可是松了一口气,不用担心被强征为矿工亦或是被矿监剥削,各地的富商地主们,也再不用担心矿监打着“你家底下有矿”的理由,来敲诈勒索。

第288章 金戈铁马,征伐四境

  至于其他税使的召回,榷税、苛捐杂税的停收,也基本是这般的道理,经常就是本来一个似乎没什么问题的政策,愣是被下面的人给搞得乌烟瘴气,甚至引发动乱。这些东西的停止,着着实实让大明的百姓们松了一口气。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几乎就在圣旨颁发,传达各地的同时,舆论的风向产生了变化。民间本来怨声载道,甚至还有人在市井之中传言道“万历、武兴两帝皆为暴君”,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同,但是现在也都纷纷改变了看法,皆称陛下乃是明主,先帝亦是受到阉宦蛊惑,才会下达如此旨意。

  而长乐书坊,自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当天,就有时论新鲜出炉:

  “吏部尚书严晨昊上疏谏言,陛下目光如炬,采纳并实施,使得万历弊政得以废除。”

  当有读书人在茶馆里,念诵着这篇文章时,配合着外面灰溜溜离开的税使与矿监们,以及他们的打手和爪牙,百姓们简直一片欢腾:

  “皇帝圣明,圣明啊!谢皇上!”

  “尚书严大人真乃是国之栋梁,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真是大大的忠臣啊!”

  而民间投靠叛逆的风潮,也顿时为之一缓。

  中国的百姓,真的只要还有一口饭吃,还过得下去,他们就不会反。

  如今这些祸害一走,又有了活路的百姓们,自然不愿意再去投靠义军,过上那刀口舔血,朝不保夕的生活。

  起义军新生活力的涌入顿时少了许多,再没有了之前那每到一地,百姓蜂起,大有得天下之势的派头,现在他们流窜道一个地方,面临的都是百姓们的警惕和嫌弃,甚至在得知相关的情况之后,义军每天都有大量不愿再继续从贼的百姓逃亡。

  严晨昊的这个建议,是把这些起义军的根给刨了。

  那些义军首领们,顿时傻眼了。

  看着自己手下的队伍每天缩水,他们急得团团转,他们知道,数量是他们在对上官军时唯一的优势,一旦没了这个,他们就是待宰的羔羊。

  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无论是河南,还是江浙,亦或是湖广的义军首领,在思来想去之后,都采取了一项政策——裹挟百姓。

  每攻破一座城池,一个村庄,就将那里洗劫一空,胁迫着百姓一同前行,而不是原本的只杀富商大户,余者不问。

  这样一来,他们的队伍不仅再度充实了起来,甚至还扩大了——毕竟老弱妇孺照单全收,但是同时,他们也在当地失去了人心。

  义军的“义”,自此不再,他们成为了真真正正的“寇”,成为了百姓们避之不及的对象。

  而严晨昊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便立刻找到了朱常洵,对他说道:

  “陛下,是时候了,该发兵征讨叛贼了。”

  朱常洵一听到“征讨”二字,眼眸之中顿时闪烁了光芒,他急切地问道:

  “吾师,以你之见,以何人为平叛之帅,较为妥当?”

  “三处战场,当以三人为帅,分而讨之。”

  严晨昊早有准备,他的眼眸之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四川总兵官刘綎可率川军出川,平湖广之乱。”

  “辽东总兵官李如柏,可率辽兵入关,平河南之乱。”

  “至于江浙之叛,臣推举一人,定可平乱。”

  “谁?”见严晨昊这般郑重的目光,朱常洵的眼眸之中生出了几分的兴致,不由地追问道。

  “兵部右侍郎,熊廷弼!”严晨昊说道:

  “我与此人交谈过,其曾巡按边境之地,与敌寇常有交手,于兵事颇有心得,可令其统领京军数万南下,定可一举定乱!”

  这算是保举了,如果熊廷弼真的有真才实学,那么他立下功勋之后,严晨昊也有好处,但是若是熊廷弼实际上是个废材的话,那么他也会受到牵连。

  不过严晨昊相信自己的眼光,武兴皇帝也相信自己的老师。

  “好,便用此三人,各领数万兵马,平定叛乱!”

  圣旨下发,三位将帅各自领兵出征。

  战争进行的颇为顺利,叛军欺负欺负当地的卫所兵还行,但是遇上几位能征惯战的大将以及他们手下的精锐,那就麻爪了。

  无论从战斗力、装备后勤、将领能力甚至人心而言,他们都不是一个档次的对手。

  一时之间,捷报频传。

  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边关,却传来了不妙的消息。

  鞑靼破关。

  武兴元年四月,鞑靼部集兵五万,破关而入,侵袭北地。

  转瞬之间,已经有数个城池被破,大片大好河山化为白地。

  当朱常洵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气得将手中的毛笔掷在地上,口中大骂道:

  “区区北虏,安敢欺我!”

  “朕定要他们知道大明天威!”

  武兴皇帝的眼眸之中,闪烁着愤怒,他冷然问道:

  “京军,还有多少人?”

  自有臣子回答:

  “禀陛下,京军有四万随熊总督(熊廷弼升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以此官职外放江浙总督)出征,尚余十六万之众。”

  至少名义上是还有十六万。

  真的还剩多少,那就见仁见智了。

  朱常洵自然也是知道的,于是他说道:

  “京军中抽兵勇六万,再调山东、北直等地各军汇集……朕要效仿先祖,北击草原!”

  四线开战!

  不过,这倒也并不稀奇,毕竟原时空明末的时候,明朝基本就是一只手在各个省镇压流寇,一只手在辽东抵御满清,也依然撑过了崇祯整整十七年。

  最主要的是,叛军的战斗力并不强,根本不算是一个有威胁的对手,明军在三处战场的总兵力合起来都没有超过十万人,这就给了大明同时多路作战的底气。

  “请问陛下,由谁来统领大军?”

  有臣子问道,目光灼灼。

  统领这般大军出征,也意味着极高的权力,如果能够打赢的话,封侯拜相都是可能的事情。

  他们自然想要推举自己的盟友,当然,也都是有一定本事的将领,大臣们也不至于找死。

  而朱常洵却已经有了心中的人选,他靠在椅背上,淡淡说道:

  “严时昭。”

  新任陈国公,严晨信的长子,严时昭!

第289章 竟堕落至斯!

  严时昭来到了朝廷之中,跪倒在了皇帝的面前。

  武兴皇帝打量了他一番。

  严时昭继承了他父亲刚毅的相貌,身材经过长久的锻炼,也是颇为壮实,那精神奕奕的样子,令人第一眼就好感顿生。

  朱常洵也不例外,这一眼看下来,印象就很是不错,毕竟大明王朝也是相当看“颜”的。

  这一代的国公……不,或许说,陈国公家的人,基本都是这样,无论是他的父亲严晨信,还是他的叔父严晨昊,亦或是他们家族的其余几个在朝中做官的庶子。

  他当然不知道,家族子弟无论用不用得到,都会自小接受训练,锻炼体魄,自然不会出现其余几个国公那样无论父子都是肥头大耳,一副酒色财气的模样。

  自然身材健硕,很有精神。

  否则当初的严元谟,也不至于被嘉靖皇帝一眼相中。

首节 上一节 184/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