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192节

第301章 左光斗

  “你的白头发又多了。”

  京师,某府邸的卧室之中,一个女子给坐在椅子上的男人梳着头。

  两人年纪都已经颇大,女子的脸上满是皱纹,男人的头发也已经花白,身形瘦削。

  听到女子的话语,男人轻声回答道:

  “朝廷里的事务太多……我时常要处理,难免劳累,白发多一些,倒也正常。”

  “话是这么说,终究还是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爱惜可不好,回头我吩咐厨房,给你做些滋补的。”

  女子轻声说道,声音温婉。

  “好啦,我会注意的,定然活得长命百岁。”

  严晨昊笑着回答道。他微微闭着眼睛,享受着妻子的温柔的动作,这是他一天之中难得的静谧。

  此时已经是武兴九年。

  眨眼间,距离他成为首辅,彻底掌控朝政,已经过去了四年之久。

  这四年间,在他的治理下,大明王朝焕发出了久违的生机,百姓安定,朝局安稳。而他在朝野的声望,也是进一步加强,几乎已经达到了顶峰。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他都是已经功成名就。

  然而,纵然是再风华绝代的人物,也终究是难抵时光的流逝。如今,他也已经六十八岁了。

  岁月如刀斩天骄,光阴似箭射英豪。

  真快啊!有时候想到此处,他也经不住叹息。

  他现在都还记得,自己高中状元的那一天。那一日他得到了皇帝的接见,身着华丽的服装,骑着高头大马,兴高采烈,甚至还跑到了兄长的府邸外炫耀一番,以证明自己不比他差。

  他还记得那一天,他掀起了新娘的盖头,貌美如花。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不过如此。

  没想到春去秋来,皇帝成了先帝,兄长葬入了坟冢,他也已经垂垂老矣。

  而当年那个自己的学生,自己几乎是看着长大的学生,现在也已经是这个帝国的帝王。

  这么多年,只有自己十五岁时候娶的妻子,还陪在自己的身边。

  或许那个侯爵把自己的庶女嫁给这个国公的庶子之时,也不会料到,他竟然会有如今的成就。

  虽然她没有带来什么太多政治资本什么的,但是仅仅是这个温馨的小家,就已经是他历经朝堂腥风血雨之后,最后的港湾……

  严晨昊反手,握住了女子瘦削的手腕。

  “娘子……再过几年,待到天下大治之时,我便辞官,与你一起渡过余生。”

  ……

  “请。”仆役恭敬地打开门,对面前的人做了一个“请进”的手势。

  左光斗整理了一番衣装,又将帽子扶了一扶,这才迈步走入面前的房间。

  房间里,严晨昊身着便装,手边一杯清茶,看着他微微笑着,显然已经是等候多时了。

  而左光斗见到面前的老人,却是立刻恭敬下拜行礼,口中说道:

  “见过阁老。”

  虽然在见严晨昊之前,仆从已经告诉过他,在府邸之中不必拘礼,严晨昊在私下里也并不在乎这些繁文缛节,但是左光斗依然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所有的礼仪动作,语言也是颇为郑重。

  毕竟,面前的这个人,可是左光斗内心最为崇敬之人。

  在原本历史上,这位左光斗,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也是有名的“东林六君子”之一,因为不屈服于魏忠贤的阉党,最后死于狱中。

  不过,虽然顾宪成等人操控朝政,并且后期的东林党,对于明朝的覆灭也有着一定的责任,但是不得不说,东林党之中,能臣、干臣与忠臣,其实也是有不少的。

  诸如杨涟、孙承宗、史可法……他们也都是一代良臣。

  左光斗,正是其中之一。

  而在这个时空,左光斗虽然也曾经被顾宪成的学说所吸引,成为当时万千心向东林的学子的一员,但是当顾宪成的事情暴露之后,他却是果断地离开。而等到万历三十五年他中进士的时候,太子之位更是已经尘埃落定,他的那些过去,早就已经被抛弃在了尘土里。

  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严晨昊的忠实拥趸。

  他本身便是一个忠直之人,当然也喜欢和他性格相似的人物,而严晨昊前番那一番的治世,他全都看在眼里,自然对严晨昊崇敬,此时礼节不敢有丝毫的不全。

  严晨昊倒是不动声色,毕竟因为目前他的权势,以及在朝野士林的巨大声望,平素对他表示尊崇的人实在是不少,他也是司空见惯。他将左光斗扶了起来,笑着说道:

  “不必拘泥,不过是一次私下的会面而已,咱们尽可随意交谈。”

  左光斗点头,神色放松了些许。

  毕竟没有了原本历史上扶正帝位的大功,也没有众多的东林党人帮助,他升得自然也就没有原时空那么快了。

  现在他也只是工部的一个小官,平时对这等大人物,一对一的机会着实不多,现在很是有些紧张激动。

  两人又叙说了一番闲话,这才转入了正题。

  “伱前番来信说,农业之兴旺与否,与水利密切相关,若是休整得当,或许可以令北地百姓不受饥饿之苦,缔造一番盛世……”

  “还请详细道来。”

  严晨昊端起茶杯,吹开上面漂浮的茶叶饮了一口,随后询问道。他一般也不怎么在府中接客,实在是左光斗派人送的那封信实在是令他感兴趣,若是可行的话,或许百姓生活将更加富足,因此才将他喊来。

  “是。”左光斗既然提出这个建议,自然是早有准备。他从袖口中取出一张地图,铺陈在了桌子上,那是大明的疆域图,上面的山川河流栩栩如生,更是清晰地标注出了各个水利建筑的位置:

  “阁老您请看,这张地图上的水利分布,呈现出的,是很明显的南多北少的模样。”

  严晨昊将目光投向那地图,可以看出,地图上大明南方密密麻麻的,有着众多的水利工程,然而北边,却只有寥寥几个,而这时候,左光斗也是开口说道:

  “北地农业不兴,依我之见,当是因为水利措施极不完善的缘故。”

第302章 水利

  “一旦遇到干旱,便是滴水难取,若是遇到雨水丰润之时,却又洪涝成灾,其根本原因,便是水利不修。若想要旱不为灾,涝不为害,使得农业发达,百姓富足,便惟有兴水利一法。”

  “虽然说南方水道确实普遍多于北方,但是北地于这水利之事,未免却也太过疏漏。您看这堤坝水池,竟只有寥寥几处,可见有多不重视,而且近些年来,天下气候变换愈发莫测……如此一来,北地农业,则能发达?农业不发达,怎百姓怎能安定?”

  “南方的水利建筑较多,且百余年下来,利用也是颇为得当,因此江南富庶之地,湖广亦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虽然亦有气候土壤之缘故,然而又岂能说,不是因重水而得利?”

  听着左光斗的一席话,严晨昊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他虽然出生在北地,但是毕竟家族的祖地在南方,而且他为了治理天下,也是没少关注南方的一些事情,所以对于南北方的农业差异,他也是有一定了解的。

  南方地区的农业水平,基本都是高过北方的,这一点从每年它们为大明贡献的赋税多少,可见一斑。

  他在仔细思索之后发现,左光斗的话,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虽然不能排除气候之类的因素,但是水利的一些条件,却也有很大可能是两地农业差距的重要因素。

  “那你认为,该当以何法,加强北地农业?”严晨昊问道。

  闻言,左光斗精神一振,知道自己的说法已经被严晨昊认可,于是他当即说道:

  “在下认为,有‘三因十四议’,乃是兴修水利之关键。”

  “三因,即为‘因天之时’、‘因地之利’、‘因人之情’。”

  “万物皆不可缺水,需得令百姓知道治水之利害,此为‘因天之时’。”

  “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水利装置的修建也是需得因地制宜,此为‘因地之利’。”

  “百姓以朝廷之言为真言,因此,朝廷应当身为表率,各官应号召、鼓励兴修水利,此为‘因人之情’。”

  “另有建立堤坝、筑池蓄水、疏通河道等措施,此之谓‘十四议’,都是具体措施,可为参考。”

  “另外,水利工程规模巨大,百姓劳苦,不可使他们一力担之,否则猴年马月怕是都未必可以修起来……朝廷应当出资相助,毕竟若是此事可成,农业大兴,不仅百姓富足,对于朝廷也有莫大的好处。”

  左光斗侃侃而谈,而严晨昊也是听得认真。他一席话说完,抬起头,看到对面的老人正盯着他,眼眸闪闪发亮。

  “不错,你的方法很不错。”

  老人点着头,口中说出赞许的话语,令对面的左光斗一阵热血沸腾。

  而严晨昊,此时已经思考完毕。他刚刚一边听着左光斗讲,一边大脑就已经开始飞速运转,分析着利弊与成功的可能。

  此策,有很大的成功可能。

  有堤坝控制河流,可以有效地阻止泛滥,又有水池蓄水,来保证干旱时田地的供水,都说靠天吃饭,可是大明近些年的气象却是愈发无常。

  水利的修建,不就是对这一观念的一次改变吗?不说完全可以扭转,但至少也是有了一定自主的余地,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是更高了。

  若是能够令北地农业兴盛的话,这更是一件大好事啊!大明的商税低,收入可是基本都靠着这天下的农税的。

  北地农业要是有了提升,朝廷的国库也是能够更加充裕,而且百姓们的生活也会愈加富足,还有利于天下的稳定,这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啊!

  严晨昊越想,他的眼眸就越亮。

  他感觉到,梦想中的大治之世,离他更近了一步。

  夸赞了一番左光斗,令对方兴奋不已,严晨昊便送了客。他现在急于去验证此策的真假。毕竟他也不能算是专业人士,这等甚至可能影响到天下大势的事情,还是要问过那几个有专业本事的,才比较稳妥。

  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些对于这方面有所研究的老臣,就此事询问他们。

  得到的都是肯定的答复,甚至有几人还赞叹有加。

  严晨昊放心了。

  他立刻找到了几名内阁辅臣与尚书,进行了商议。

  黄克缵一听到能够增加收入,还有利于百姓的生活,顿时也是举双手双脚赞成。民为邦本的概念他可太清楚了。

  其他的大臣们,也是纷纷赞同,他们也都是有能力的臣子,和严晨昊志同道合,看得出来这项政策的优点。

  工部尚书在仔细看了那“十四议”之后,思索一番,也是点头说道:

  “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最后的户部尚书。

  毕竟,这件事的一大难点,就是钱。

  就如同左光斗所说的那样,要是让民间自己修,真的是猴年马月也未必修得完。事实上,之前大明除了一些容易泛滥的河道之外,其余的水利基本是没有怎么管的,完全靠民间自己。

  北地的许多水利,要么是一个村庄的人集资修建,要么就是一些地主为了博取一个“乐善好施”的名声,出资修建的。

  可是百姓,能有多少钱?这种工程历来可都是很耗费钱粮的。

  因此,很难修建起来。

  而如果要帮助整个北地,在一些河流、河流支脉等等修筑堤坝、疏通河道之类的,需要的钱财将会是极其庞大的。

首节 上一节 192/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