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247节
“大顺皇帝王崇祖当场战死,其左丞相顾君恩亦自杀尽忠。”
“王崇祖的太子,以及一大批大顺的臣子,俱被俘虏。”
看着报纸上的消息,所有的百姓不由得目瞪口呆。
他们依稀记得,不算太久之前,这报纸上刊登的,还是大顺北伐北直隶,攻陷北京城的消息。那个时候的大顺真是威风无两,不想仅仅是短短的一年的时间里,竟然出现了这么巨大的变化。
皇帝都兵败身死了,太子也被俘虏,这意味着这个王朝距离灭亡只剩下了一步,不,或者可以说,这个王朝已经灭亡了。
不过他们的脸上,很快又露出了欣喜的神色。
大华王朝对于百姓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在大华王朝的统治下,他们的权益得到了保证,不会再被士绅官员所欺凌,自己的子女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受教育的权利,大华越兴盛,那么他们的日子就会越好。
又怎能不感到开心呢?
消息越传越广,大西那一边也知道了。
张献忠的情报系统不算强,奈何此事已经在各地传开,他想不知道,也不行了。
“王崇祖死了……”
他有些失神。
当初起义时那数十家的头领,如今仅存的已然只有寥寥数人,其中,剩下的大多数还都在他的麾下,而走到巅峰的,也只有他和王崇祖。
前些日子大顺攻下北京的时候,他真的以为这天下怕是要被王崇祖所取得了。
没想到他胜得的快,败得也快,这么短的时间里一切就都没了。
张献忠和他手下的大臣们都有些震惊,同时也有些绝望。
兵锋如此强盛的大顺都打不过大华,更何况他们。莫非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纵然是张献忠四个义子之中,最有指挥天赋的李定国,也不敢说他能够战胜华军,甚至如果正面撞上的话,绝对是败多胜少的。
如今大顺已经处在了破败的边缘,等到大顺被吞并,那么大华一统天下之势,将彻底成型。
而等到大顺被灭之后,直面大华的,就轮到他大西了。
“派遣使臣去洛阳吧,和大顺朝廷谈一谈,商量结盟,共同抵抗华军的事宜……如果他们还能形成秩序的话。”
张献忠叹息一声,做出了安排。
总不能坐以待毙。
……
洛阳城中,因为大顺皇帝和太子一死一被俘,也是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乱局。
开始的时候群臣是迷茫的,留在洛阳的几乎没什么大官了,大多数的重要朝臣已经全去了北京,后来又跟着王崇祖回来,结果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几乎一网打尽。
好在王崇祖还有个弟弟,他已经被他的哥哥封王,原本是留守洛阳的,此时倒是发挥出了作用。
于是他被留守的朝臣们推举成为了新的大顺皇帝,而这些留守的臣子们,也一跃成为了新朝的重要官吏,直接便是一二品的大员。
从表面上看,新的朝廷已经组织了起来。
但是这没有什么用。
大顺整体上已经呈现崩溃之势了。屡次的打击使得他们的主要兵力几乎损失殆尽,尤其是跟随着王崇祖称帝时期的那一批老兵,早已经几乎全部战死。
现在大顺军队中,比例最多的部队,竟然还是当初大明的降军。
并且数量还不多,根本挡不住。
洛阳城府库之中的存银,也并不宽裕,连新皇登基的仪式都很是草率。
最关键的是,华军没过多久就跟着来了。
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严承方军团留下了一个军继续占领北直隶剩余的一些城池——已经不需要太多军队了,大多数的城池望风而降,虽然有一些颇有恶名的地主士绅打算顽抗到底,但是也没有人支持,很快便被杀死。
严承方亲自率领着第一、第七两个军,南下向洛阳新的皇帝发动了进攻。
顺军几乎是一触即溃。
不久之后,华军便已经兵临洛阳城下。
……
“诸位,该当如何是好啊。”王崇祖的弟弟,新任的大顺皇帝坐在皇位之上,有些手足无措。
谁能想到,刚刚登基,就面临着这样的危局。
早知道还不如不当,这华军来得也太快了些。
堂下的群臣面对皇帝的询问,也没有了主意。大顺的核心臣子们,已经被一网打尽了,现在城内的这些臣子,都是原本留守在洛阳的,本身也不是什么高官,能站在这里完全是因为从龙的功勋,要问本事,根本比不上原来那一波人。
“可以弃城南迁,暂避锋芒。”有大臣说道。
“不可。应该依城固守,号召各地的军队勤王……”
有大臣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但是很快又有人反驳。
朝堂上一团乱麻。
甚至还有几个人,当廷吵了起来。
张献忠的使臣站在角落里看着眼前的一幕幕,不由得暗自叹息。
他到来的时候,看见新皇已经登基,本来内心还是有些喜悦的,以为大顺已经恢复了秩序,那么双方联合起来,说不定还真有可能抵挡住大华的进攻。
现在想来只是痴心妄想罢了。
甚至他自己都在思量到底要不要回湖广复命。
如今大华的兵锋所指,根本没有谁可以抵挡,大西……似乎也是早晚的事。
干脆便在这里归顺得了?
他不由地思考着这一举动的可行性。
而那一边,华军已经抵达了洛阳城下,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攻城,城门便已经大开。
大顺朝臣的讨论根本没有意义,因为早已经有人把他们看做是自己的功勋。
等到华军抵达之时,这些人联合起来,献了此城。
无论是主张南迁的,还是主张固守的,都被统统一网打尽,包括大顺的新皇。
数十天之内,连陷两皇。
这一次,大顺是真的回天乏术了。
大华一统之势,已不可挡。
第393章 卫军,征兵
在全据了河南之后,华军暂时停止了行动,巩固各地。不过虽然是这样,大顺的其他地区,依然还是颇为主动地派遣了使者,联系在南京的大华朝廷。
山西巡抚洪承畴、辽东总兵李尊祖等人,此时都派来了使者,表示愿意归属于大华朝廷。
他们不是没有动过自立的心思,但是以目前手中的实力来看,别说大华了,纵然是张献忠的大西,他们也比不过,根本没有本钱,也只能选择归于大华。
要兵没兵,要钱没钱的,怎么去和各个势力争雄?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也没有太多的选择。
严全自然是接受了他们的投降,派遣士兵进入,很顺利地接手了各个要地的防务,正式将这一大片广袤的区域纳入麾下。
期间,蜀地的明军试图北上,想要从已经陨落的大顺身上咬下一块肉来,但是被顺军以及随后赶到的华军击溃,不仅没能占到便宜,反而损兵折将,怏怏撤回。
而在基本已经接受了大顺的所有地盘之后,华军也便暂时停下了脚步。
新据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官员也都还没有到位呢,军队也要留在新占领的区域,以防止在贯彻政策时,出现什么意外。
其实,按照这般的狂飙突进,乘势席卷天下,大华的兵力也该是不足的。
毕竟华朝总兵力也才三十万,分散到这广袤的区域之中,是根本不够的,早就已经捉襟见肘。
好在在经历过数次大战之后,投降被俘的顺军数量极多。
严凌干脆下令,从这些顺军之中筛选出家世清白、态度良好之人,打乱之后重编,又从地方上招募一些青壮,稍加训练、训诫之后,便组成了卫军。
这些卫军,数量约有十余万,武器以库存之中的刀剑、弓箭为主,战斗力并不算很强,但是协助驻守地方,却是已经足够,让更多的精锐部队可以腾出手来,参与到战争之中去。
当然,各个重要的城市,依然是由正式的华军军队驻守的。
不过,这也只是权宜之计,征兵依然在继续。
新兵的训练几乎就没有断过,预备在近期,又会有一批新的士兵完成训练入伍,并且新的招兵告示已经贴出去了,民间的反响颇为热烈,许多人踊跃参军。
主要是在大华的军队里当兵,其待遇与地位都是极好的,饷银、伙食等各方面都是由军部制定、严凌过目、军法处监管落实的,各种措施很是完善,远远超过了其他势力的军队,并且在武器、医疗等一系列的更新迭代之后,伤亡率还大大下降,又兼有教育与宣传的作用,华军威震四海的同时,也由此掀起了一股从军的热潮。
以至于,哪怕朝廷制定了一些对于士兵的文化、体能等方面的强制要求,每一次征兵的时候,征兵处仍然是处于爆满的状态,许多人甚至愿意特意为此去进行学习与训练,兵源是并不缺的。
只是由于华朝对于士兵的各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往往每一批次新兵的练成,都需要不少的时间。
不过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严凌宁可自己的军队少一些,也不要流寇那动辄几十万,实际一战即溃的军队。也正是这样的策略,铸就了华军百战百胜的威名。
无论如何,华朝还是暂时消停了下去。
天下的战事平静了,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大家都在积极准备。
尤其是西南的两位,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他们似乎也是达成了某一种默契,两者边境驻守的军队开始大幅度减少,主力都被派至了前线,预备着防备华军的进攻。
他们知道,东方的那头猛虎,随时可能发出震耳欲聋的啸声。
而他们能够做的,便是在猛虎下山之前,做好准备的措施,以期望可以抵挡住他们。
大华四年三月,虎啸震动天下。
……
蒸汽机车发出巨大的轰鸣,在滚滚的烟雾之中快速向前行驶。机车里面,士兵们正襟危坐,手中持着火枪,等待着奔赴战场,其身后的车厢里,大量的军械与物资堆迭,为战斗做好了准备。
官道之上,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行进,士兵们背着枪械武器,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前走去,身后的马匹拉拽着沉重的火炮,在阳光照耀下反射着光芒。
许多地区的驻军都被抽调,防务由卫军接手,而那些主力部队,在汇聚之后,形成了一道洪流,浩浩荡荡。
华军此次动兵数量为两个军团,分别为严承方军团,与屡立战功,已经成为军团长的曲元矩麾下的军团,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二万之多,由严承方作为统帅。
这是大华规模最大的一次用兵,以这样规模的军队来向西南进发,其用意已经不言而喻。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战斗,去覆灭、打击某个势力。
而是要彻底地统一天下。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