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42节
面对至尊之位,没有一个人能够忍住内心的觊觎。
其中,又以两个人最为自信,一个是朱允炆,一个,是朱棣。
朱允炆自不必说,太子朱标的嫡长子(吕氏在常氏死后扶正为太子妃),根正苗红。
而朱棣,此时单从朱元璋那边论,他已经序齿成为嫡长了(关于朱棣生母,见章末)。
洪武三十年,虽然朱樉这一次没有回西安以致被人毒死,但是他的残暴也令京师府邸中的侍女不堪忍受。
五月,侍女们用匕首将睡梦中的朱樉刺杀。
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棡病死于太原。
朱标的死或许和这也不无关系,毕竟这个宽仁的哥哥自来爱护弟弟,当他们死时,他都悲痛欲绝。
但是无论如何,顺位之下,朱棣已经是排老大了。
而论功绩,朱棣也完全够,此时塞外闻燕王之名无不丧胆,他既贤又长。
只能说,无论定哪一个,都解释得通,毕竟朱元璋还没死,那么朱棣就可以补位,而真要严格来说,朱允炆更具备正统性。
于是一场争论,就此展开。
——
朱元璋的书房里,内阁阁臣齐聚于此。
分别是刘三吾、严新成、齐泰、吴伯宗。
这几个人加入内阁,其实比较倒霉,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业务能力很强。
朱元璋挑选辅佐政务的秘书时,首选就是能干,毕竟要辅助决定国家大事。
他们几个就入了朱元璋的法眼。
然而他们此时的官位都不算低,尤其是其中的严新成和齐泰,都已经爬到侍郎了,一个吏部一个兵部。
但是按照严凌提出的想法,内阁阁臣不得超过七品。
于是这几个人就到了大霉,都是降了官阶进来的,而且实权一下子没了。
不过这一天,他们将第一次感受到,内阁对于皇帝的巨大影响。
此时的洪武皇帝已经很老了,他的白发苍苍,身材瘦削,龙袍松松垮垮地披在他的身上,脸上满是皱纹,就连眼睛,都已经不复曾经的犀利。
“朕欲立燕王棣为太子,尔等意下如何?”
燕王!
朱允炆现今21岁,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在朱元璋的眼里,却是还是年轻了一些,由更年长朱棣继位,无疑更令人放心。
但是文臣们的心里,却不这么认为。
刘三吾和齐泰对视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坚定。
洪武一朝,文人士大夫可谓是被勋贵压得死死的,好不容易来了个朱标,他们才有了盼头;要是下一个还是如燕王般强势善战的皇帝,那文臣,何时能够出头?
决不能让燕王成为太子!
PS:关于朱棣的生母问题,目前主流说法是碽妃,吴晗、傅斯年等大家也持此观点。
这个说法出自《南京太常寺志》,“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但问题是这本书还说“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它的意思是马皇后无所出。
这本书很权威,很多文人诸如钱谦益的笔记都有佐证,但是却和实录与明史冲突。
但是朱标他你说不是马皇后生的,我都不信。
并且都是庶子,朱棣根本没必要改实录,还一口气把从太子到周王全改成了嫡子。
所以我想了想,还是采取了《明实录》官方的说法,定朱棣为嫡子。
欢迎大家指正。
第72章 猝不及防的驾崩
刘三吾率先开口:“天子为大宗,藩王为小宗,此为自古以来大位更迭之定事。东宫虽薨,然子嗣尚在,大宗未绝嗣,则小宗不可上位。臣请立东宫嫡长子允炆为太孙。”
齐泰虽然出身兵部,但在对古今史书也是信手拈来,他也说道:“燕王虽勇武,然喜兵戈、好征战,非明主之象。如魏之任城王(曹彰),可为将,不可为帝。《司马法·仁本》有云:‘国虽大,好战必亡’,陛下请勿忘隋炀帝旧事。”
“如今烽火尽熄,残元覆灭,塞王镇边,天下已安,该择一守成之主才是。”
“太子之子允炆,少即好学,颇通诗文,常与太子共议治国之道,为人仁慈宽厚,有人主之象。”
“臣亦请立东宫长子,皇孙允炆。”
朱元璋浑浊的眼珠子转了转,显然他们的回答并不令他满意。
而此时一旁的严新成,却陷入了纠结。
从文臣的角度,其实他是认同朱允炆的。
燕王很强势,他就是一个年轻时候的朱元璋。
文臣的终极理念是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他们而言,最好的皇帝,是朝堂上的一尊泥塑木偶,就是一个对文臣的建议唯唯诺诺,没有太多主见的皇帝。
你享你的乐,我治我的国,偶尔再骂骂皇帝表现一下自己的不畏皇权忠贞敢言,这是文臣们最喜欢的形式。
太强势的皇帝,就会导致文官士大夫的权力被极大压缩,这是他们极其不想看到的。
朱元璋开始的时候礼贤下士,打出了“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引得文人们以为他与前宋的赵官家没什么区别,于是纷纷投效。
然而,当真正入了这大明朝的政权,他们才发现,这朱皇帝,和前宋赵家差远了!
但是没办法,你要想跑,就是一个“都说朝廷官难做”。
现在好不容易要熬走了这个太岁,再来个朱棣?开什么玩笑!
但是对于严家而言,朱棣上位,却是更合适一些。
此时严家虽然已有几人入仕,但一官小,二也不多,总体而言,文官受到压制对他们的影响不大。
勋贵受到压制,那才是动了大房的要事。
而且严铿还在燕王那边呢,听说屡立战功立战功,已经升到了燕山右护卫指挥使,燕王座下大将,要是燕王登上帝位,严家权势可不得盛极一时?
他顿时陷入了纠结之中。
那边,吴伯宗也不说话,只是老神在在地站在原地。
书房里一时陷入了沉默。
“臣以为,当立燕王为储。”
严新成最终做出了选择。
朱元璋眼睛一亮,而齐泰和刘三吾则转过头,用一种“叛徒”的眼神看着他,随后他们又很快明白过来,眼睛里显现出蔑视的神色。
鼠目寸光的家伙!竟然因一家一姓之兴衰,坏我大事!
“燕王老成,如今以为众王之首,且战功赫赫,得此皇位亦能服众。如今还不是马放南山的时候,东南倭乱未平,北地也远不像齐学士说得那样太平,刀枪入库,早得很呐,大明仍需一进取之君。”
“陛下,严新成所言乃是匹夫之见!”
“陛下,万不可轻信此亡国之言!”
见朱元璋没有说话,刘三吾和齐泰当即开口。
三人就在下方伱来我往,互相驳斥起来。
朱元璋坐在上首,他听着下方那争辩的声音,只感觉十分的嘈杂,心头涌上一阵莫名的烦躁。
这些人都是为了一己私利,没有一个是为了朕的大明天下在考虑!
他的眼中出现了血丝,伸手拿向桌子上的那方砚台,便想驱散他们,自己好好静一静。
好在他还是克制住了。
“退下!”朱元璋怒喝一声:
“此事,朕还需考虑一番,再议!”
众臣面面相觑,不知道皇帝为什么生气,但既然皇帝都这么说了,也只好离开了皇宫。
——
朱元璋当然知道立储的迫切。
但是两者,属实很难选择。
燕王老成,且是剩下的孩子里最像他的,老人嘛,自然喜欢这样的儿子,但是燕王确实太过好战,在朱元璋的眼里,此时的大明已经基本太平了,边塞海疆,都只是疥癣之疾,需要的,是朱标这样的仁君,这一点从他对朱标的培养之中,便可见一般。
而朱允炆,其实真要说起来,就和刘三吾说的一样,他是大宗嫡子,正统性是要超过朱棣的。且他和朱标一样,可以看出是一个文人皇帝,符合朱元璋的要求。然而他太年轻了,也没有像朱棣那样,表现出过人的才能。
他最终还是没能做出决定。
朱元璋打算考察一番朱允炆,他把这个年轻人带在身边,让他与自己一起处理事务,同时命北地官员时时汇报朱棣近期行径。
然而,他却太高估自己的寿命了。
三个儿子接连离世,耗光了他最后的心力,他本就已经是一个七十一岁的老人了。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洪武皇帝驾崩。
他是死在御书房里的,当他的尸体被发现的时候,这个老人倚靠在龙椅上,手中还紧紧握着一支沾着红色颜料的毛笔。
他的面前,那宽大的桌子上,放着一张黄色的绸布。上面端端正正,写着几个名字。
蓝玉、冯胜、傅友德、朱文正……
其中蓝玉的名字上,有一个画到一半的钩。
此时的蓝玉,刚刚被朱元璋以僭越辱元妃、攻自家城池等十二项罪名逮捕入大牢。
朱元璋终究还是不放心,哪怕登基的是朱棣,他也担心对方压不住这些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臣子,尤其是现在还只有四十五岁,骁勇善战的蓝玉。
剥皮实草的命令,就在桌子上。
差一点,就要发出去了。
蓝玉捡回了一条命。
——
朱元璋死了,但是他没有来得及立下储君。
他废除了丞相,导致现在群龙无首,六部尚书与内阁阁臣聚集到了一起,商讨继位事宜。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