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47节
但是这次不一样,蒙军太多了。
于是在严铿的建议下,朱棣精选出了两万精锐,单独成为一支骑兵部队。
朱元璋得知此事,还特地为这支蒙古人组成的骑兵命了名。
顺义铁骑。
第79章 对峙的两军与被逐出家族的严铿
北军能够打败蒙古人,是因为北军中有相当数量的骑兵,蒙军来少了,直接就给吃掉了,来多了又打成大决战,步兵参战协助骑兵、利用火器打击,最后导致蒙军战败。
然而南军中虽然有骑兵,但是却不多。按照北军中的骑兵比例,这样的军队是够了,但是平安没想到的是,他要面对的是多达两万顺义铁骑的放鸽子战术,那就太少了。
还是吃了情报的亏。
平安列阵于野,准备和对方打一次决战,但是当他感受到那大地隆隆的震动时,才发现不对。
严铿也没有和对方一战的意思,骑兵气势汹汹踏地而来,但是在即将进入火枪与弓箭射程时急转,让那些严阵以待的南军士兵扑了个空。
如此反复,一而再,再而三,南军紧绷的神经被不断戏弄。
平安也被对方搅弄得心烦意乱,知道这么下去部队迟早崩溃,当即下令撤军回城。
但是在北方这种开阔地区,没有足够的骑兵,真的是会有极大的劣势。
顺义铁骑以几百人为一队,彼此间隔数百米,每次三到四队,轮番靠近南军,放箭攻击,又时而作冲阵之状,引得南军慌忙列阵,却又哈哈大笑着纵马离去。
而一旦南军真的松懈,他们便立即攻击,南军的后军便是露出了破绽,顺义铁骑顿时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数个百人队便集合为千人大军冲阵,差点把后军打溃。
严铿见此处有机可乘,当即指挥大股骑兵靠近,所幸平安及时回援,才总算把北军逼退,但即使是这样,南军被杀伤也达数千人。
平安的骑兵只有两千,根本不敢派出去对抗。
好在他好歹也是跟随燕王出征过的宿将,在他的指挥下,南军阵容严整,骑兵护卫在外,虽然避免不了折损,但总算没有出现大溃败,严铿见此,竟然一时还奈何不得他。
磕磕绊绊,总算是到了灵丘城。
平安松了一口气。
你骑兵强,又怎样?你攻城,还是得下马乖乖爬梯子。
他当即布置守城。
三万对两万,野战打不赢,守城还守不住?反正他的任务,只是阻止严铿的部队支援大同而已。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平安却连严铿的影子都没看见。
他突然意识到,对方这是绕城而行了。
严铿的目标本来就不是他们,他们只是想救出代王,如果可以的话,再从背后捅冯胜一刀子。
顺义铁骑本就是脱离大队而行,朱文正命他们“就地给粮”,所以压根不用担心绕城会导致后勤被断之类。
平安大急,要是真给对方救出代王,再偷了大军的屁股,那他真是百死莫赎。
他当即下令全军出击。
急行军四天,他终于得到了消息,不久之前顺义铁骑刚刚攻破前方一个县城,正在开库房补给休整。
平安大喜过望,不过他也知道自己这支疲兵已无力交战,于是下令安营扎寨,准备先休息一番,再行作战。
夜,南军倒头大睡,就连哨兵都困倦难堪,然而这个时候的顺义铁骑,却如同地府亡灵一般,踏着夜色向南军大营奔来。
严铿早就在这里等候平安多时了。
南军的防御措施在两万的铁骑面前如同纸糊的一般,铁骑轻松破开防御,突入大营。
而此时的南军士兵已经疲惫不堪,甚至连起身都不愿意起来了。
平安三万大军,被骁勇的顺义铁骑肆意践踏,根本不给他收拢大军的机会,以至于平安最后仅带着数百骑兵脱身,其余不是被俘就是战死,南军几乎全军覆没。
随后严铿火速东进大同,强攻那两万南军。
代王见城外大乱,当即率军自城中杀出,大败南军。
冯胜留在后方的两支大军全数崩溃。
代王率领残兵六千余人弃守大同,随严铿东进,试图从背后给冯胜来一下,但是冯胜这个时候也接到了溃兵的禀告,防御森严之下无处下手,于是也只好放弃。
双方展开了对峙。
而严铿作为此战首功,自是得到了朱文正的褒奖。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却有一个消息从南方传来,令这个刚刚立下大功的将军伤心欲绝。
越国公、宁波府严家家主严涯宣布,靖平王次子严铿,跟随叛逆、对抗朝廷乃至袭杀朝廷平叛之军,其行可诛。他以家主身份,将其驱逐出族。
自家谱除名,死后不得葬入祖坟。
严铿得知此事,在自己的营帐里痛哭流涕,几欲昏倒,燕军诸将纷纷赶来慰问,就连朱棣也来信关怀。
不过,他的内心,到底有几分悲痛,可是值得考究一番。
毕竟在燕王起事之前,可是有严家的商队,以一种很密集的频率来往于南北之间。他们到底是做生意,还是干别的诸如传信之类的事,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而对于这件事,南方朝廷自然是喜闻乐见的。
“好,越国公如此才是真正忠臣所为,当为诸臣之表率!”建文帝重重地拍着龙椅,对着下方的阁臣们说道,他的眼睛中充满着喜悦。
这是除李景隆之外,第二个,也是唯一一个主动站出来声援他的勋贵。
对于安武将们的心,肯定是有一定作用的,靖平王逝世虽已十三年,然其余荫依然遮蔽着越国公一脉。
严济也不是圣人,对于自己的侄子,当然要助一把,于是他开口道:
“越国公府向来忠心朝廷,昔日靖平王领巨舰投太祖,生死跟随;今有越国公涯,忍痛逐其胞弟出族,可见其忠诚。以臣之见,陛下应当厚赏之,以表陛下处事之公允,收武人之心。”
“好,好。”朱允炆大喜之下,一口答应:“就赏他,赏他……”一时之间却是顿住了。越国公严涯既为驸马,又为高官,给什么有价值的赏赐,却是令他犯了难。
“陛下且慢,此事依臣之见,怕是有所隐情,怕是他严家合谋,演得一场好戏。”趁着朱允炆的停顿,吴伯宗突然开口,他的眼睛紧紧盯着严济,带着几丝阴狠。
严济闻言顿时大怒,口中叱道:“一派胡言!我有何阴谋?陛下,臣一片赤星天地可鉴!吴伯宗如此污蔑,臣请治其之罪!”
建文帝也说道:“爱卿不可胡言,严辅臣忠心为国,需知‘内举不避亲’,越国公有此忠心,给予赏赐也是应有之义。”
第80章 宁王反!漕运
“陛下,此事可绝非如此简单。”
吴伯宗从座位上起身向朱允炆做了一揖,随后转头看向严济。见对方怒发冲冠,他的眼神中竟是一种大仇得报的喜悦,他慢悠悠地说道:
“严氏可真是好算计。严辅臣仕陛下,严铿为燕逆将,越国公于朝中巍然不倒,可是仿旧时琅琊诸葛?无论天下何等变化,严氏一脉荣华不改,果然是靖平王的后人,此计大妙!”
此言一出,内阁中的气氛顿时一凝,方孝孺和黄子澄不开口,但是目光却在两人见逡巡,尤其在严济的身上停留得较长,眼神逐渐有些狐疑,显然也被吴伯宗的话所影响了。
朱允炆的声音仿佛卡在了喉咙里,说不出一句话。
严济心中怒火燃烧,但却也知道当务之急不是跟那吴伯宗争辩,他转身向建文帝叩拜:
“陛下,臣之忠心日月可照。如陛下有所怀疑,请斩我头。”
“爱卿尽可安心,你的功劳有目共睹,朕是信任你的。”朱允炆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随后叱道:
“吴辅臣,怎可出此孟浪之言?还不快快赔罪。”
吴伯宗自是不敢违抗,连连告罪,然而脸上没有半分悔意,还有些幸灾乐祸。
严济深深一拜:“谢陛下信赖。”但是他的眼中,依然闪现过了几丝无奈。
信任就像一面镜子,一旦打破,就再也难以还原了。
半月后,朱允炆以有官员贪污粮饷为由,命严济为漕运都督,总管漕粮押运,以伺军用。
——
而这个时候,大明的北地,一件即将影响到大明未来走向的要事正在发生。
宁王朱权,是大明九大塞王之一。
他的封地大宁,东连辽左,西接宣府,是一个军事重镇。而宁王更是“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更有蒙古骑兵朵颜三卫相助,军中将其与顺义铁骑相提比论,甚至评价还高过顺义一筹,足见其战力之不凡。
宁王的封地广袤,面积是其他藩王的数倍,朱权让自己的部下屯田,开垦荒地进行种植,俨然一个国中之国!
更有传闻:“燕王善战,宁王善谋。”能跟打了一辈子仗的朱老四相提并论,可以看出朱权的能力。
这么强大的一个塞王,自然在宗室之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更对战争的走势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朱棣此去,便是要谋得宁王的支持。
所以朱棣在带领自己的部队击败守军,夺取真定府,扩军至四万之后,当即北上,试图得到宁王的支持。
然而宁王虽然兵强马壮,但他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对于皇帝什么的也没有非分之想,能有一个王爷的位置已经很开心了。
虽然最近藩王们的凄惨遭遇让他也升起了兔死狐悲之心,但是要他就此起兵,那也不可能。毕竟从目前的形式来看,燕军着实不太乐观,虽然朱棣抢了五府之地,实力较之原本历史有了极大的增长,但是以一隅抗一国,胜算还是不大的。
他还是决定先观望观望。
所以对于燕王的到来,虽然并非不欢迎,但是也没有太过热情。
不过,这对于燕王而言,并没有什么关系。
他本来也没有打算真的和宁王和平共处。
宁王手下的大宁兵是精锐,数量也多,要是真就这么入伙了,那么谁是主,谁是臣?
他需要藩王的支持,可也不愿意最后给别人做了嫁衣。
如同历史上那样,朱棣请宁王为自己起草檄文,向南京请罪,但是在告别的时候却收买了他的部下,趁他不备,挟持宁王夺取大宁军的控制权,随后用他的宁王之印,发布了起兵的檄文。
宁王,反了!
至此,朱权彻底被裹挟上了燕王的战车。
这个时候,傅友德也率军五万,东出陕西。他在此前被任命为陕西总屯田事,顺便镇守西京,这个时候他被拜平叛副将军,随冯胜平乱。
而代王和严铿,正挡在傅友德的前头。
面对洪武时的名将,两人硬着头皮和傅友德打了一架,双方互有损失,也没哪一方特别占据优势,但是当冯胜军有出兵的迹象时,他们当即便脚底抹油溜了。
好在这时,燕王带着大宁军赶来助战,燕军总兵力达二十万,南军十七万,燕军在总兵力上竟然还压过了南军。
两位名将全都没什么战心,再加上如今双方实力势均力敌,己方有名将,对方有燕王宁王辅助朱文正,也不虚。
于是他们采取了一个新的战略——拖。他们安营扎寨,与燕军进行对峙。毕竟南军背后是源源不断输送资源的整个大明,而燕军只有五府加大宁的疆域。
他们的战略很成功。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