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74节

  众所周知,咱们中国人都喜欢往大城市里跑,北京作为都城,自然吸引了大批的商人与百姓,同时此地是大明朝的中枢所在,有着极其繁重的行政系统,光靠北京附近的粮食是远远不够的。

  朱棣采取的策略,是将南方的粮草调到北方。

  但是每年从南方抽调粮食到北方,要耗费极大的民力。

  正好迁都不过数年,许多官员也想回到自己的根基之地,因此屡屡上书,这正合了朱高炽的胃口。

  但是当他叫来严铿时,却得到了对方毫不留情的驳斥。

  “陛下所言,谓之劳民伤财,却不知道运河疏通以后,无数漕船横行运河之上,十万漕工衣食皆系于此。陛下若废漕运,则漕工如何?他们是感激陛下,还是怨恨陛下使其衣食无着?”

  “昔日太宗皇帝北巡,定北地两大要塞。西京镇守陕地,以此管控西北,威逼大漠;北京为北地要枢,大兵集结,既拱卫京师,又驻防北疆,进而掌控辽东,以防塞外有变,此乃定国之策。”

  “洪武之时,有九大塞王,虽都在南,然北地亦安。永乐有梁国公扫北,草原诸部莫不称臣,永乐十余年在南京,亦是无恙。”

  “可是陛下您呢?您在北地有什么?”

  “北地太平一时,难道可以太平一世?若是北地生变,则大明鞭长莫及,只怕旬月之间,便只剩半壁江山!”

  “请陛下三思而后行!”严铿说完,深深叩首。

  当然,他也有私心,南京距离宁波府太近,一旦回到南京,则朝廷对江南的控制能力无疑会大大加强,这极其不利于家族在江南的发展。

  但是说的,却也是句句肺腑之言。

  朱高炽犹豫了。

  他当然是很信任自己这个重臣,眼见对方如此坚定的反对,他顿时有些动摇,而且严铿所说的话也深深烙印在了他的心底。

  严铿一席话,把所有的东西剖析得明明白白,他顿时便明白了利害。

  只是南京确实也是他属意已久的都城,一时之间,却有些难以抉择。

  严铿偷眼看去,看到了洪熙皇帝脸上思索的表情,知道对方已经被自己打动。

  他决定放出自己的杀手锏:

  “陛下,臣刚刚得到奏报,自月前开始,南京城四周地龙翻身,达数十次之多!”

  说着,他从袖子里掏出那封奏折,递了上去。

  “陛下,地龙翻身并不稀奇。但如此频繁,却是罕见!此非天意哉?”

  朱高炽不敢置信地接过那封奏折,仔细地翻看着,随后,他的眼睛猛然瞪大!

  自元年三月开始,南京竟然地震足足几十次之多!

  连续大规模地震,这意味着此地并不适合作为一个大一统政权的都城,因为不稳定。

  不仅如此,在朱高炽看来,这更是上天对他的警告。

  毕竟之前几十年不地震,突然一来就是几十次,还是在这个筹备迁都的关键时刻,朱高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上天在发出警示:你小子别瞎搞。

  洪熙皇帝的鬓角,逐渐有汗水滑下。

  哪怕他贵为九五,也不敢违抗上天的命令。

  他的声音有些发颤,连声道:“依你,依你!迁都之事,朕不再提!”

  严铿大喜过望,当即拜倒:

  “陛下圣明!”

  迁都之事,就此作罢。

  通过这件事,朱高炽也深刻认识到了严铿的远见,他更加地信任与依赖严铿。

  而除了迁都的事情之外,严铿也十分认同朱高炽休息的政策。

  在他的辅佐下,大明朝进入了久违的平静。

  盛世还是有代价的,百姓苦于徭役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洪熙朝,多余的徭役被尽数停下,百姓们过上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安宁生活。

  如果有面板数据的话,那么此时的大明朝的血条一定是“+”。

  但是正如严凌所看到的一样,朱高炽的命气已经极其稀薄且染上了灰色,那是生命走到尽头,药石难医的征兆。

  毕竟朱高炽的身体一直不好,还帮助他的老爹处理了许多年的事务,他登基之后更是日理万机,十分勤政。

  然而朱元璋勤政,是因为他有着从底层打拼上来的强健体魄,朱高炽三高,怎么承受得住这般打拼?

  登上帝位仅仅八个月,他就病倒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不过两天时间,便于钦安殿驾鹤西去。

  他的存在,仿佛只是一个过渡,只是为了让励精图治的永乐一朝结束那浩浩荡荡,接下来迎来休养生息的宣德一朝。

  洪熙很短暂,但是却也足够的耀眼。

  朱高炽用他的仁厚,平息了永乐以来对于民力资源的大量使用,为许多建文的旧臣平反,开始了仁宣之治的序幕。

  洪熙元年五月,洪熙皇帝驾崩,年四十七。谥“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葬于献陵。

  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德皇帝。

  ——

  PS:看了下老朱家的食谱,只能说,明朝皇帝短命不是没有原因的。

  除了米面全是肉,几乎没有蔬菜。

  瞧这早饭:羊肉炒、煎烂拖齑鹅、猪肉炒黄菜、素熇插清汁、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炉坢肉、筭子面、撺鸡软脱汤、香米饭、豆汤。

  西瓜都要加盐烤。

  这么吃不三高才怪。

  老道士能活这么久,也多亏了他吃素。

第122章 交趾之乱

  朱高炽留下的顾命大臣,还是严铿与三杨。

  同时,由于朱瞻基的年龄并不是很大,也不如他的父亲曾经常年辅政,所以他对这四人的依赖更甚。

  宣德朝,就在他们的辅佐下,正式拉开了序幕。

  他首先要解决的,是交趾的问题。

  那里作乱已经有很多年了,可以说自从交趾被征服,就一直都在乱,驻扎在那里的明军几乎始终都处在平叛的状态,每年都要在那里耗费极多的粮草与银两。

  而这些新登基的皇帝,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腹稿。

  宣德皇帝朱瞻基,他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奇怪。

  你说他是软蛋吧,他肯定不是。

  要是一个能够亲率三千精锐迎战上万兀良哈骑兵并战而胜之、多次率数百骑兵巡边,震慑蒙古诸部的皇帝是软蛋,那就没几个硬货了。

  但是对于朱瞻基而言,那些对于其他皇帝而言极其复杂,甚至耗费大量钱粮才能解决的边境问题,似乎很简单。

  交趾黎利作乱?那就撤出明军,封黎利为交趾国王。

  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入侵南甸、腾冲等地?命沐晟以招抚为主。

  老挝宣慰司刀线歹及宁远州土官刀吉罕恊协助交趾对抗大明?随他们去。

  塞外卫所被屡屡入寇?那就不要卫所,全面收缩!

  瓦剌先后击败鞑靼、兀良哈,袭击海西女真?不可轻举妄动!

  相比较于洪武永乐对于土地的重视,宣德明显更在乎“人”。

  “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俩父子虽然治国是一把好手,但是他们对于边疆的战事上处理的办法却并不妥当。

  最终,便是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宣德弃地”,明朝的领土严重缩水,对蒙古,也因为大量战略要地的放弃,最终使得中原的明王朝在对外战争中逐渐转攻为守。

  他还完全抛弃了永乐时代扶弱击强的原则,甚至训斥驱除瓦剌的明军士兵,使得瓦剌进一步坐大,终究酿成巨祸!

  同时,对于西南的放任,也使得明朝的威信尽失,西南的国家逐渐不把明朝放在眼里,数次入侵云南,烧杀抢掠。

  朱瞻基的所作所为,为他的后代子孙,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但是这在历史上,却是得到了文官们的一致认同的。

  他们不赞成出兵,不赞成就对了。

  宣德朝是文官力量崛起的一朝,就是在宣德皇帝统治的十年中,文官集团摆脱了被洪武永乐两代皇帝牢牢压制的情况,开始坐大。

  这个时候,谁会希望武将勋贵的力量在征战中再度膨胀,与他们抗衡呢?

  这一次,也是一样。

  三杨对于朱瞻基做出的决定赞不绝口,直言此乃是利国利民之举,吹得朱瞻基嘴角都向上勾起来了。

  历史上的一切,似乎在重演。

  好在这个大明朝,多了一个身经百战的武将,多了一个对于大局有着清醒认知的人!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

  在一片颂扬声中那反对的声音是如此醒目,引得三杨都不由地为之侧目,那人正是一直沉默着的陈国公严铿!

  就连座位上的朱瞻基都愣了一下,显然没有料到被自己引为心腹的这个重臣会突然否定他的决定。

  “陈国公,为何发此言?”虽然惊讶,心里也有些不痛快,但是朱瞻基依然还是发言询问。

  他知道,自己的这个老臣定然不会无的放矢。

  “陛下,交趾绝不可停战!若是您现在放弃作战,不仅仅会使得太宗一朝以及无数大明将士之努力付之东流,更会使得我大明朝声威尽失,四方轻视!”

  “千秋后人会怎么看宣德一朝,会怎么看您?说您是一个连交趾都打不过的皇帝,说我们大明宣德所谓盛世,竟然还会被自己的藩属国打到求和?”

  “若是这样,后人怕是会将您与真宗并列,说我朝太宗之后,再无一开拓之君!”

  严铿一席话出,语惊四座!

  杨士奇等人用惊诧的眼神看着他,就差没给他写个“牛”了。

  兄弟,你是真的胆大啊!

  但是严铿并不惧怕,从朱瞻基刚刚登基便下旨令御史畅所欲言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心胸颇为宽广的皇帝,他甚至还赞赏了那些直言的言官。

  肯定没有事儿。

  果不其然,朱瞻基听得此言,虽然脸色在胀红,但是想象中的“大怒”,“推出斩首”之类的,并没有发生,他强压着激动的情绪,冷冷说道:

  “我大明天兵怎会不敌!此不过是朕怜惜大明将士辛苦,才出此下策而已!后人怎会不知!”

首节 上一节 74/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