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97节
这样一来,便再也没有矿工起事了,而叛军们也训诫一番之后被释放。
可是他们大半的手艺都在开采矿上了,自然不会去干别的。
只是他们的“履历”上,有黑点。曾经造反过,属于是不稳定因素,无论私人的煤矿,还是官家的铁矿银矿,都不愿意招收他们。
只有两个煤矿,在这个时候抛出了橄榄枝。
当然,是严家的两家,于是它们成为了矿工们投效的对象。
一下子,宁波城外聚集起了两千多的矿工,这无疑是超标了,家族不需要这么多的矿工。
不过严家的高层早有准备。
不是所有矿工都可以用的。
他们成立了鉴别的分队。
“你到右边的队列去!”在上百手持刀剑的族兵的虎视眈眈之中,一个文书打扮的中年人打量了一番面前的壮汉,向着右边一指。
这个壮汉面相颇为憨厚,面对读书人装扮的师爷,他的眼中有着敬畏与惶恐。
师爷一看就知道,这是新附贼。
严家把叛军分为新附贼与老贼。
有些矿工是新附叛军,这些人要么是因为朝廷要处罚私矿而被迫造反,要么是因为难以忍受官营矿场的压迫而起事,更有人压根没想造反,纯粹是被裹挟的。
这些人性格纯良憨厚,是被逼到忍无可忍了,才终于闹的事,完全是可以受纳的。
果不其然,当听到去右边的话语之后,这个壮汉用恭敬甚至卑微的语气问道:
“先生,右边,是干什么的?还不会是要杀了俺吧?”他的声音甚至在颤抖。
对于这些人,师爷也是笑脸相迎:
“不是不是,你多虑了,右边代表着你被录用进了煤矿,安心去吧,待会儿先有一顿好吃的招呼你们。”
那壮汉闻言,欢天喜地地去了。
再看下一个,眼神阴狠,脸上还有刀疤,看人如同看牲畜一般。
师爷上下一打量,就已经明白了他的身份。
“你,去左边。”
“为什么俺要去左边?右边不是录用吗!”那人质问道。
“让你去你就去!”师爷对他并没有什么好脸色:
“从贼数年,手上血债累累,多少无辜人死在你的刀下,朝廷不追究已经是便宜你了,岂能再纳入我家麾下!”
“你!”那人攥拳,显然是被说到了痛处,然而下一刻,族兵的长枪已经对准了他。
那师爷冷笑道:
“放心,不会杀你,只是给你找个好去处!”
那壮汉愤愤,然而对面的刀剑也使得他被迫听从命令。
他是老贼。
这些人跟着叶宗留转战千里,以劫掠为生,早就已经习惯了不劳而获,习惯了掠夺与厮杀,他们是不能留下的。
好在有一个地方适合他们——吕宋。
前不久,大陆派去了新的吕宋总督,并且很顺利地掌控住了吕宋岛。
但是那里并不安全,事实上作为一个贸易往来几位频繁的地方,冲突与矛盾不可避免,海上还有许多的海岛。
干脆便把这些老贼送到吕宋岛上,让他们在那里继续他们的战斗,反正跟随叶宗留流窜数年,他们的战斗力也不算弱,完全可以当做炮灰使唤。
至于不听命令,家族也不怕,吕宋岛上有一千多隶属于总督的军队,虽然战斗力不如族兵,但是收拾他们绰绰有余。
除了人员的收获,还有大量的武器与甲胄。
叛军流窜三省之间,当然是来过宁波府的。
不过严家的族兵狠狠给他们上了一课。
当时叛军已经有两千多人,但是步兵一轮箭雨之后,一百多骑兵冲了上去,当即便把这支队伍打得溃不成军,也多亏叶宗留跑得快,不然当场这场叛乱就要结束。
这给家族送来了大批的甲胄与兜鍪,毕竟之前他们可是打败过明军的,自然是缴获了他们的铠甲,不过此时却是便宜了严家。
当然,其中有许多铠甲有些残破老旧,不过用来武装四百名族兵还是勉强够的。
虽然不敢在明面上穿,但是不用和没有是两回事儿。
严氏族兵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有兵,才有安全感。
更妙的是,之前叛军攻破了许多的城池,他们愤恨富商大户,往往将城内的商贾们劫掠、杀戮一空。
这样一来,严家的商队便顺理成章地入驻其中。这些年严家百般试图扩张自己的商业,但是由于其他府城的大户们联合阻拦而没有成功,这一下子他们被一扫而空,家族成功扩张。
隶属于严家的米铺、药材铺、酒楼……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了起来,并且很快在几座城池中形成了垄断,一些小型未收到牵连的店铺,也被收购与挤走。
从商业上,家族握住了这几座城池的命脉。
所获得的利润,也是极其的可观,要知道这可是好几座县城,十多万百姓的消费!
宁波府的严家高层们笑开了花。
叶宗留,还真的得谢谢你诶!
第154章 摆烂的朱祁镇,草原风起
叶宗留叛乱的余波很快过去,大明正统十三年之后,朝廷再度回归了平静。
当然,天灾依然在不断地出现,好在在此时正值全盛的大明时期,不会有什么问题。
不过,这些年,朝堂上也出现了一些人事变动。
早在正统十一年之时,杨溥便已经去世,永乐朝的三杨彻底落幕。
内阁次辅李贤顺位成为首辅,马愉则成为了内阁的次辅。
朱祁镇的另外两个老师也修成正果,王直担任吏部右侍郎,严敬休成为了户部的左侍郎,全都一跃成为了朝廷的高层人物。
内廷,金英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是一个较为贤良的宦官,他甚至曾经因为自身的忠诚与处事的认真,得到了宣德皇帝赏赐的免死诏,极尽恩宠。
在内阁与内廷的通力合作之下,政务处理极其高效,大明朝顶着频发的天灾,创造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天下,虽然不如曾经的仁宣,也比不上严铿在内阁期间人称的“正统之治”,但也已经不错。
稳定的政治格局,形成了。
不过,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在之前朱祁镇还小的时候,为了帮助小皇帝应对朝会,于是每天要提前选择八件事进内廷,再在第二天说出。
现在朱祁镇长大了,然而这个制度却没有被废除,只不过从原本的八件事,变成了全部。
于是,朝会便从原本的,大臣上奏事情,群臣讨论,皇帝最终决定,变成了这个样子——
大臣走出来:xxxxx。
朱祁镇背诵昨天晚上做出的决定,时不时瞄一眼小抄。
解答完毕,臣子退下,下一个。
其他的大臣也不说话,反正这些东西都是内阁与皇帝共同商讨好的,说不定司礼监章都盖好了,他们插手也没用。
跟演戏一样。
主要是朝会是延续了几百上千年的制度,实在不好废除,哪怕是做样子,都要把草台班子搭起来。之前严铿明知道小皇帝无法处理政务也一定要坚持召开,就是这个原因。
正统十五年,朱祁镇终于受不了了,我一大早爬起来和你们装样子,这算啥啊!
劳资他么每天四点多爬起来,五点钟准时跟你们演戏,这算啥?
摆烂了。
不过他也知道,不能明着说,废除早朝。
于是,当某一天大臣们来到午门时,他们得到了宦官的通知:
“陛下龙体不适,诸位请回吧,今天不上朝。”
第二天也是这样。
持续几天之后,变成了“陛下龙体有恙”,然后是“陛下卧床不起”。
这下子整得大臣们都有些人心惶惶——皇太子还小(三岁),大哥您别这个时候嗝屁啊!
有人听说朱祁镇在病重之际还让内阁送去公文,感动地热泪盈眶,还上书让皇帝休养身体,夸赞皇帝心怀天下。
然后这一病,就病了足足一年。
朱祁镇“卧床不起”整整一年,病既不继续严重,也不治好,就这么吊着,每天朝廷公文该批复批复。
这下子傻子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不过他们其实也乐得如此——
毕竟你四点多起床,我们三点多就必须到午门外候着,北京城这么大,几十岁的人一两点就起床我们容易嘛!
以前也就罢了,毕竟真的在议事,多少也能发言参与,现在呢?换个地方站着睡觉?
所以除了几个言官站出来叭叭了两句,大多数臣子也就默认了这件事。
不过完全不上朝,那也不行,要真的像某位皇帝一样死宅在后宫里,官员们从上任到退休都见不到一面,那这天下多少也要出问题,他多少还是会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朝会,与大家见上一面。
但是像之前那样上朝,已经尝到了甜头的朱祁镇是坚决拒绝的,并且这一做法被众多的皇帝所延续。
于是自此之后,大明皇帝不再频繁上朝,他们居住于内廷,利用东厂锦衣卫作为耳目,通过内阁传达自己的旨意,掌控天下。
虽然皇帝不上朝,但是其实并不影响政事的运转,他们只是不开朝会,又不是不干活,不然这天下没几十年就不姓朱了。
因此实际上,这对于大明朝的影响并不大,一切还在稳定地发展。
时间一晃,便来到了正统十七年。
这些年的大明总体而言风平浪静。
张辅在正统十六年的时候寿终正寝,这位老将避免了原本历史上憋屈地战死在土木堡的结局,在府中安详逝世。
他被追封为定兴郡王,谥号“忠烈“。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