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100节

  被杨宪一眼看出心思,朱标不由老脸一红。

  方才他确实动了这个心思,想要由朝廷出面直接将这批琉璃器买下,毕竟连皇宫里都没有这样精美的琉璃器。

  而这么精美的琉璃器,竟然在杨宪口中只是残次品,不过一想到与之对比的是无垢琉璃器,那一切都说的过去了。

  “和之前的雪花盐一样,如果一样商品,制作没有难度,那么等到它数量多到一定程度,那么价格必定会降下来,到它真实价值所在的位置。”杨宪看着朱标,认真说道。“不仅仅只是这些琉璃器,就算是接下来我要生产的玻璃同制品同样如此。”

  在杨宪眼里这种钱最多赚一两年。

  之后,他是准备把玻璃制品大规模推广,将价格卖得与如今的瓷器一样便宜,让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也能用得起。

  因为对于杨宪来说,功绩点远比钱要来得重要的多。

  “杨卿,你的意思是不仅是这些琉璃器,就算是你所说的玻璃,你也想造多少就能造多少吗?”朱标从杨宪的话里听出来了另外的一重意思。

  杨宪点了点头,开口道:“是的,因为无论是琉璃还是玻璃,说白了,这些东西都是用沙子烧的。殿下,你说这能摊多大本钱。日后总有一天,这些只有皇亲贵胄、勋贵大臣们能够拥有的珍宝,也能够走进日常百姓的家里。”

  玻璃本身材料不值钱。

  真正值钱的是烧制的工艺。

  没有这个技术,又如何能够做到变废为宝。

  杨宪虽然没有提到这一点,可朱标又如何看不出。

  如果杨宪一直捏着这个烧制工艺不放,控制玻璃的出品数量的话,那么依然能够卖上天价。

  可就和之前的扬州雪花盐一样,在朱标看来,杨宪心中有的只是百姓,因此这才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

  一念及此,朱标心中又是一阵感动。

  “当然价格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降的。”

  杨宪接着开口说道:“等我这边透明玻璃研制成功后,朝廷这边便可以加大生产,将这些玻璃制品倾销往西域胡人。这么多年,胡人用这东西骗了我们汉人多少钱财。也是时候,该到了他们还债的时候。”

  “这样一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国库的空虚。”

  “殿下,我知道由于吏治改革加大了国库开销。可不断加印大明宝钞的事情,不能再继续了。”

  由于朱元璋不断加印大明宝钞的缘故,杨宪最近发现大明宝钞已经隐隐开始出现崩盘的苗头了,这比原时空要提早太多,因此杨宪不得不提点朱标。

  朱标点了点头。

  事实上,在加印大明宝钞这件事上,他也劝过朱元璋。

  可奈何,国库实在是空虚。

  他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只能如此。

  这其中也有他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么做的严重后果的原因。

  可如今既然有能够快速赚钱的方法,那就另说了。

  玻璃的事情,暂且放到一边。

  朱标从怀中拿出一份密折,开口道:“这是前两天李进让人递上来的一个折子,上面提到了有关徭役的问题,我想听听杨卿你的想法。”

  徭役确实困扰朝廷的一件大难题。

  明代徭役分为三种,一为里甲役,里甲役即一里的事务,二为均徭,即供官府经常性的差役,三为杂泛,为临时派遣的一切差役。

  李进折子里写的有关胡氏父女的遭遇,朱标表示深表同情,可也无可奈何。

  要知道距离大明开国,才过去第五个年头。

  国家要用兵,各地同样需要各种建设,徭役重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国家要建设,那么总要有人干活。

  杨宪听了朱标讲的话后,开口笑道:“解决方法,你眼前不就有吗?”

  “眼前就有?”朱标疑惑道。

  “就是扬州目前运行的这套募工制度啊。”

  “扬州自我主政以后,便废除了徭役。所有参与扬州建设的百姓,衙门这边都是有给工钱的,无论是修路,还是盖房。”杨宪开口道。

  朱标他们来扬州这么多回,对此都是视而不见,并没有将其联想到徭役问题上。

  杨宪接着开口道:“说到底,徭役本质,就是朝廷想要不花钱使唤百姓,但这世上不花钱的东西往往都是最昂贵的。朝廷看似省下了这笔钱,实际上丢掉的却是民心。而这也是历朝历代百姓们对徭役,会如此怨声载道的原因。”

第140章 穷病

  无偿的徭役,积累民怨,其实就是在缩短王朝的寿命。

  朱标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

  可正如之前所讲,大明新建,国内百废待兴。

  又不得不用。

  这种饮鸩止渴的选择,就和之前吏治改革发不出钱,老朱选择加印大明宝钞一样。

  归根到底还是穷。

  “杨卿,你说说朝廷该怎么做?”朱标开口求问道。

  “客观问题是无法改变的,大明如今新建在很多地方确实困难重重。”杨宪看了朱标一眼,接着开口道。“可这却并不是重徭役的理由,我认为废黜徭役势在必行。”

  “李进折子里胡氏父女的情况,是万千大明子民的缩影。”

  “虽然买卖琉璃器,确实能够让朝廷赚很多钱,可杨卿,如果直接废黜徭役,那么朝廷各地衙门所要增加的银钱支出,将会是一笔天文数字。”朱标开口道。

  在他看来向胡人倾销琉璃器,所增加的收支,仅能补充吏治改革的用度。

  而且杨宪先前也说,这个生意做不长久,最多就几年时间。

  而徭役却是一件长期存在的事情。

  即便后期徭役不会像如今开国之初这么重,可如果改成雇佣的话,每年这额外的支出,对于朝廷来说又将会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全国各州各府,能够这么做的,怕是也就只有扬州等为数不多的经济发达地区了。

  “解决的方法还是回归税制改革上来,我的建议是摊役入亩。把所有徭役所需要的钱财全数平摊到大明每一亩地上,无论官员勋贵、富商地主还是自耕农,人人平等。废黜一切免税特权,皇亲国戚在这点上更要起到带头作用,这一点殿下回去后务必和陛下呈明厉害关系。”

  “殿下到时候就可以看看,大明收上来的税收究竟能有多少,也用不着像现在这般一直为缺钱而烦恼了。”杨宪开口笑道。

  大明几乎每个皇帝在位时都缺钱。

  从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胖子开始,到那个怒吼着“朕的钱,都是朕的钱”,再到最后那个穷到向大臣要银子还要不到的可怜人。

  各有各的难,各有各的缘由。

  可一个王朝很多隐患,往往是在初期时便已经埋下的。

  只是王朝开国之初,开国皇帝的权力和威望都足够大,能力也足够强,很多隐患被压下来,暂时看不见而已。

  这和人很像,很多病患,年轻的时候体格好不在意,可年纪上来了,就知道痛了。

  可往往那个时候,也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的时候。

  听了杨宪的话,朱标脑子嗡的一下,直接被震住了。

  原本朱标以为杨宪提出的一条鞭法已经是这世上最完美的税制了,没想到,竟然还能想到这种办法!

  摊役入亩之后,朝廷出钱买徭役,与百姓们等于是雇佣关系,百姓们也能收益。

  而税制改革后,朝廷收税统一收取银钱,百姓做徭役赚钱的钱财就能直接交税。

  在这一点上,在朱标看来杨宪的眼光同样跨越了时代。

  李进在奏折中同样提到了此事,胡氏父女一家明明可以种植产量更多的土豆,可由于如今朝廷收税还是收取稻米,因此不得不将大部分田亩还是用来种稻。

  可谁知改革后,朝廷不再收取实物之后,这一点困扰将不复存在。

  到时候百姓们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杨宪之才,可为大明国师!

  朱标看着杨宪,两眼都放着光。

  得卿如此,夫复何求啊。!

  他心中坚信,只要有杨宪在,大明必将走向繁荣昌盛。

  “杨卿,我这就回去,和父皇商量此事,务必尽早拿出一个可实现的方案来。”朱标开口道。

  ...................

  凤阳府,定远县。

  某座荒山。

  “读书人,你今天就要走了吗?”少女将李进送到了门口,开口道。

  “嗯。”李进点了点头,他肩上还担着很重的责任,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自然不可能一直留在这里。

  虽然只是短暂的一两日时间相处,可到了分别时,难免还是会生出一些离别的情绪。

  李进看了一眼远处正在干活的胡伯,将话题岔开,道:“胡姑娘,胡伯都已经干了一个早上活了吧。”

  “嗯。”胡叶点了点头,开口回道。“没有办法,山上没有水源,取水灌溉得跑到山脚,这一来一回就要很多时间。”

  李进将此事记在了心里,他抬头看了一眼天色,也是时候该走了。

  李进从怀里,掏出一小吊铜钱,开口道:“这些钱,就当做是这两天的伙食和住宿的费用。不要对生活放弃希望,以后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说着不由胡叶拒绝,就将钱塞到了对方手里。

  “李进,就此与胡姑娘告别。”李进朝着胡叶行了一个礼,然后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直接朝着胡伯工作的田地走去。

  显然是去和胡伯告别的。

  胡叶低头看了一眼手中那吊子钱,愣了一下,回过神来时,李进已经走了很远一段距离,她抬头大声喊道:“读书人!”

  李进听到身后的喊声,停下脚步。

  “读书人,你以后当了官,一定要做个好官,做个能让老百姓吃得饱饭的好官!”少女大声道。

  李进转身,站直了身子,整理了一下衣服,朝着胡叶的方向,行了一个大礼。

  一揖到地。

  然后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短短的几天时间,让李进深刻感受到大明的税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首节 上一节 100/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