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173节

  杨宪微微点了点头。

  海禁是朱元璋开国后定下的国策,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张士诚这些反叛势力、打击海盗和走私集团,进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朱姓江山的牢固。

  但事实上,海禁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在直接打击了本国的对外贸易和渔业生产的同时,海盗和走私商人反而趁机做大。

  杨宪开口道:“那么海禁也已经施行了好多年了,达到陛下要的效果了吗?”

  杨宪摇了摇头,自问自答道:“并没有,殿下,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海禁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剧了海盗的激增。”

  杨宪这番话,朱标初听之时,感觉还不是很很强烈,但仔细回味后,便能体会短短“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八字,便道明了沿海百姓个中心酸。

  朱标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清晰的画面。

  那些原本世代为渔农的沿海百姓,凭借出海打渔就能做到丰衣足食,但在海禁之后,这些渔民完全失去了此前自力更生的生存之道,这对于世代捕鱼的渔农们来说,堪称灭顶之灾。

  于是这群人就反了,纷纷加入海盗,毕竟正常营生已经做不下去,还不是因为海啸这类天灾,而是单单因为朝廷施加的不可抗力,走投无路,甚至快要饿死的情况下,这部分渔民只能选择去当海盗,如此才能生存下去。

  “这是海禁弊端其一,正是由于严厉的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业的发展。大批渔民因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手段,社会矛盾急剧增加,致使沿海地区频频发生渔民暴乱,最终造成因饥饿潦倒而引发的犯罪率飙升,为本来就倍受倭寇侵扰的地区安全,增添了新的不安因素。”

  杨宪想了想,用一句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开口道:“这些渔民们为了生存,放下了手中的鱼叉,拿起了屠刀。”

  远在千里外的小渔村。

  老兵老赵正在和一个渔民聊天。

  渔民开口道:“客人不是南边人吧,现在哪里还有2斤重的鱼,如今船无法出海,只能用在近海处打捞。”

  渔民说着指了指一旁一个木桶,开口道:“一天的鱼获都在那里了,客人要的话,可以便宜些卖你。”

  老赵顺着渔民所指的方向看了一眼。

  只见木桶里,只有可怜的三两条鱼,而且都小的可怜。

  “太小了,我再去别家问问。”老赵笑着摇了摇头,说着继续往前走去。

  老赵进村是摸底来的。

  他当年在还未退伍时,在北地边军干的就是侦察兵,只要看一眼,就能在心里将地形分布图给默画出来。

  他打着收鱼获的借口,进村探查情况。

  最好是能够查出沈瑞南的消息。

  殊不知,他在进村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人把他的消息告诉给了张士诚旧部雷横。

  小村深处,一处院子里。

  “雷老大,渔民们来报说是有一个操着北方口音的生面孔进村了。”一个喽啰禀报道。

  “他进村做什么?”雷老大放下手中的一串珍珠项链,抬起头开口问道。他身旁还有一个打开的包袱,里头满是女人的金银首饰,一看就价值不菲。

  “好像是来收鱼获。”喽啰开口道。

  “来这种偏僻的小渔村收鱼获?”雷老大冷哼一声,这是在骗鬼呢。

  事出反常必有妖。

  雷老大这时灵光一闪,忽然想到了些什么,回头瞪着眼前的妇人,开口道:“你方才是不是说,沈万三去扬州找了人过来帮忙救你儿子?!”

  孙青儿被雷老大这么一瞪,吓了一跳,有些畏缩道:“...是,是啊,那群人都已经来了大半月了,可一点消息都没有,完全靠不住。我这才来找你们。”

  雷老大脸色骤变,看向妇人身旁的一个老船夫。

  这老船夫正是船老李。

  船老李看着浑身上下散发着杀气的雷老大,连连摆手道:“我不知道这件事,沈荣也从未和我提起。”

  “带沈夫人来这里,沿途上我都很小心,可以保证没有被人跟踪。”

  雷老大一只独目转了转,视线从孙青儿和船老李二人身上来回移动。

  船老李和孙青儿被看得心里直发毛。

  “先把这个生面孔抓回来再说!”雷老大最后沉声道。

第219章 所谓倭乱

  扬州。

  听了杨宪的话,朱标脸色已经有些变了。

  他们原本用来保护沿海百姓不受倭寇侵扰的海禁国策,反过来逼着这些渔民们放下鱼叉,而拿起屠刀去投身海盗。

  等于是逼良为寇了。

  这换谁一时间都不好接受,更不用说以仁德著称的朱标。

  杨宪看着朱标,开口道:“海禁的危害还不止于此。”

  “还有?”

  “当然。”

  杨宪斩钉截铁道。

  “海禁政策弊病其二,进一步催生出私人海商集团,并促进走私贸易的猖獗。”

  这是何等的讽刺。

  老朱开海禁是为了打击海盗,反而让海盗越来越多。

  为了打击走私,反而让走私越来越猖獗。

  朱标脸色越来越难看。

  而杨宪的话还未讲完。

  “时间日久,这些走私的海商势力会越来越强,直至尾大不掉。到时候就算是朝廷想要开放海禁,恐怕也会困难重重。”

  “这又是为什么?”朱标皱了皱眉,开口问道。“这些海商本就想做海外贸易,朝廷开放海禁,他们便不用像现在这般偷偷摸摸。他们难道不想正大光明地去做生意?”

  “正大光明?”杨宪闻言,脸上露出一抹冷笑。“现在他们当然想,可太子殿下,陛下定的这个海禁是祖制是国策。你可以保证大明之后每一任皇帝,都能像陛下,像太子殿下你们这般对朝廷对整个天下有如此强而有力的掌控力吗。”

  “到时候,后世朝廷守着海禁的祖制,而那时候,这些海商们的走私也早就已经成了气候,朝廷对他们掌控力也没那么强。到了这个时候,开不开海禁,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

  “真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还会为了一个没什么用的法统名义,而去损失那些实实在在白花花的银子吗?要知道只要朝廷公开承认海外贸易,那就是要收税的。”

  杨宪说的这个情况,在嘉靖年间就曾发生过。

  当时朝廷极度缺钱,嘉靖帝几次想要废黜海禁,全面开海,用以弥补朝廷财政上的亏空。

  可江浙财阀自然不愿意将已经吃到嘴里的肉给让给朝廷,走私习惯了的他们不愿意像前朝那般再缴纳市舶司的赋税,这些江浙财阀背后是朝廷里头的文官集团,这些文官便开始用洪武祖制来压制嘉靖。

  这就是朱元璋给后世子孙留下的大坑。

  嘉靖皇帝是个大明第一聪明人,从来都只是他抢别人的钱,绝对不允许别人抢他的钱,

  文官集团这一次抬出祖制行为,气得他够戗。

  一气之下,嘉靖直接和这些江浙财阀,以及他们背后的文官集团撕破脸。

  你们不是要守祖制禁海吗?好哇,我就认真贯彻祖制。

  嘉靖于是派了自己的亲信,一个叫做朱桓的人去严厉打击沿海地区的走私贸易,结果沿海地区的这些非法商人就组织武力抵抗,史称倭寇。有意思的是朝廷里头的大臣们,他们非但不骂那些非法武装,反而谴责按祖制办事的朱桓,说什么寇自朱桓始。这说明他们看的是明明白白呀。

  可以说,整个嘉靖年间的所谓倭乱,其实本质上就是嘉靖帝和这些江浙财阀的博弈。

  嘉靖帝派出朱桓的意图也很明显,就是去东南沿海地区,直接掀桌子的。

  朱桓办案极其严酷,但凡参与走私的渔民、商人,一律按通倭罪论处。

  嘉靖皇帝本就是个不服输的人。

  你们这些江浙财阀既然不让朕吃这一口肉。

  很好,那大家都别吃了。

  祖宗家法是吧?

  行,那就贯彻执行!

  犯法的该抄家的抄家,该杀头的杀头!

  只可惜,嘉靖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为他即便是天子,也仅仅只是一个人而已。

  他要对抗的是整个利益集团,是江浙财阀,是朝廷的文官集团。

  总不能把这些人全都砍了吧。

  洪武自然有这个魄力。

  最多再算一个永乐。

  再往后,明朝这么多皇帝,几乎没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嘉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隆庆登基,双方各退一步,朝廷开放一个叫月港的沿海港口,允许民间贸易。

  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都不多开几个港口,不能够多开,多开就没走私没暴利了。而一个港口吞吐量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对外贸易,剩下的贸易量就只能走私了。

  开一个,江浙财阀吃肉朝廷喝点汤。就这样倭寇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说没就没了。自从开海之后,77年内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3.3亿两约占世界三分之一。按照当时平均10%的税率,77年要收3300万两,每年海关税应该43万两,可实际只有6.9万两。要知道3.3亿只是净流入,3300万两只是他流入一次的税。这3.3亿到底流入流出多少回,只有天知道。其中奥妙不言而喻啊。

  杨宪自然不能直接和朱标讲后世历史,可单单只是顺着这个逻辑,往后推演,将大明因为海禁这个国策祖制造成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局面,和朱标一分析。

  朱标本就聪慧,自然能够听出杨宪所说的话,并非危言耸听。

  他仔细一细想,杨宪所说的这些情况,不是有可能发生,而是会有极大的可能性发生。

  朱标听完后,不知不觉,后背都已被冷汗浸湿。

  另一头,小渔村。

  侦察兵出身的老赵观察力很敏锐,他警觉到四周的渔民在监视着他,明白自己有可能已经暴露身份。

  不过他脸上不露出分毫,一边笑着和眼前的渔民继续聊着收购鱼获的事情,然后忽然话锋一转,开口道:“兄弟,有些尿急,不知道茅厕怎么走?”

  眼前这个渔民和他指了一个方向。

  “谢谢兄弟,你这些鱼我都要了,定金我先付了,你可不要再卖给其他人了,我方便完了,就过来付尾款。”老赵说着从怀中掏出几个铜钱,递了过去,然后面色不变,按照渔民所讲的方向走去。

  这些渔民没注意的是,老赵在走到道路尽头后,身形一闪,身影便随之消失。

  过了片刻,收到雷老大命令的几个小喽啰走了过来。

首节 上一节 173/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