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131节
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不担心陈慎会不将自己收入门下。
因为他出身自“咸阳学宫”,且早就是陈慎的门客了,只是一直没有对外如此说。
陈慎站在府外的台阶上,看着台下的众人,十分谦逊:“诸位能到此,便是看在慎的薄面,只是慎才疏学浅,恐无法将诸位都纳入麾下,因此请诸位见谅。”
话语很简单,众人也都知道陈慎言语中的意思。
不过是想要看一看他们的本事罢了。
因此,一众人都十分活跃。
昭襄王十年冬,文安君归官渡,大肆招揽门客,麾下门客一时近千人,风光无两。
时人以之与其父“安国君”陈野、其弟“武安君”陈瞻三人并称,为“镇国三君子”,乃国之柱石。
咸阳城
嬴稷在宫中看着各种政务,时不时的夹杂着几封对于陈慎的弹劾,看到这种奏疏,嬴稷都会不屑的扔到一边。
他明白陈慎那般谨慎的人之所以大肆招揽门客是为了什么,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时时刻刻的知道他的消息罢了。
更何况.
他派过去的人一个都没有被筛选掉,全都是进了陈慎的门客中。
这也是“陈慎”对他的一种表示,表明自己在封地内做什么事情你应都可以看,我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所以大肆招揽门客并没有让嬴稷觉着害怕、忌惮,反而是安抚了嬴稷的心。
有人能够时时刻刻的传递消息,这便是好事,总比陈慎回到了封地后十分安静,他什么都探听不到强得多。
昭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94年),在经历了严寒酷暑之后,六国终于决定合盟了。
而合盟之后的六国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既没有发动对秦国的战争,也没有其余的表示,这让天下人看了之后都觉着很是奇怪。
六国到底想做什么?
这个疑问不仅仅出现在六国的国人心中,更是出现在了秦国史官的心中。
他们开始迷茫、开始怀疑。
六国到底想要做什么?
而在众人全都在怀疑的时候,秦王嬴稷却在宫殿中暗中接见了来自楚王的使者。
秦王的身上流淌着楚国的血液,秦国的朝堂上,因为芈八子的缘故,也有不少楚人为官,且地位还不算低。
所以在发动战争的时候,楚人的官员们一般都会象征性的反对,但反对的力度却并不大。
因为只要楚国没有到亡国那个地步,他们就对付自己的国家比其他人对付自己的国家还要狠毒,或许只有到了亡国的时候,他们才会觉着这是属于自己的国度吧?
秦王嬴稷坐在宫殿中,看着楚王的使者,轻声道:“楚王真的这般说?”
楚王使者脸上带着恭敬与谦卑:“是的。”
“我王上言明,楚国位于南边蛮夷之地,不愿意掺和进中原诸国的纷争,因此想要与秦国签订盟约,互不侵犯。”
“盟约的时间也不会令秦王为难,便以您在位的时间为定如何?”
“只要您还在,这盟约就在。”
楚王使者低着头:“若您同意,楚王愿将叶、陈等八城相赠,且在盟约的存续期间楚愿每年赠秦十万石粮食。”
“不知秦王意下如何?”
嬴稷微微挑眉,脸上带着些许似笑非笑的神色,他抚摸着自己的下巴,轻声笑着道:“其实就算楚王不这般,秦也不会发动对楚国的战争。”
“毕竟孤的身上流淌着楚国的血脉啊!”
楚王使者并没有将这话当真,毕竟在不久之前刚刚发生了一场战争,秦与魏联合起来,差点把楚国的狗脑子都打出来。
“既如此,那我回禀我王了。”
昭襄王十一年秋,秦、楚于两国交界“西陵”为盟,并签订盟约,约定互不侵犯。
史称“西陵会盟”。
昭襄王十二年冬,武安君府。
陈瞻微微咳嗽,而后从怀中拿出了一个小瓶子,将里面的药丸服下,咳嗽便好了许多。
他望着北边的方向,抚摸着桌子上的长剑。
陈瞻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他想发动一场对匈奴的战争。
即便不能够消灭匈奴,也应当让匈奴至少百年不敢南下!
只是
陈瞻叹了口气,他的身体支撑得到那一天么?
“父亲啊”
“望您在天之灵护佑我,护佑我多活几年吧!”
————————————————————————
PS:这几章多讲的是“陈氏”哦,比较日常。是“陈氏”从咸阳城的陈家,变成“官渡陈氏”的一个过程,是陈氏第一次急流勇退的过程,也是陈氏开始逐渐站在“中立”这个队伍的过程,是“陈氏”“去秦王化”的过程。陈氏应该是“天下人”的陈氏,而不是秦王的陈氏。
么么么哒
第142章 列国争
昭襄王十一年的秋天是一个较为和平的秋天,楚国背叛了六国的盟约与秦国合纵联合到了一起。
并且约定了互不侵犯,楚国为此付出了一些城池。
但无论是楚王还是楚国内的那些封君,都觉着这一笔交易十分划算,毕竟只有秦国攻伐他们的份儿,哪有他们攻打秦国的份儿呢?
秦国如今的仁义之名昌隆,天下贤才也因为这个仁义的名声而前往秦国。
难道秦国还会因为攻伐自己,而丢失这“仁义”之名么?
哪怕是要丢,恐怕也是会等到中原的五个国家全都被秦国覆灭了,秦国才会撕毁盟约,来攻打楚国吧。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在嬴稷不死亡的前提下,毕竟盟约中所签订的是嬴稷活着的时候。
楚国的封君以及楚王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这么迫切的希望另外一个国家的国君能够活的时间长久。
当秦楚进入到了蜜月期的时候,秦国内那些蛰伏起来的楚国臣子们也纷纷露头了,毕竟现在秦楚有这个盟约在,便应当是不会有战争发生的,而秦王应当也会喜欢重用楚国臣子的。
毕竟,在攻伐其他国家的战略上,楚人从来不会含糊的。
而其余五国对此的反应也很是微妙,赵国像是没有看到一样,只是埋头发展,在军事上重用廉颇,陈兵在赵国与燕国、甚至是与韩的边界处,好像是要发动进攻一样。
燕国与韩也没有坐以待毙,两个国家联合在了一起。
燕昭王更是重用乐毅,在文治武功上全都得到了飞速的提升,燕国的名将乐毅好像是有了当初秦国“安国君”陈野的模样了,能文能武,什么都擅长。
会治国,还是一位名将。
渐渐的天下有人说乐毅乃是“小安国君”,而燕昭王并没有因此惧怕乐毅会侵害燕国的权势,反而是十分得意,在诸多公开场合都赞叹乐毅的才能。
并且提高了乐毅的地位,任命其为相国。
在燕国,是没有所谓的“三师”“三公”这样的位置的,相国只有一个,且是除却君王之外,地位最高的人了。
哪怕是太子见了他,也是要客客气气的。
这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昭襄王十一年的秋天很快的过去了,而冬天则是在所有人的憎恶中如约而至。
无论人们怎么讨厌冬天,讨厌这个不能够让“万物复苏”,甚至寒冷的不能出门的季节,冬天也依旧会每年按时到来,不会迟到,偶尔却是会早早地来临。
章台宫中
火龙已经烧了起来,嬴稷坐在书案后,脸上有些许冷的发红,他方才从外面回来。
等到屋子里面的温度渐渐暖和了,他才将身上的大氅脱了下来。
陈瞻则是坐在他的对面,脸上的神色看起来有些许的疲惫,嬴稷笑着说道:“武安君今日倒是有闲工夫到我这里啊。”
他看着陈瞻说道:“难道是有什么事情?”
陈瞻没有说话,心中有些犹豫,自己是否应该将心中的所求说出来呢?
他的确不经常与嬴稷见面了,从昭襄王十年陈慎离开了咸阳城之后,他就要么告病在家,要么上了朝会也一言不发,闭着眼睛默默的休息。
“太尉”这个官职在他的身上,就像是没有一样。
嬴稷也没有催促,因为他能够从陈瞻的眼神中看出来陈瞻的犹豫,能够让这位从来不犹豫的将军犹豫的,一定不是什么小事。
左右他也没有事情,便等着陈瞻想清楚也就是了。
片刻后,陈瞻终究是没有忍住,长叹一口气说道:“启禀王上,臣请明年伐匈奴。”
“臣请为主将,为王上驻守边疆!还请王上允许。”
驻守边疆?伐匈奴?
嬴稷心中一顿,他万万没有想到陈瞻提出来的请求竟然是这个他有些犹豫了,但却并不是因为他怀疑陈瞻,而是因为他在猜测陈瞻这样子做的理由.
“武安君,你怎么了?”
“发生了什么?”
陈瞻知道瞒不过嬴稷,只能叹了口气说道:“我的身子已经有些不行了,正在日渐衰落,前些日子太医令前来为我请脉,我怕是只有这两三年的时光了。”
他看着嬴稷,神色中带着恳请:“身为武将,最好的结局便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而不是病死在床榻之上!”
“所以,臣请伐匈奴!”
“大秦未来一定有更深远的志向,比如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若是如此,那匈奴一定是新生帝国的阻碍,也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阻碍!”
陈瞻的眼睛中带着些许璀璨的光芒:“现在,先把匈奴打怕了,等到日后秦忙于中原战争的时候,他们就不敢插手了!”
嬴稷坐在那里,脸上带着思索,他觉着陈瞻说的有道理.
当然了,其实也不只是因为陈瞻说的有道理。
他幽幽的叹了口气,继而说道:“兄长啊,你的身体真的撑不住了么?”
是的,按照辈分来算的话,陈瞻应当算是嬴稷的兄长。
上一篇:我死守四行仓库,被周姐直播了?
下一篇: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