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151节
“再等一等,再等一等。”
秦军大帐中
白起听完面前的斥候说完对面三晋联军的动静时,脸上带着些许惋惜的神色,他在叹息三晋的人竟然没有上当:“看来,三晋那边的两位将领,智谋和决断都在普通的将领之上啊。”
前一次的秦国与其他国家联盟而攻打其余几国的时候,他没有和那位“信平君”联手的机会,但那个时候的他已然听说了这位名扬天下的将领。
天下在同一时间能够有几位名将呢?
这个数量是不一定的。
但若是想要压过其余将领的名声而登顶,那需要做什么呢?需要将其他的将领全都踩在脚下,唯有将他们全都踩在脚下,才可以获得超越其他名将的声望,才能够真正的成为“唯一”。
再原本的历史上,白起本来是有这个机会的。
但因为种种原因他失去了。
这一点如今的白起是不知道的,但并不算是青年的他心中涌现出来一股渴望,一股对未来的渴望。
他想成为那个压着这一个时代所有将领的“名将”。
咸阳城中
樗里君府内,一个年轻人缓缓听完面前父亲从战争前线派遣回来之人的话语,脸上带着一抹纵容,他从这人的手中接过了那象征着“权利”的长剑,而后缓缓起身。
“我一定会按照父亲的吩咐,维护赢姓的尊严。”
他向那柄利剑缓缓低头,剑柄上倒映着他的影子,澄澈无比,像是一个“衣冠君子”。
待到那士卒离去之后,樗里言才站起身子,朝着不远处的院落走去,他要焚香沐浴洁净自己的身体,之后去做另外一件事情。
那是他的父亲透过千里的土地,要给他传递的东西。
三日后,文安君府
陈慎坐在院落中,脸上带着坚定的平和,他暂时没有猜测到为何樗里言要来到文安君府找他,但左右不过是那个被抓的赢疾幼子的事情罢了。
然而还没有等陈慎开口,坐在那里的樗里言先开口了。
他的身份地位虽然没有陈慎高,但他的年纪却是和陈慎差不多的,他与那个幼弟的年底也是相差很多,甚至可以当那个幼弟的“父亲”了。
“文安君不必忧虑,我来虽然是为了舍弟,但却并不是如文安君与司寇想的那样,是为了他来求情的。”
樗里言从腰间抽出长剑,长剑之上的光芒缓缓绽放,令人看了一眼便觉着动容。
这是何等的一把好剑呢?
樗里言看着这长剑,轻叹一声后说道:“这是父亲令前线的士卒送过来的长剑,并且让我替他给文安君送一句话。”
“秦律便是秦律,但请给赢姓最后的体面与尊严,请以此剑斩樗里伦。”
陈慎微微一愣,继而反应过来了司马错的意思。
他长叹一声语气中带着些许的萧瑟:“赢疾将军何必如此呢?”
樗里言的神色同样凝重:“这一次的事情,父亲很生气,但却并不是因为有人算计赢姓,而是有人算计到了那些“士卒”的身上。”
“文安君知道那个被杀了被欺辱的人的身份么?”
陈慎点头:“是一个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卒,他身上还有爵位。”
樗里言继续说道:“是的,这才是父亲生气动怒的地方,他不允许有人算计为了秦国而变成那样的人,他不允许有人踩着士卒们的尊严去做出阴谋诡计的事情。”
“所以这把剑既是为了给赢姓留一下尊严,更是为了给那些人一个警告。”
“无论陈氏最后是否会追究那些人,是否会彻查那些人,等到父亲从前线归来的时候,都会将那些人扫荡干净。”
“这是父亲的原话。”
陈慎看着手捧长剑的樗里言微微叹气,最后替陈昭答应了这件事情。
只是替换一个刽子手而已,只是将刀斧替换成长剑而已。
这并不碍事。
昭襄王十七年,上将军、宗室赢疾(樗里疾)之子当街触犯秦律,咸阳城中的贵族们纷纷为其求情,言其父尚在前线征战,岂能杀子耶?
后,上将军赢疾亲送长剑,令其子“樗里言”往文安君府请罪,言:“辱秦士卒者,无论何人,吾必杀之。”
昭襄王十七年的秋天,刑场上一颗人头滚滚落地。
这是樗里伦的人头。
杀他的人是他的兄长,也是临时被任命的“刽子手”,樗里伦死亡的原因不是因为政治争斗、也不是因为其他的,仅仅是因为他触犯了秦律。
这是属于秦律的尊严。
昭襄王十八年秋,三年的时间让五国都有些撑不住了。
平都战场几乎如同火药桶一样,一触即发。
在历经了三年近乎五十多长大大小小的战役后,这个火药桶终于要爆发了。
最后的大战,要来临了。
——————————————————————————
今天因为很多事情堆到了一起真的很破防,所以今天的一章挪到明天。真的不好意思,我会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情的,不会因为自己的私事影响到大家的阅读。这是第一次因为感情的事情影响到更新,也是最后一次。希望大家能够原谅我。鞠躬。
第157章 历史的脚步
昭襄王十八年,八月二十三。
平都
秦国与三晋方面都在调动着士兵,山野之间到处都是极速行动着的士卒以及士卒经过时候,所激荡起来的尘埃。
这是故意的。
兵法有云,动静其间。
秦军之所以如此是要故布迷阵,哪怕项燕吸引了一部分的三晋士兵前往魏国守城,如今平都战场上秦国的士卒也是少于三晋的。
虽然秦人善战、好战、战斗力强悍,但也做不到抹平那么巨大的差距。
而双方的将领也无法拉开差距。
或许白起隐隐约约比三晋如今“年轻版·信陵君”“年轻版·廉颇”要强一些,但并没有强太多,不足以拉开人数的差距。
而三晋抱着“死战”的心思,自然也不会在这个时候退去。
昭襄王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
随着一声号角声的响起,平都之战这个“绞肉机”就像是被人启动了开关一样,瞬间开启了“工作”的运行。
平均每天死亡人数都在上千人,这场挛战只是刚刚开始。
从后世史书中也可以看到关于这一场战役的记载,但或许是因为这场战争触及到了“秦”的统治,所以秦朝官方的“史书”中并没有关于此战的太多记载,只能够从相关人物的传记以及陈氏后人的一些杂谈中找到只言片语。
“昭襄王十八年,平都之战启,三晋之国伐秦,王死战不退。是时,武安君为主帅,统大军而战。战后咸阳一时单履之风盛行,着衣风气大改。武安君于此战获封军功“二十等”,封关内侯,加封“武安”。王令人谨记此战,曰为立秦之战。后始皇帝再令之,曰:有秦如此,乃有武安君之才,老秦人之悍勇。——《秦书·武安君传》”
“昭襄王十八年,是时三晋伐秦,秦王死战,人屠武安君为帅,屠三晋数十万众。三晋一时国内青壮无有,秦假施仁义,实则内里空虚,无力再战,只搏美名,此乃王道之术。——《新秦书·武安君传》”
“昭襄王十八年,先祖于咸阳斩赢疾幼子,以护秦律。时武安君白起于平都开战,战惨烈异常,战后咸阳空荡,十室九空。——《春逝杂记》。”
而令人奇怪的是,在古老的历史中找不到痕迹的战争,反而能够在后来将近一两千年后的时代找到许多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所有的一切都好像是亲眼看到的一样。
无论是从战争的细节也好,还是从战争的后果、影响描述也好,都十分准确,这不得不让人感慨。
有些时候,或许当权者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要掩埋历史的真相,但无论他们用了什么样子的手段,后世的人总是有办法从浩瀚如烟的历史中找到只言片语,加以分析。
毕竟,人会说谎,史书由人写就所以或许也会说谎。
但真实存在过得事情不会说谎,时间也不会说谎,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总会揭开。
“昭襄王十八年的秋天,持续了三年的平都之战终于要结束了,但不管是魏无忌还是廉颇、亦或者是秦军的主帅白起都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无论是哪一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他们国内的粮草还能够支持他们么?”
“三年的战争像是一个巨大的熔炉一样,无论多少粮草进入到这个熔炉都会被熔炉中的火焰焚烧殆尽,而后化为这个巨大的“绞肉机”的燃料,为战场提供新的动力。”
“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战争的胜利者,秦国未来的武安君终于要面对他此生最重要的一个抉择了。”
“那就是杀,或者养。”
“在那个礼乐虽然崩坏,但人还是有最后道德底线的年代,杀降意味着以后或许再也不会有人投降了,也意味着秦国以往的仁义之名会全部随着他的一道命令而消散。”
“但如果不杀?”
“不杀的话,秦军的粮草无法养活三晋剩下的近乎二十万的投降俘虏,秦国的国力虽然强盛,但还没有强盛到这个地步。”
“杀与不杀都成了一个问题。”
“这位武安君从未曾想过,自己需要处理除却战争外的另外一些事情。”——摘抄自《华夏战争史·平都之战》节选;作者:陈珂
“战争或许会结束,但每一场战争的结束都不会随着“战场”的结束而结束,因为战争不是目的,战争背后的故事才是目的。”
“就如同平都之战一样,平都之战是三晋为了限制秦国,也为了打消天下间的流言而发动的一场战争。当然,也有某些学者的观点是:这场战争是赵惠文王提前预判到了未来赵国的处境,所以提前为赵国谋出路的产物。”
“当然,因为有着之后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得不承认有这样的可能。”
“但这场战争即便没有这些阴谋诡计,它也依旧是一场堪称“伟大”的战争,毕竟在这一场战争之后,秦国彻底的奠定了第一强国的位置,并且利用战前的约定,只是付出了一些“金钱”的代价,就收纳了无数的城池。”
“这使得秦国的疆域再一次的扩大,奠定了未来始皇帝一统天下,横扫六合的壮举。”
“可以说,若是总结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那么平都之战必定占据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场战争虽然没有如果有人战争狂魔猜测的那样,令三晋的年轻一代全部垮掉,但三晋却再也没有力量阻止秦国的东出了,六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屏障。”——《论秦国一统天下的原因——以平都之战为例》·中都大学博士论文·作者:樊牧野
战争从来不是目的,而是过程。
昭襄王十八年的冬天,平都绞肉机终于停止了它的运作。
而到此为止,他已经吞噬了将近二十万士卒的生命,除此之外他还让无数的士卒变成了“残缺”之人。
章台宫
嬴稷长叹一口气,他看着面前的众人说道:“诸位,降虏该如何处理?”
“杀或者不杀?”
第158章 “双赢”
众人纷纷沉默。
上一篇:我死守四行仓库,被周姐直播了?
下一篇: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