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375节
在这个时代,汉室宗亲那么多,怎么可能轮得到一个不姓刘、不是汉室宗亲的“刘氏”替代汉室的那些宗亲成为皇帝?
金刀之盟是摆设?
第二,王莽不是穿越者。如果王莽不是穿越者,那么他就更加不可能去莫名其妙的杀死几个名字叫做“刘秀”的人了,这对他有什么好处?
对于这些上位者来说,莫名其妙的杀几个人当然是小事情,但专门找一个叫做刘秀的可这劲儿的杀?
这样的概率有多小?
比第一种王莽是穿越者的概率还要小。
那么王莽到底是什么情况?
这一点,陈野也同样好奇,而如今终于来到这个时空的他可以窥见一些王莽的踪迹。
他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当目光垂到王莽身上的时候,陈野万年不变的神色终于发生了一些奇怪的变化。
他抬起头,看着那波澜的时光长河,神色怪异。
好像
他明白发生了什么了。
王莽并不是穿越者,至少在有了陈氏的这个历史长河中,他并不是穿越者。
但他与穿越者却并没有什么两样了。
因为在命运与陈氏的交手中,长河激荡,些许后世长河中的东西映照在了一些地方之上。
大多数时候,这些东西被陈野以及命运随手给消灭掉了,但还有极其细微的一部分留了下来,这些东西残存在时空的某一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的消失。
还有少数中的一部分少数会残存下来。
这些残存下来的“浪花”其实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数量多了就会凝聚成一些“星光”,可以让人看到些许后世“灿烂”的星光。
当然,也不一定是后世。
也可能看到的是“当世”,甚至是“过去”。
陈野的神色更加古怪。
而此时,凡俗之中。
王莽回到了家中。
他已经成为了一人之下而万人之上的丞相,当今天子昏庸,整日在大殿之中饮酒做乐,皇后是他的姐姐,自然什么都听从他的话语。
如今的他铲除异己,在朝堂之上可以说是一言堂了。
他掌握了朝堂的权力。
紧接着,他拿球幼年时候曾经得到的一枚铜镜,而后呼了口气,看向铜镜中的画面。
这铜镜是他幼年时候得到的,可以说是改变他一生的东西。
拿到这东西的时候,他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自己只能够使用这个东西三次。
第一次使用的时候,是年幼的时候。
那个时候他被家人唾弃,不受到父母的喜爱,因此他最大的愿望是知道自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铜镜闪烁间,他看到了自己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后来更是建立起来了一个名为“新”的国度,真正的站在了凡俗的巅峰。
第二次,是他已经成为丞相时候的事情。
那个时候他掌控了权力,就想要多看看自己称帝之后会不会有什么敌人。
铜镜闪烁间,他看到了自己身后被一个名为“刘秀”的人给推翻取代了。
而那个时候他知道了,太子名为刘秀,可被贬谪为弘农王的刘秀怎么有希望能够推翻自己?
王莽舔了一下干涸的嘴角。
这一次,他想要看一看,自己为什么会被刘秀推翻。
可铜镜闪烁间,却并没有如他所愿的让他看到自己为何被推翻,反而是让他看到了更加遥远的以后。
这次的画面格外的清晰,甚至他有一种感觉,这应当是千年之后的天下。
他的目光不由得被其中的一切给吸引了,这便是真正的“夜不闭户”么?这才是真正的大同社会啊!
王莽的目光中带着坚定。
他决心自己一定要做这样一个帝王,而统治这样一个天下!
谁都无法阻止他!
桃花源中
陈野缓缓的抬起头,看向那空中好似是尘埃一样的地方,幽幽的叹了口气:“所以,你的目的是想让历史重新回归正轨?”
事实上,在看到王莽的那一瞬间,陈野就发现了这其中的不对。
就那么巧合,他们两个的交手激荡出的“浪花”没有被磨灭?就那么巧合,正好落在了幼年王莽的手中?就那么巧合,前两次是推动王莽完成历史任务,后面那一次让王莽看到“社会主义”?
天底下有可能有这么巧合的巧合么?
至少在陈野看来,这是几乎不可能的。
所有的巧合,都是“人为”故意的。
陈野的嘴角提着一抹微笑:“不过是再一次交手而已,我又有何惧呢?”
该惧怕的,是命运。
黄龙二十年,丞相王莽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改革。
这是一场不知该如何评价的改革,但在汉书中单独给王莽开了一个本纪的作者有一句评断,后世都觉着是对这一场改革的最精准评价。
“怀仁心行仁事而出恶果。”
第338章 提我三尺剑
怀仁心行仁事而出恶果,这句话是对王莽政权所进行的变革最精确、最正确的描述。
事实上,在王莽开始变革的时候,天下除了两个人之外,其余人都没有觉着不对。
他们都觉着,王莽是做到了古之圣贤所做到了的一切。
其政策包括将土地收归国有,称之为“王田”,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的确是与后世四五十年代的一项政策十分相似,所以后世也有流传,说王莽是所谓的穿越者。
但事实上,土地公有制并非是后世才出现的制度。
在秦朝商鞅变法之前,土地一直是公有制,因为那个时候的生产力还很低下,所以必须是让所有人汇聚在一起耕种劳作,这样才能够保证土地不被荒废。
而等到了商鞅变法时期,因为铁质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以及扩大使用,生产力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公有制不再适合这个时代了,因此商鞅改为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这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提高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地主阶级出现,并且想要扩大权力、以此来提高社会地位的要求。
无可置疑。
等到那个时期,土地私有制再次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的需求了,因为那個时候人力已经足够多,所以再次将土地改为公有制。
这是新生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
可.在王莽这个时期的时候,真的有这种需求么?
一组数据其实能够很快的彰显出来这个问题。
五千六百万人。
这个数字很有可能上下浮动,大约可以记成是六千万人。
依照当时大汉的地盘范围来看,真的已经到了土地不能够满足寻常百姓们的耕种,而必须是要让土地收归国有的时候了么?
并没有。
历史中适合“公有制”这个改革的时期其实并不多,秦一统天下后,始皇帝时期算是一个,明末算是一个。
他们两个适合“公有制”改革的原因还大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始皇帝时期适合公有制改革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天下的土地大多数被六国贵族所掌握着,实际上黔首手中并没有多少,而始皇帝若是将土地收归国有,那么便能够一定程度上掌控民心。
而依照始皇帝的威严,秦国内部的贵族们大概率是不敢造反的。
至于六国贵族?
他们本就是敌人。
而后,只要将土地照常发放,顶多是加一个使用期限,再加上金银赔偿,当时秦一统天下后的混乱状况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最重要的是,将这些土地收归国有之后,始皇帝、或者说秦王宗室承诺给老秦人的土地便能够兑现。
稳住基本盘、抓住六国民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书同文、车同轨等大一统措施,秦很快就能够将天下安顿下来,之后慢慢的收拾那些隐藏着的六国贵族。
而明末适合推行“公有制”的原因则是因为,这些土地大多数在地主阶级手里,土地兼并已经十分严重。
更为恐怖的是,这些地主阶级实际上是“投降派”。
比如晋商八大家。
比如那些站在朝堂上,看似光明磊落的“众正盈朝”们。
他们的手中,哪一个没有兼并数万、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土地?
将话说回来,此时的大汉是绝对不适合推广公有制的,原因很简单——地主阶级所兼并的土地还没有达到一个顶点,他们还在螺旋的上升过程中。
历史的进程便是这样。
他们所掌握了大部分的权力,且正处于巅峰时期。
他们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王朝依旧是有利的。
大汉的人口还是太少了。
而王莽的其他政策多少也有些“朝前”,或者说是“过于理想化”了。
如今整个大汉最大的地主头子还是皇帝。
所以,不出意料的,王莽所推行的政策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这个改革进展的十分艰难。
艰难到王莽的心都开始动摇了。
上一篇:我死守四行仓库,被周姐直播了?
下一篇: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