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474节

  在这个时代之后的数百年后,那位著名的诗人依旧写出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

  虽然当时的“王谢”依旧是大世家、大豪强。

  别问为什么以“王谢”为典故,而不是以“陈氏”为典故。

  因为那位诗人还没有觉着自己活够了。

  写诗用典故嘲讽王谢两句,那只是“文人雅兴”,但如果嘲讽陈氏.

  千年前的“刘蒙”便是下场。

  盼同九年,战争依旧在继续。

  而在这一年中,大虞和大汉之间的谁能够胜出、谁又会失败的结局已经很明显了。

  大虞在战争中浴火新生、国家境内诸多流派萌发,万物就像是感受到了春天一样的发展,在大虞境内,农业、工业、手工业等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这是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鼎盛的时代。

  一些西域的蛮夷逐渐的迁徙到了中原大地,当然了,与历史中“民族大融合”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融合显然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

  男性蛮夷们以娶到一位汉人女子为荣幸——还必须得是蛮夷中的大贵族,且这种大贵族一般在娶到汉人女子之后,就不再纳妾。

  而女性蛮夷则是以嫁给汉人男子为荣,甚至不少贵族蛮夷女子带着高昂的嫁妆,嫁给贫穷汉人士子的。

  民族的融合,就在这种平和的环境下持续进行着。

  大虞境内的汉人对这种变化倒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对于他们来说蛮夷们带来的新生活方式、新的耕作方式、新的一些工具、食物更加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

  也正是在这一个时期,华夏主体民族——汉族,完成了与蛮夷们的“融合”。

  这是汉族文化与汉族血脉的“包容”之处。

  而这种融合显然是引起了西域一些国家的不满——毕竟一些人带着钱和人都跑了,他们的国家怎么办?

  但他们也不敢因为这个,就朝着大汉、大虞发怒,所以这些西域国度的国王一方面卑躬屈膝的对两国天子表示“臣服”与“请求”,一边对自己国家内的百姓加大管束。

  为什么要求情?

  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敢在大汉、大虞不同意的时候,就阻止这些人进入大汉、大虞。

  因为这是对大汉、大虞的冒犯

  大汉大虞进行战争的时候,西域诸国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们试探过一次,就在盼同八年的时候。

  那一次,大汉大虞两方面瞬间停手,然后陈氏的那位还没有死了的老祖宗陈泽熙再次带着兵马攻伐西域,这一次西域诸国只剩下了三个。

  这三个国家是真的被杀怯了。

  盼同十年,夏秋。

  五丈原上

  苍老的诸葛亮坐在大帐之中,眉眼中带着绝望。

  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竟然会如此绝望。

  他比陈朱楼小了足足十几岁,但最后却熬不过陈朱楼

  他有些悲愤又有些绝望和认命的低声说道:“陈朱楼啊陈朱楼,你怎么就这么能活呢?”

  “你怎么还不死啊!”

  这句似曾相识的感慨在原本的历史中,应当在他第六次攻伐大魏的时候,从曹叡的口中说出。

  但如今,说出这句话的却是他了。

  诸葛亮摇头苦笑。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以七星灯向苍天祈求命数,他要再活十年!

  五丈原上,秋风萧萧瑟瑟的吹拂而动。

  大帐中,身着阴阳八卦袍的诸葛亮坐在正中央,他的脸颊上带着凝重之色。

  一盏盏烛火在大帐中燃烧着。

  大帐外。

  五丈原上的秋风萧瑟。

  时也,命也。

  盼同九年,秋,十月。

  军帐之中的七星灯没有熄灭,但大汉丞相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

  他终究没有熬得过陈朱楼。

第410章 八千里地山河【本卷完】

  这一年对于大汉来说是非常难熬的一年,因为他的掌舵者之一逝世了。

  长安之中的刘禅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不已。

  历史上的记载为:“帝恸哭”

  整个长安城陷入了一片寂静的状态,而在诸葛亮死了之后,长安城内几乎没有人可以领兵征战大虞、也没有人愿意赞同征战大虞了。

  当年“匡扶汉室”的一群人,已经尽数凋零。

  长安城内所有的百姓都在为自己的前路而感觉到迷茫的时候,诸多世家同样也感觉到了痛苦——他们不是为了大汉的葬送而伤心,而是为了大汉葬送之后,他们的该如何而痛苦。

  一些较为聪慧的家主早已经准备好,将自己家中的许多人、财务、以及一些真正珍贵的东西悄悄的送到自己的祖地。

  比如卢氏。

  卢氏家主卢怀虽然在王谢两大世家离开的时候,派遣了一部分的人也暗中隐藏,但如今大汉灭亡之后,他们整个卢氏都需要收敛了。

  卢怀将家主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长子,之后与自己的叔父“卢钦”一同留在长安城,要跟这座城池同生共死。

  未央宫中

  刘禅在宫中,眼眶依旧是通红无比,他其实并不在意大汉的归路,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那个本事守住这一片江山,如果自己的“相父”死了,那么大汉的前路恐怕也就是到此为止了。

  他其实并不是“无能”,只是相对于他的父辈、相对于这汉末三国时期的英杰来说,实在是有些“平庸”了。

  这是正常的。

  谁也不能够保证自己的后人一定比自己聪明、谁也不能够保证自己的后代一直都是“优秀”的。

  总有一两个是会“变质”。

  此时的刘禅坐在那里,脸上带着无可奈何之色,他已经尽力了。

  在诸葛亮征战的这许多年里,长安城之内并没有任何的动荡——且他货真价实的稳住了诸葛亮的后方,甚至还能够提供较为完整的后勤保障。

  不是么?

  不只是现在,还有当年三国鼎立的时候,诸葛亮五次出长安征讨大魏,那些年的时候长安是如何稳定下来的?真的全部都是依靠着一些臣子?

  没有一定的手腕,刘禅怎么可能让这一切都看起来这么的寻常?

  “陛下是位宽仁的君主。”

  曹髦坐在刘禅的面前,脸颊上也同样是带着笑容,他淡淡的说道:“只是,你我终究是没有战胜大虞。”

  他摇头轻叹:“而且,你我都是败在同一件事情上。”

  刘禅此时也没有什么不满的神色,只是感慨的说道:“是啊,一来我们都被世家所胁迫,所以必须是走上这样的道路。”

  “二来么,民心站在大虞那里,你我治下的百姓有多少宁愿背井离乡,也想去大虞境内生活?”

  曹髦微微的摸了摸下巴:“这个我在位的时候,倒是没有统计过,但恐怕是有数十万之众吧。”

  “数十万?”

  刘禅轻笑一声:“大魏与大汉合流之后,大汉之内共计有四千两百万户人口,其中迁徙至大虞境内的有一百三十五万人口,而迄今为止,还不断的有人继续朝着大虞的方向迁徙。”

  他有些嫉妒的说道:“大虞境内的人口数量,恐怕已经超过五千万户了。”

  两人对视一眼,都是从对方的眼睛中看到了无可奈何之色。

  这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不是他们不想将“世家”这个包袱甩下去,而是他们他们不能将这个包袱甩下去,因为这个包袱已经长在了他们的身上,就像是大汉一样。

  四百年的时间,这些世家几乎与大汉共存,他们本身就是大汉的一部分,他们也是大汉。

  “陛下如今怎么想?”

  “还要打么?”

  曹髦看着刘禅,问出了这个决定性的问题。

  “如果还要打的话,曹氏这边的人我可能就有些压制不住了。”

  刘禅摆了摆手:“谁不是呢?”

  “相父活着的时候,这些人就已经蠢蠢欲动了,而现在相父死了,他们就更是就想要有所动作了。”

  他冷笑一声:“他们以为,真的可以掌控朕?”

  曹髦微微一笑,当年的他也是这样被那些世家、大臣们小瞧的,而小瞧他的结果,现在那些应该已经十分清楚了。

  “陛下准备怎么做?”

  刘禅没有丝毫犹豫的说道:“杀。”

  “杀了之后一了百了。”

  “他们整天在我面前说什么他们的家族出身高贵,朕也想要看看,在这钢刀之下,他们的脖子会不会比寻常的、他们看不起的那些贱民硬上一些?”

  曹髦看着站在那里的刘禅,嘴角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更硬一些?

  开玩笑。

  大家都是血肉之躯,他们的身体怎么可能比寻常百姓的脖子要硬一些?

  “那以后,你我恐怕是要在长安城中作伴了。”

  长安城?

  刘禅撇了撇嘴:“如果我相父猜的没错的话,大虞的新都应当不会在长安城,我猜测或许会在洛阳、开封、亦或者是以他们现在的临京为都城。”

首节 上一节 474/6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死守四行仓库,被周姐直播了?

下一篇: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