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492节

  “这天下的世家,越少越好不是么?”

  “站在所有世家头顶的,除却陈氏之外,只有两个已经很多了。”

  王羲之也是冷笑着将信件放下,而后转头看向谢安:“你觉着,陛下会从何处入手?”

  谢安摸了摸自己的下巴:“说实话,我还真的想不到,但是陛下以及陈氏应该已经有所准备了才对,陈氏来到江南的目的,绝对不是那么的简单。”

  “你见过陈氏因为私仇而如此大动干戈的么?”

  王羲之本来想说见过,但思虑良久却并未曾从记忆中找到任何一个这样的事情,于是摇头:“没有。”

  谢安冷笑一声:“敲山震虎罢了。”

  “先以雷霆之力横扫夜氏,给一些“人”以惊醒,之后再做事情就会方便许多。”

  他指了指远处的京都:“你信不信,现在京都那位陛下,正在等着我们的回复呢,只要我们的回复一到,陛下立刻就会将他的“办法”拿出来。”

  “届时我们只需要配合就行了。”

  王羲之笑了笑:“既然如此,你我还怕什么呢?”

  “听陛下的就是了。”

  此时非历史中的那个“魏晋”,他不是“东晋”而是“大虞”,朝廷的力量远远超过所有的世家集合,世家哪怕是借助“穆宗”皇帝,在大虞中“借助化生”开始变得嚣张起来,但却依旧不能够如同原本的历史中那么猖獗。

  而王谢两族则是最为“聪慧”的世家,他们知道,自己的前路就在朝廷、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建武七年。

  这是一个最普通而又寻常的早朝,他原本在历史中应该没有丝毫的记载,就这样平淡的像是过去的每一个早朝一样,轻飘飘的过去。

  但因为“尚书台令”的一个简单提议,这个早朝却可以在后世的“大虞”朝历史中有一个名字了。

  金銮殿上

  尚书台令匡光恒请奏。

  长长的奏疏文章中只说了两件事情,但就是这两件事情,却令所有人都有些惊骇。

  第一件事情,修书。

  这是一个不太令人惊讶的事情,毕竟如今的这位尚书台令出身贫寒,早就想要为贫寒的那些学子修一部书籍,以让天下人可以学习。

  这对于朝堂似乎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世家的家主们虽然想要反对,但却没有太好的借口,因为任何一个盛世,皇帝都会想要修书,以此来表彰自己的功绩。

  这几乎已经成了惯例。

  而第二个提议则是这一次早朝的“慷慨激奏曲”了。

  尚书台令“匡光恒”说,尚书台令所积压的事情太多了,而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尚书台的事务太过于繁琐和多余,他请求皇帝设立另外两个机构,以此来分一些尚书台的事务。

  所有世家都在反对。

  因为尚书台令这个位置在从前都是世家轮转的,只是当今陛下更喜欢贫寒,所以才被这匡光恒窃据,等到他们日后再次拿回这个位置的时候,他们岂不是要少了很多权力?

  卢念站在人群中,也想要反对,但却看到了王谢两人站在那里,脸色不变,甚至还有窃喜。

  他皱眉,心中开始沉思。

  王谢也是世家,哪怕他们想要放弃大中正官的位置,以此来保住富贵,也不应该因为这个没有好处的事情而兴奋啊?

  可为何如今王谢的这两个小公子却是这样的表情?

  难道其中还有他不知道的事情?

  百转千回之间,匡光恒已经在阐述自己的“观念”了,比如将如今的尚书台拆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处理三种不同的事务。

  而将尚书台令、以及另外的两个机构之首并列为“三令”,同样是位居三公之品,为正一品。

  丞相虽然总领百官的职位,但却不再对这三个机构的“令首”有直接的统率关系。

  说着说着,卢念脑海中某一道光骤然划过。

  三个机构、三令、不再受丞相的直接统率.

  闪电般的光芒划过他的脑海,他猛然之间明白了为何王献之、谢玄这两个人如此激动了!

  尚书台令只有一个,同时只能够有一个世家家主坐上这个位置。

  可如果尚书台变成了三个呢?

  一个尚书台令变成了三个呢?那么不就是同时有三个世家家主可以坐上这个位置?

  那么

  卢念想到此处,顿时往前一步,声音中带着坚定,他说出的话铿锵有力。

  “启禀陛下,臣附议匡令首所说的话!”

  卢念的话瞬间让所有人惊讶的停顿了一下,一部分人看着卢念觉着他还没睡醒,怎么站在了皇帝身旁走狗的一边?

  是不是说错了?

  卢念不管不顾身旁人的想法,只是一字一句的说道:“匡令首甘愿将手中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个机构,设立三个令首,这样的品德实在是令人钦佩啊。”

  “匡令首一心为了大虞,臣等怎么能够拖匡令首的后腿?拖陛下的后腿?”

  这一次,卢念的话所有人都听见了,而他们也领悟到了其中的含义,瞬间所有人都一改之前的念头,表示对匡光恒的支持。

  是啊。

  一个令首大家轮着做,但是三个令首,总该轮到我了吧?

  三个令首之中谁的权力更大,那岂不是看自己的本事?

  所有的世家家主此时脸上都带着些许“神秘”的笑容。

  他们在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却忽略了之前匡光恒第一个提出的“修书”之事,并且发自内心的觉着,不就是修书么?

  即便是修书完毕,那些贫寒之人也看不到多少。

  哪怕现在有了纸张书籍很便宜了,也不是那些农家子能够看得起的。

  除非皇帝有仙术,能够替代“抄书”这件事情,从而变出来大批量的书籍。

  他们带着嘲讽的看向皇帝,觉着皇帝一定会后悔今日的举动——因为即便是尚书台的权力被分成三部分,那也轮不到大字不识的人啊。

  这一局,终究还得是他们这些世家人赢了啊。

  建武七年末,王献之、谢玄两人入京,继而向皇帝表示自己的父亲病重,不能够继续担任“大中正官”的位置,而他们才疏学浅,则是没有那样的本事,所以请求皇帝寻找两位大中正官代替自己的位置。

  皇帝非常哀伤,并且在一天之内找到了替代王氏、谢氏的大中正官职位人选。

  “车宏”“曹孟”。

  这两人一个出身“曹氏”,是的,就是那个出过皇帝的曹氏,但现在已经投靠了皇帝,另外一个则是普通的寻常百姓出身。

  自此,九位大中正官中,皇帝的人手达到了“三位”,其余的六位则依旧是世家子。

  但.

  天平已经开始摇晃了。

  建武八年的第一天,皇帝宣布同意尚书台令匡光恒之前的奏疏,决定将尚书台一分为三,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署”以及“尚书台”。

  中书省设置一正两副三位长官,分别是中书令以及左右中书舍人、而门下署则同样设置三位长官,分别是门下署令以及左右侍中,而原本的尚书台则依旧是“尚书台令”,另外设置“左右仆射”。

  以上三个机构合并称呼为“三省”,三位长官合称为“三令”。

  三令与三公一样,都设置为“正一品”官职。

  当三个机构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如同饿急眼了的狼一样,疯狂的想要吃掉这口饼子。

  但.

  问题来了。

  皇帝下诏。

  三省中最高的“中书省”中,中书令为“谢安”,左右中书舍人为“陈则”“谢玄”;其次门下署令为“王羲之”,左侍中为王凝之,右侍中为“安玄”;尚书台令为匡光恒,左仆射为“卢念”,右仆射为“陈丰”。

  这些人中,除却一个安玄不知来路,但却备受皇帝宠爱外,其余哪一个是他们能够动的?

  谢氏?王氏?还是陈氏?亦或者是卢氏?

  于是,权力便这样被瓜分了个干净。

  镇国王府

  陈安看着面前的两位客人,两人带着些许笑容。

  “两位,稀客啊。”

第422章 一个绝妙的主意

  来人正是江南两大氏族的族长,也正是之前放弃了大中正官位置的“谢安”以及“王羲之”。

  前些日子京中有所传闻,说是江南王谢放弃了大中正官的位置,而后来王谢两族的人上书说这两位的身体不足以继续担任大中正官,则更是为这件事情佐证。

  京中有嘲笑他们的,也有敬佩他们的,当然,更多的则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他们很想知道王谢两族放弃了大中正官的位置之后,会有一个如何的下场——须知,国朝至此近乎百年,他们这些世家在国朝刚刚成立的时候,并不算强大,只是凭借着夜氏当初抓住了机会,推举上了一位根本不可能成为皇帝的皇子,所以他们这些世家才有了用处。

  而真正让这些世家可以立足在朝廷中的,当然是“大中正官”的位置了。

  这个位置可以让他们安插门生故吏,可以让他们的权势不会倒塌。

  而如今有人放弃了这权力,在那些高门显贵的眼里,自然是觉着十分可笑的。

  为了讨好皇帝?

  可后来的发展,又让那些世家大族的人们有些惊叹了。

  尚书台这个仅次于丞相署的庞大机构一分为三,而后王谢两族的族长竟然当上了“令首”?

  要知道,如今国朝与前朝大汉不同。

  本朝中文官最为顶尖的职位一共有三个,这三个人其实都可以被称之为“相”——而如今却是五个了。

  其一,丞相;其二,丞相署内吏;其三,尚书台令;其四:中书令;其五:门下令。

  这五个人其实都可以称呼为“相”,一般来讲并没有什么上下之分,只是在名义上丞相终究还是担任百官之首,但却并不能,命令、控制其余几位。

  只是因为当今国朝的“丞相”乃是陈氏的家主,所以这五位国相有了上下差距之分。

首节 上一节 492/6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死守四行仓库,被周姐直播了?

下一篇: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