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94节

  嘶,现场很多文武听到这话都是微微倒吸口冷气,也有人表情不惧,相当无视。

  却听燕王继续道:“这要是让其他人领军,俺还忌惮三分,没想到居然让李九江为帅,简直是白送上门。”

  诸将都不明白,丘福又问道:“大王为何如此说?”

  朱高煦冷眼旁观,突然觉的这丘福表面上看起来大大咧咧,其实有点大智若愚,这是在和燕王一唱一和,为燕军提升士气啊。

  燕王果然道:“这李九江,俺太了解他了,朝廷勋贵家豢养的公子哥而已,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他从没带过大军作战,朝廷却把举国之兵托付给他,纯属自坑,”

  接着燕王又道:“汉高祖大度知人,擅长任使,英雄都为其所用,也不过只能将兵十万。李九江有何才能,能够统率五十万兵马?赵括之败必能重现。”

  老将顾成听的长叹,不停摇头:“李九江刚愎自用,又无自知之明,此战,王爷必胜。”

  连顾成也觉的朝廷疯了,居然让李景隆统领五十万大军?

  众将纷纷抱拳,欣喜无比:“李景隆这蠢蛋是自寻死路。”

  “俺们北军必胜,南军必败。”

  “大王英明,建文小儿岂是对手。”

  四周一片阿谀,燕王喜上眉梢,当场决定,要重点打击吴高和杨文,想办法先解决掉吴高山海关的兵马。

  山海关原本是耿炳文儿子耿瓛在领军防守,朝廷决定动武后,先后调来杨文和吴高,由吴高为主将。

  吴高很恶心人,之前每次领兵打永平,只要听到燕王统兵过去就跑回山海关,后来燕王直接去打真定之战,吴高围着永平一顿胖揍,但郭亮和打了鸡血似的全力防守,硬是没让他攻破,但永平那边也是损失惨重,兵马死伤好多。

  这次燕王打算好好教训下吴高。

  燕王朱棣把兵马分成三部,首先收回北平以南各地的防守兵马,包括卢沟桥一线的都要撤掉,全部回来死守北平,这部兵马大概有四万多(实际只有两万不到),燕王往多了说,也是为了替诸将壮胆,让他们安心。

  留守北平还是世子等人,这次加上顾成。

  这时燕王看向朱高煦,缓缓道:“永平郭亮死守待援,俺若大军过去,太过缓慢,又要被吴高这家伙跑了。”

  “高煦,俺想让你,带着你的兵马先行,你部皆是骑兵,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吴高,不求破敌,先为郭亮带去希望也好。”

  尼娘的,朱高煦心中大骂,燕王朱棣居然让他三千兵马先行,去救郭亮,然后燕王带大部队在后面跟来。

  不过他没啥好说的,谁让他全是骑兵,跑的快。

  朱高煦赶紧道:“儿臣领命。”

  这时边上的姚广孝缓缓说话了:“辽东边上还有大宁行都司的兵马在,宁王麾下的朵颜、福余、泰宁三卫十分精锐,高阳郡王到了永平,可问问郭亮,大宁行都司那边,有没有郭亮的相熟交好之将。”

  “不错。”燕王朱棣道:“俺们兵马还是太少,这次想办法多弄点兵力,诸将都想想,大宁那边,可有相熟的军将?”

  在场诸人顿时七嘴八舌,有的说和某某百户交好,有的说和某总旗户交好。

  但听起来大都不是主要将领,千户以上相熟的也没几个。

  因为大伙之前官阶都不高,燕王的心腹诸将,最高也就是千户和张玉这个唯一的指挥佥事。

  朱高煦则不动声色,因为他知道历史上燕王还是搞定了朵颜三卫,想必早就有了办法。

  果然这时袁拱说话了。

  最近他儿子袁忠彻死了,心情很不好,但他也是个狠人,知道大事重要,这才几天功夫,已经能重新出现在重要的会议上。

  “藩人重财,可以利诱之。”袁拱道:“再晓之以实,朝廷削藩,宁王也是早晚要削的,到时这些藩兵何去何从,可不一定。”

  “当从这方面下手。”燕王点头称赞。

  燕王他们今天讨论了半天,最后却是给了朱高煦一些任务,施援永平,伺机联系大宁行都司的军将。

  生产队的驴都没这么用的,朱高煦心里嘀咕着,表面却是一脸认真的接下任务。

  此时大厅里有点吵闹,大伙都在说和谁比较熟,一旁的金忠正在记下名字。

  燕王突然走到朱高煦身边,大手用力拍拍朱高煦的肩膀:“走,高煦,俺们父子出去透透气。”

  朱高煦一脸受宠若惊,赶紧跟着燕王走出大厅。

  两人来到外院,燕王带着他走了片刻,远离了刚才的厅门,这会四下无人,就是头顶的太阳有点大,但燕王都不觉的热,朱高煦也不敢声张,只能凭着头上的汗止不住的往下落。

  你说话就不能找个阴凉地方?朱高煦心里想着,但他知道,燕王选的这地方,比较空旷,四周无人,想必是不愿让别人听到。

  “俺几个孩儿中,高煦与俺长的最像。”燕王看着朱高煦,脸上又出现慈父般的关爱之色。

  “..”朱高煦。

  但朱高煦看着燕王的眼神,感觉燕王那是关爱智障的眼神。

  朱高燧不好忽悠,朱高炽不用忽悠,大概就是这样。

  “也不知是谁立的规矩,非要立长为先。”燕王脸上开始出现片红色,似乎隐隐有点激动:“在俺看来,高煦更适合当世子。”

  你是在想你更适合当太子,朱标不适合吧?朱高煦赶紧道:“父王,儿臣从没有想过这些,儿臣有自知之明,儿臣就适合领兵打仗,也喜欢耍弄兵器,将来父王当了皇帝,儿臣就想继续带领兵马,替父王征讨四方,那才是男人该做的事情,也很过瘾---”

  朱高煦不能确定燕王是不是真有这想法,或许他身为四子,没有被立为太子,能感同身受朱高煦,但以朱高煦对历史上的了解---‘燕王发誓,千万别信’。

  所以朱高煦坚决不能上当,可他又知道原来朱高煦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朱高煦嘴这么说,眼睛里精光闪动,神态兴奋,也要表示出很有兴趣的样子。

  燕王最了解自己三个儿子,如果朱高煦演的太出格,必然会引起怀疑。

  燕王很满意朱高煦现在的表情和说话,真是像自己,嘴里说的好听,心里想法是另一个。

  “高煦能这么想就好了,俺现在不能给你保证,因为俺们也不知道能不能打赢朱允炆,但是俺想说,俺一定会尽力--因为高煦这么努力,俺是看在眼里的。”燕王说罢,表情动容,眼中隐隐饱含着深情和晶莹的泪水。

  “父王。”朱高煦的声音也开始哽咽,那表情恨不能立马杀到京师,把建文帝从皇位上拉下来才好。

  父子俩互飙了几回合演技,最终又是一番父慈子孝。

  朱高煦发现这燕王真是老狐狸,刚刚说‘尽力’,可没说尽力干啥,是尽力把建文帝拉下马,还是尽力让朱高煦干世子?

  燕王说话一会直接,一会模棱两可,这要是原版本的朱高煦,估计早被忽悠的神智不清,死心踏地。

  反正朱高煦是学到了,他不鄙视朱棣,因为像这种历史的大名人,无论多有恶名,身上会有数不清的亮点。

  朱高煦正好借着这机会好好学习。

  “此去永平,高煦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若有异常,俺允许你先行撤退,哪怕---投降也行,也要先保护自己。”

  燕王朱棣又来了。

  他写信给郭亮也是这么写的,弄的郭亮打了鸡血似的死守永平。

  “儿臣宁可战死,绝不投降。”朱高煦气呼呼的道,父王你看不起儿臣,儿臣是不会降的。

  “哎,高煦,真是像俺啊。”燕王朱棣再次长叹,一脸的深情看着朱高煦。

第122章 阿郎不蠢

  史诚三十二岁,已经算是军中宿将。

  但他二十二岁就干到百户,然后在百户的位置上,十年都没动过。

  这次他跟着谭渊的兵马屠成,于心不忍,想救下一些少年少女,没想到被谭渊当众抽了几个巴掌。

  回到北平之后,军中以违抗上令为由,把史诚从百户降为试百户,原先他麾下的一位总旗,晋升为百户,代替了他的职位。、

  史诚并不在乎军职的大小,只是满城县的屠成让他有点迷茫。

  说好了奉天靖难,为啥要杀大明自己的百姓?

  守城的官员和军将不肯降,城破之后,砍了他们不就好了?为何要迁怒到百姓?

  他被降职,军中同仁也为他不值,所以这几天也无人管史诚。

  史诚这两天心情很差,今天更是一大早就离开卫所,回到家里。

  回家的路上,史诚想到婆娘说家里的米和盐都不多,红糖更是早就断了,更想着在街上买点,结果寻了几个店铺,赫然发现北平城的米价和盐价都十分吓人,糖价就更不用说,根本买不起。

  然后听百姓们说,还是燕王府积极投放盐米,稳定市场的效果,不然会变的更贵。

  城中还有流言,前段时间北军和南军在真定城附近大战,夹在中间的保定府缺粮缺盐,保定城中都有人人相食的惨剧,咱们北平还能买到米,亏的燕王仁义。

  史诚不知道保定城里到底如何,但他们攻进满城县时,抢了县城里好多米盐。

  很多同仁都私藏了些,史诚耿直,只顾着求少年们,结果啥也没捞到。

  史诚在街上逛了好久,最后买一袋二十斤米和五斤盐带了回去。

  刚刚打完仗,上面发的赏银正好全部花完。

  刚回到家门,史诚就听到里面有欢快跑出来的声音。

  “阿爹,阿爹--”史诚抬头,看到女儿欣喜的跑出来,一头扑进史诚怀里。

  女儿才十岁,活泼可爱,听话懂事,这也是史诚愿意冲锋陷阵原因。

  他肯为燕王打仗,只是想养好自己的妻女而已,就这么简单。

  很多燕军兵士们也是这样的想法,大伙不明白什么叫奉天靖难,只知道想活下去,让家人们也活下去。

  虽然打仗会死人,可是如果不打,也会死,就像七月份,被燕军杀死的大部份官军,横尸在街头,都没有家人来收。

  “看看阿爹带来什么了?”史诚背上扛着二十斤米,手中拎起五斤盐,哈哈笑着,向女儿泥泥摇着盐袋。

  “米,盐。”泥泥眉开眼笑。

  然后牵起史诚的手:“阿爹,阿爹。”拉着他往里跑。

  史诚背着二十斤米,又跑不快,只好大步跑上,进入屋中后,赶紧先把米放下。

  突然他身体一震,只见屋中的桌子下面,堆着数个袋子,又大又鼓实,看起来好像也是米?

  “这是什么?”史诚大惊失色,快步过去:“谁来过?”

  “是一位沈先生。”内屋有人走出来,是个妇人,正是他的婆娘杨氏。

  杨氏笑道,高阳郡王有个部下的亲戚是沈济先生。

  高阳郡王跑去满城县救沈先生,正好遇到门外有人砍杀少年,其中就有沈先生的家人。

  高阳郡王救下那些少年。

  杨氏说起来断断续续,但大诋还是让史诚听懂了。

  高阳郡王的部下和沈济是亲戚。

  小殿下去满城县救人,有燕军正在砍一群少年们的头,那群少年里,就有沈济的家人。

  少年还提到史诚,之前想救他们,并且拖延了时间,如果不是史诚先提议救他们,他们肯定等不到高阳郡王过来。

  为了表示感谢,沈济让人送来两百斤米,五十斤盐,二十斤糖,还有一百贯宝钞。

首节 上一节 94/5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