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随永乐北征 第216节
…丸
第二百八十三章:总都镇抚使司
由明朝完善并贯彻始终的卫所制,是被后世人黑的最厉害的。
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也跟着黑了起来。
首先军屯的制度并不是明朝首创;
明朝只是把军屯制度完善成了卫所制:
汉武帝和曹操都是军屯的行家里手,有前例可循:
后世的开国太祖也把军屯用的炉火纯青,少数地方一用就是七十年,有后来者借鉴
卫所制的崩坏是从明朝中期开始的;
崩坏原因就是卫所军官和朝臣的上下勾结,齐手压榨贪腐。
所以,是人先破坏了制度!
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只有相对完善的制度。
到了后世不也一样,新闻上天天播报苍蝇老虎的,本质都一样,都是人先破坏了制度!
卫所制的好处是:可以实现无人区和新征服区的最快速的实际占领,是蚕食新附地区最好的手段。
卫所的军户不全都是兵,而是一个军户出一个兵,还有大量的军户家属,军户家属可以很快的恢复地方的生产力和手工业;
卫所可以一边屯田种粮,减小粮秣压力,一边还能掺沙子,制衡地方衙门、渗透地方民族势力;
对于少数族区域的渗透在川湖云贵地区体现的淋漓尽致。
卫所兵有轮流的专业军事训练,卫所军户子弟是最优质的兵源,京营兵全都是从地方卫所挑选兵员的。
所谓的世袭军户全家世世代代都得绑在卫所的说法是错误的。
军户的世袭只需要一个孩子袭职接替父亲的军士身份;
其他的子弟将以军余的身份仍然保持军户身份,但是他们不再受职业限制;
不论是是种田、经商,还是读书科举,全然无所谓。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那么多大学士、尚书、侍郎、御史等高官是卫所籍的原因
最有名的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就是军户出身。
卫所制的坏处是,要保证屯田自给自足,所以军事训练时间短,战斗力会相对低一些;
卫所军官的权力大,尤其是卫所指挥使,贪污腐败起来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军令如山;
军官贪的狠了,军户活不下去了,就会逃跑,所以明朝中后期的卫所军户逃兵数量越来越多。
但是就目前的生产力而言,卫所制仍然是性价比最高的兵制。
募兵制当然吊,可是太贵了,全面推广募兵制…要不起!
要想防患于未然,只能先从各级军官的军纪监督和奖惩机制上想办法。
“想到主意没有?”
朱老四看朱瞻基回神儿,急忙问道。
“大体有点思路了!”
“说说看。”
“首先是军纪监督,军纪是军队的根本;”
“其次要制定针对军人的奖惩和荣誉制度!”
朱老四一脸这个老子还用你教的表情,不满的说道:
“这些爷爷都知道,关键是要怎么办,咱们还得要办的起才行!”
“别着急,孙儿还没说完,您慢慢听。”
“每个卫所都有专门主管军纪、军法的镇抚司,不过各卫、所的镇抚司主官也不过从五品、从六品,级别低不说,还要受卫指挥使和本所千户的辖制,施展不开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
“只有把镇抚司和各卫所的直接统属关系错开,才能让各镇抚司起到应有的作用;”
“所镇抚统于卫镇抚司,卫镇抚司统于都镇抚司,都镇抚司统于中央的总都镇抚使司,如此主管军纪军法的镇抚自成体系,卫所主官管不到了,军纪问题一定会大有改善;”
“各级镇抚使在必要的时候都有权利直接把本卫所的情况上报给总都镇抚使司,避免上级的镇抚使徇私枉法的情况发生。
“各级镇抚要是渎职枉法了,各级主管也可以上报于都指挥使司或者是五军都督府。”
“当然,锦衣卫除外,各地驻守的锦衣卫镇抚可以统辖于锦衣卫南镇抚司,就用不着归于总都镇抚司管了!”
只有司法独立了,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廉洁性,军队也不例外0.…
朱老四闻言情不自禁的拍手喝彩:“妙,妙极,哈哈哈!”
“卫所的主官管不到镇抚使了,他们顾忌就多了;”
“以后他们不管在卫所干什么事儿,都得严格按照军法、军规来,要不然就会被镇抚司奏报上来。”
只是这主管军法军纪的权利有点大了,总都镇抚使司的级别和人选还有待考量。
“乖孙你觉得,这总都镇抚司定什么级别合适,是归于兵部还是归于五军都督府?”
兵部肯定不行,文官管军纪烂起来只会更快,再说文武分家才是正理,合到一块早晚得出事儿,不得不防;
五军都督府现在的权利可不小,再把军纪军法大权送过去更不合适,朱老四肯定也不乐意。
“给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都不合适,总都镇抚司应该独立运作,不相统辖,直属于爷爷您;”
“最多挂靠在五军都督府方便联合办公,但是不能统辖!”
朱老四对于朱瞻基的回答很满意,笑着点点头,接着说道:
“总都镇抚使司的主官怎么安排,何人合适?”
“总都镇抚使司主官配置可以仿照都察院,设置左、右总都镇抚使,左、右副总都镇抚5.2使,左、右总佥都镇抚使,这些不设定员,其他的经历、都事、司物、照磨、检校、司狱与都察院同。”
“人选的话,孙儿想不到合适的,还是您老自己决定吧。”
朱瞻基看到朱老四点头没做声,接着补充道:
“各地卫所的兵丁和将官都是世袭的,兵丁还好说,可是将官们在一个地方盘踞的久了,方方面面的关系都吃透了,上下都拧成了一股绳,互相包庇起来镇抚使也没法子,况且镇抚本身也有沆瀣一气的可能;”
“天高地远的,几代人都扎根在一个地方掌兵,要么是威望一代比一代强,要么是贪的一代比一代很,总归都不是好事…”
迫
第二百八十四章:议立太孙卫
世袭军官制的好处是,世袭武将的军事水平都差不到哪里去!
毕竟家学渊源,都是从小就要接受军事训练,为上战场做准备的,军事素质普遍高于半路出家的;
这一点从俞大猷和戚继光身上就表现的很明显。
而且穷文富武,要想培养一名合格的武将花费也小不了,而世袭的军官家族有足够的优势自己培养子弟成才,不用朝廷再费心培养将领。
明朝军官的世袭制,最高级别就到卫指挥使一级,正三品。
再高就没有世袭的职位了。
这一点太祖爷还是有理智的,把卫指挥使限制在了地方上。
不管是地方上的世袭武将还是朝上的勋贵,都是与皇族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他们要想保住富贵只能坚决的拥护朱家人的统治!
要不是土木堡之变让勋贵武将阶层遭受了灭顶之灾,文官根本没机会左右皇权。
这才是朱元璋选择世袭军官制的原因。
当然世袭军官制的坏处也03很明显!
权力的高度集中极易滋生腐败!
卫所制的崩坏,卫所的军官有重要责任,当然也少不了主管兵部官员的吃拿卡要,少不了上下其手的一体贪腐
文官掌权后,兵部就把五军都督府给架空了,连继承世袭的职位都要送大礼疏通关系才行,一旦拿到了职位还不得赶快回本儿使劲儿贪啊。
文官现在还设那么强,卫所军官倒是要先预防着点才是。
“卫所的世袭武职对维持地方稳定是有大用的,有他们在咱们家就不用太在意地方上会闹出乱子;”
“再说卫所军官一大半都是世袭的职位,要裁也裁不动,稍有不慎,就有倾覆之祸!”朱老四很为难的解释了两句
朱瞻基点出来的问题他早就知道,两害相权取其轻,没有稳妥的办法之前,还是维护现状的好。
“没说要裁人,孙儿的意思是,给他们换地方驻守,同一个地方最多呆三年,这样就不用担心会和地方牵扯过深了,人生地不熟的也没那么大的胆子贪污军粮。”
“借着换防的机会,把本来就有的‘考公制’和‘选贤制'定的严格一点,还能裁撤一些不合格的军官,顺便把四十岁以上的普通军丁退下来,让家中适龄的子弟来继承军职,保持战斗力,不是一举两得么!?”
“换防?!”
朱老四惊呼一声,前边听得好好地,一听换防吓了一跳。
“只换军官不换军丁!”
朱瞻基急忙解释道。
朱老四思索了起来,眼神儿越来越亮,好一会儿之后说道:
“好主意,好主意,借着这个机会把你的太孙卫也组建起来,哈哈哈!”
太孙卫?
这个历史上确实有过,不过眼下,朱高炽没有太子卫,咱有了太孙卫,有点不好看,得矜持一下:
“爷爷,我爹都没有太子卫,您就给孙儿组建太孙卫不大合适吧,再说也没到演武的时候啊,还得有几年呢!”
朱老四闻言满不在乎的说道:
“给你爹建了太子卫也没用,他都胖的骑不了马了,给他不是丢人么?!”
“大演武就不必提前了,太费钱粮了,爷爷打算借着给你组建太孙卫的机会,安抚一下世袭武官们的情绪,毕竞故土难离么。”
这意思是要从全大明的世袭武官里边挑选兵员!
这么奢侈的么?!
(⊙0⊙)…额,这到底是安抚情绪还是点火啊,别人是军官来我这就是大头兵,这不是坑人么?
上一篇:三国:朕乃大汉忠良董太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