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第100节
刘基自小就是神童,熟读典籍,且有过目不忘之能,这书他应该是看过-的吧?
果然,刘基叹了口气:
“我看过,《氾胜之书》奠基于战国时期的轮作制,记载了一般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还有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措施。”
顿了顿,刘基又道:
“这本书,总结了农产中,六个基础环节(及时耕作、土地的利用和改良、施肥、保墒〔shang商〕、及时中耕除草、及时收获)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还有十多种农作物的栽培方法。”
“至于这《算经十经》,又叫算经十书,是汉唐时期,作最高学府的算学教科书,用以进行数学教育和考试。”
说到这里,刘基微微皱眉,陷入思索。
他似乎也是有点想不起了,毕竟这些书,他已经太久没有看,哪怕记忆力超群,也不禁遗忘了大部分。
最终,刘基叹了口气:
“这算经十书,老夫也只记得《九章算术》了,确实很深奥。”
“老夫之前看的时候,也惊为天人,只是这《九章算术》对于账房伙计来说是极好的学问,在治国理政上,作用却是不大。”
施耐庵不悦道:
“连伯温你都觉得复杂,为什么还要让这些学子去考?这不是为难人吗?”
刘伯温沉默不语。
半晌,他深吸口气,沉声道:
“我现在担心的是,考不到六十分的人,无法上榜,连贯中都没有六十分,那……这南直隶,还有谁能上榜?”
“啊?”施耐庵也迷了,惊讶道:
“你的意思是……这次乡试,无人上榜?”
“对啊。”刘伯温一脸担忧。
“嘶……”施耐庵倒吸冷气,哆嗦道:
“这,这不得激怒所有的学子吗?万一引发考生暴动,这……这如何是好啊。”
刘伯温没有回答他的话。
你问我我问谁。
他不由把目光投向观星楼所在的方向。
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
刘伯温的担忧没有错,这次乡试的考题,确实在上万学子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只是还没有放榜,大家都还能克制。
虽然知道自己没有考到六十分,可所有人都想等到放榜的那一天,看看到底谁能考六十分。
于是,在波云诡谲的气氛下……终于迎来了放榜的日子。
施耐庵一大清早收拾利索了,便带着颓丧的弟子,坐了马车出门。
辛辛苦苦教出了一个学生,这是大事。
所以,他很想知道这放榜的时候,到底有没有人上榜,也想知道,朝廷是不是真的按照卷子上的来说,不到六十分的人,都不给上榜。
待到了府学门口,这里已是门庭若市。
喧闹无比,到处都是纶巾儒衫的读书人,汇聚成了人海。
施耐庵摇着扇子打头阵,刘府管家在旁拨开人流,倒是罗贯中,却显得踟蹰。
他们一出现,顿时有人认出了他们:
“哎呀,这不是耐庵先生和湖海散人吗?”
施耐庵原名施彦端,耐庵是他的称号,类似于笔名一样的别号。
湖海散人亦是罗贯中的别号。
一听施耐庵和罗贯中,便有许多人翘首相看。
这对师徒,在江南可都是名人。
当然,主要是他们写的书,在江南地区很流行,连刘基那样的大佬都在追更,何况这群学子。
“这……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两位作者?”
“就是他们了!”
于是众人接下来的目光,很一致地落在了施耐庵和罗贯中身上。
罗贯中站定了,一脸焦虑。
施耐庵也是个老滑头了,在这群小年轻面前,可没有那么社恐,废话……连刘基他都敢骂,这群小年轻,根本没被他放在眼里。
众人也不会轻视施耐庵。
毕竟,这是和刘大宗师(读书人对当世大儒的一种尊称)同年中的进士。
真要说起来,施耐庵也算是他们半个大宗师。
这就是科举的另一个作用:建立科举势力!
参加科举考进士是为了当官,随着老百姓做官的人越来越多,世俗的名门望族势力慢慢消退,科举进士们形成了所谓的科举势力。
也就是后来的文官群体。
这一群体给明朝的政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们形成了类似黑社会的组织结构。
上可威胁皇帝,下可统治百姓,十分之可怕。而他们组织内的运行秩序,也在这里体现出
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
而举人要当官,就难得多了。
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
如果实在没出息,还是不能考过的话,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册),过几(从一到几十不等)年,官员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会把这些举人翻出来,选择其中一些人去当官。
这个叫“大挑”。
那么大挑的标准是什么呢?
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长相,选择方式类似现在的局子里认人,举人们如同嫌疑犯。
几十人一队,站在吏部大臣们面前任人挑选。
这个时候,长得丑的可就真是叫天不应了,肯定是没有你的一份了,早点滚蛋吧。
而被选中的举人就可以当官。
这些举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也算是上过榜的,所以他们叫做一榜出身。
而进士就叫两榜出身。
大家毕竟都是考试出来的,所以进士们也把举人看成自己的同类。
也就是所谓清流。
这些清流们内部的秩序区分很有趣。
譬如甲、乙、丙、丁、戊,这五个人的职务是这样的:
甲是兵部侍郎(三品)。
乙是礼部郎中(五品)。
丙是刑部员外郎(从五品)。
丁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
戊是布政史参议(从四品)。
这五个人中甲、乙、丙、丁都是进士。
戊是举人出身。
他们在国子监相遇,分清官位后,会按照秩序坐下,大家开始谈话。
由于说的不是公事,自然要从出身讲起,此时戊一定会先退出,为什么呢?
因为他够聪明!
虽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
但人家谈的是进士的事,你一个举人连殿试都没有参加过,凑什么热闹?
这就类似现在开口问学历。
·· ········求鲜花··· ·······
他是北大,我是清华。
您呢,总不能说是北大青鸟毕业的吧?
这个时候上去无异于自讨没趣。
而且这些进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欢讲登科时候的事情,一开口就是想当年,老子如何在殿试中应对自如等等。
就如同围城里的那句名言:“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时不时就会抛出一句。
其实他很有可能是答非所问,慌不择路爬出去的,谁知道呢……
这是见面的第一步,摆出身。
下面是第二步,大家既然都是进士,那就好谈了,就谈下一个问题:
什么时候中进士的?
众人一谈之下,甲是十六年的,乙是十九年的,丁是二十二年的,丙资格最老,是十三年的。
这就类似今天见面问人:
您的哪一届毕业的啊?
喔,是师兄啊,失敬失敬!
当时可不是说两句就能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那三位就要向丙行礼了,这是规矩。
上一篇:1662,奋斗在路易十四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