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第120节

  群臣们心里做着各自的打算。

  然而,随着陆涯的讲述,有一个人的眼睛却是越来越亮……

  朱棣心里兴奋无比。

  竟然,是一个分裂的帝国?

  那我一个一个的吃掉他们,也不难吧?

  陆涯不知道朱棣的想法,不然都想捶他一顿,这小混蛋满脑子都想着吞并人家。

  陆涯的拱火起作用了,许多人兴奋起来,大殿里,气氛活络。

  当听到陆涯的讲述时,众人也不仅唏嘘起来。

  这下西洋,瞬间有了一个新的意义。

  从前所谓的下西洋,不过是带来万国来朝,可渐渐的,大家意识到,这玩意虽得了虚名,不够实在。

  下西洋还会带来需要奇珍异宝,带来财富。

  可许多人更加跳脚,我们是不重商的,不视钱财如粪土,怎么好意思自称自己是读书人和士大夫呢,朝廷怎么可以做买卖呢?

  而现在,却是求粮种,是活命的家伙呀。

  有此粮种,甚至是太平盛世啊,怕是尧舜都要比不上了。

  转眼之间,解决掉百姓们饿肚子的问题,民以食为天,谁还敢反对。

  这下子,江南那些垄断了海贸的大地主,都要瑟瑟发抖了,看你们还怎么买通朝廷官员搞海禁。

  如今,有了对那玉米和鸡蛋米的追求,任凭江南那群士绅贵族怎么挡,也拦不住了。

  朱元璋红光满面,他眼里带着希望的光泽:

  “杨思义。”

  “臣在!”杨思义出列。

  朱元璋道:

  “加紧对江南造船厂的督促,让他们赶紧把船造好,操练军士……”朱元璋沉默片刻,又道:

  “所需经费,户部应予一切所需,若是还不够,宫中内帑亦可支取一些。”

  这一次,他十分的大方。

  没什么可说的了,钱是小事,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听到这里,陆涯笑了:

  “陛下,不用户部出钱,也不需要宫中出钱,下西洋所需费用,洪武第一银行出了。”

  “哦?”朱元璋眼睛一亮:

  “银行有钱?”

  都把几乎整个江南的银子吸进来了,你说有没有钱?当然,这些钱不是白给,是要利息的。

  说白了就是……贷款下西洋。

  嗯,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把明钞向全世界推广出去,让他们知道,这钞票其实和金银没区别。

  只要全世界都用明钞,收割起资源来,简直不要太爽,后世漂亮国印纸收割全世界的方式,简直让人流口水。

  陆涯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当然有钱!”陆涯道。

  “哈哈哈,好,就让银行出钱。”

  转眼之间,大明的下西洋,提前几十年开始了,只是这下西洋的人选,倒是还有商量。

  陆涯在心里算了算,郑和现在还没出世呢。

  那么,谁能代替郑和,完成下西洋的任务?

  陆涯陷入思索!

  这个时代,谁最有地理天赋?

  陆涯还在想着,突然有人问道:

  “陛下,这下西洋的人选……”

  朱元璋微微皱眉,也犯了难。

  是啊,让谁下西洋呢?

  指望那些士大夫是没希望的,他们最怕的就是大海,甚至对海洋有着天生的恐惧和排斥感。

  突然,刘基眼睛一亮,想到了一个人。

  不过他没有在这里说,只是悄悄看了陆涯一眼,心里有了其他打算。

  朱元璋扫视众人,皱眉道:

  “你们都没有推荐人选吗?”

  无人说话。

  没人敢推荐啊。

  下西洋,是一步步来的。

  每一次,都更深入西洋一些,得到更多的资料以及情报,接着再对舰船进行改良,使其能承受更大的风浪,而后再继续朝着西洋深处进发。

  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没有前人的经验,眼下的大明,对于大海,就形同于是瞎子和聋子。

  朱元璋见群臣一个个不说话,不由看向陆涯。

  国师,有办法没?

  陆涯一脸无语,你问我我问谁,下西洋的人,我就知道一个郑和。

  陆涯想了想,说道:

  “这领头的人选,慢慢找,毕竟,下西洋乃是大事,必须得找一个喜欢地理和对地理有天赋之人,绝对马虎不得。”

  “这样吧,造船继续,同时在全国招募下西洋人的水手,许以重利,让他们前来报名参加。”

  朱元璋点点头。

  也只能如此了.

第124章 陆涯和罗贯中讨论小说创作

  造船和造海船是不一样的。

  尤其是远洋海船。

  这王阳之中,风浪极大,如何加固船身,如何保证船上的补给,甚至是遭遇了海贼,如何作战,还有哪一处有海岛,上头有淡水,可以补给船队,哪里可以停泊靠岸,海上什么季节风浪大等等。

  一系列的问题,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完成。

  不是说,你想出海就能出海。

  后世觉得出海简单,那是因为人家有卫星导航,还有动力系统等等。

  但是,在这大明,是什么都没有啊。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朱元璋道:

  “涉及下西洋之事,凡有奏报,无论何时,要立即呈报入宫,朕都要亲自…~…一一过目。”

  “有了番薯,我大明百年内,再无岁饥之患,有朝一日,若是能寻到那鸡蛋米、玉米,航海人记为头功,好了……天色不早,且告-退吧。”

  说罢,他转过了身。

  众臣要告辞,他突然回过身来,朝田信等人一字一句的说道:“带来的红薯,统统留-下。”

  陆涯笑了起来。

  大航海嘛……重在参与,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可以一次次的锻炼海员。

  可以不断的改进造船技术,可以让整个大明,将这个世界看得更加清楚。

  可以加强更多的交流。

  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这等事,陆涯也不是吹牛,汉民族一根手指头,都能吊打同行。

  陆涯匆匆带着一干校尉从皇城出来。

  田信一行人紧紧尾随着,个个喜笑颜开。

  那校尉官杨虎掐着满是老茧的手指头,不断的和身边的人,算着他这个千户多有前途。

  能给子孙们带来多少大米,多少俸禄。

  “行了,别算了,以后米价要暴跌。”陆涯扫了杨虎一眼,提醒道:

  “番薯问世后,米价暴跌是一定的,到了那时,你们手里有钱就行,不要把着粮食不放。”

  “哦,多谢国师提醒!”众人真心感激。

  两天后。

  紫金山热闹起来了。

  朱元璋旨意一下,钦赐的石坊便立了起来,工部亲自督造。

  看上去没有偷工减料,威风凛凛。

  那石坊上头,上书‘忠贞胆智’四字。

  这是武官最高级别的忠义牌坊,非立大功断然得不到如此高的评价。

  为了这忠义石坊的揭幕,应天府府尹亲自赶来,宫里也来了宦官,领着朱元璋的钦命,又来宣读了一番旨意。

  陆涯背着手,抬头看着这巍峨的石坊,有一种BIAO子从良,还得了贞节牌坊的感觉。

  这玩意不能吃不能喝,就一个荣誉。

  陆涯觉得没用,可身后,田信和杨虎诸人,却个个眺望着石坊,感动莫名。

首节 上一节 120/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1662,奋斗在路易十四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