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第77节
有关于西北传来的情报,蒙古高层将领们正在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复盘与推演。
并且随着消息的完善,进行着认知的调整。
远隔千余里,这些战报一度令他们无3.7法理解。
宣化城被徐达以不到一万人夺下,阿布达战死,六万蒙古精锐尽皆覆灭。
紧接着,就是王保保战败的消息传来……
纵然大元朝廷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王保保更是被朝廷排挤,但突然听到他遭遇了如此巨大的挫折,大元朝廷的高层,也不免产生兔死狐悲之感。
即便处于对立状态,偶尔产生大大小小的摩擦,偶尔要冷嘲热讽一番。
但对于王保保、脱因等这些人的实力,元朝廷的高层们,自认是有个概念的。
便是性情傲慢,见了王保保也强势的左丞相脱脱,也一直认可王保保的厉害。
可是如今……
十三万大军尽败明军九千人之手,两万人遭俘。
对于明朝的胜利,以元顺帝为首的高层,是无法理解的,纵然情报已经写的很详细,但依旧难以想象……
“九千人,杀我十万蒙古精锐,还包括三千重骑……”元顺帝面露痛苦之色:
“我大元……当真要亡国了吗?”
他的话音落下,现场所有人都沉默不语。
无论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他们感到了一股来自骨子里的寒意.
第91章 汉人文明,灿若星河,脱脱的艳羡
“大同城的失败,更多在于齐王(王保保)的鲁莽冒进!”
这时,一旁的左丞相脱脱开口道。
他这几日来,对数千里外的战况进行了很多次的分析,最终只能得出这个结论。
明军只有不到一万人,王保保率领的十三大军,就算是十三万头猪,也能耗死对方了。
可是现在……
“北上驰援,属于异地作战,面对如日中天的明军,王保保选择了全军突进,放弃有利地形。”
“明知明军敢率领不到一万人阻截他们,定然有诈,齐王却自恃兵力雄厚,径直迎上,傲慢地选用了明军精心挑选的战场,以为人多就能胜,他当朱元璋是傻子么……”
“齐王是轻视了对手,他之前击败过徐达一次,以为明军不足为惧,轻敌冒进,此败咎由自取……”
“……十三万人尽败九千人之手,如此夸张之语,实在动摇我大元军心,”
“看看这情报上写的是什么鬼东西?说什么明军杀不死,没了双臂,他们还能作战,用牙齿把人咬死,哪有人是这样打仗的?”
“还有这一条,更加离谱,有明军喉咙被割,竟然也不会倒下,反而越战越勇,把我大元军队吓得士气尽失……”
“还有一条,有明军身中十几刀,腹部肝肠均被刺穿,竟然也没有死,还具备与常人一样的战斗力,我方许多士兵都是被活活吓死的。”
“看看……这些情报内容,要多离谱有多离谱,他们想说什么?明军是不死人吗?”
“齐王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竟然也用如此低劣的谎言来欺骗我们,太让人失望了。”
一众蒙古将领和高层,28对于传来的战报或是调侃,或是不屑,纷纷认为王保保是在夸大其辞,掩饰自己的失败!
透过窗口,元顺帝正远远注视着逐渐昏暗的天空,左丞相脱脱在一旁沉默。
元顺帝道:
“这两日传来的消息……我始终,有些难以置信,阿布达据守宣化,六万精锐被灭。”
“齐王北上驰援,竟也被打得全军覆没,开始南逃,丞相,这不是他的性情啊。”
“你何时见过齐王如此失败?他可是……我蒙古第一勇士啊。”
脱脱看着外头:
“……陛下,他老了。”
“……之前见他,击退徐达,护卫我等北上,多么神勇无敌,我原以为,他此番北上驰援,一定是手到擒来,并把徐达彻底消灭。”
“现在看来……他老了。”脱脱重复道:
“老了,就会求稳妥,若只是小小挫折,我大元勇士是不会退缩的,只会勇往直前。”
“我猜测,齐王根本没有北上驰援,他见宣化被夺,反而觉得,我大元遇上了真正的大敌,他想保全自己的力量……陛下,这就是老了。”
很显然,脱脱并不相信战报里的那一套鬼话。
相比于战报里的‘鬼话连篇’,他更相信齐王是被徐达威慑,不敢北上,不再神勇。
“也是……”元顺帝想了想,点头道:
“我大元起事的时候,不论面对多么厉害的敌人,提着弯刀就冲上去了,根本不在乎对面强大与否,这是我们骨子里的血性。”
说到这个,脱脱叹了口气:
“陛下,其实,自从我大元以儒治理中原时,我们蒙古人骨子里的血性,就逐渐被阉割。”
“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固然是自古以来的真理,先祖们打下中原,我们在大漠的那一套勇武,慢慢也就过时了。”
脱脱叹息道:
“这天下之大,单凭武力,一路厮杀,是走不通的,我大元纵横天下,覆灭女真,还打到了那极西之地,打下了难以想象的偌大疆土。”
“可最后,打天下容易,这治理天下,却是要难上百倍。我们如果不用儒家那一套,根本无法统治那么大的土地,可儒家那可怕的阉割能力,又让我蒙古铁骑失去了横扫天下的血勇。”
脱脱是元朝大员中,少有的深谙汉学之人。
他熟读汉家经典,对儒学也有着深厚的了解。
正因为了解儒学,他才知道这个学问的可怕之处和令人无奈的地方。
治理国家,非要用它不可。
但只要你用了它,一定会被同化,之前打天下的那股勇往无前的神勇,将不复存在。
他觉得齐王就是如此!
元顺帝缓缓起身,目光幽深:
“我蒙古族人,逐水草而居,过的是那畜牧生活,汉人的农耕生活,始终与我们格格不入,即便我等极力融入汉家文明,却始终不得要法。”
“就比如那儒学之中的孝道,我们草原人是不遵守这一套的,但汉人却将孝道看得极为重要,儒学中先强调君臣,其次就是父与子。一些村子,上了年纪的老人,更是他们的一族之长,地位尊崇,和我们的习俗,大相径庭。”
事实上,古代的草原人,各方面的习俗,都与中原大为不同,甚至是天差地别。
就比如孝道!
草原人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甚至是吃饭的时候,年迈的父母,都不能上桌,只能自己寻一处偏僻之地,等着儿女们吃完,然后自己吃残奶冷炙。
放在中原,父母是要在坐上首的。
当儿女的,还要挑选最好的食物,剔去骨头,亲自奉上!
但草原反之!
游牧民族重视健壮魁梧之人,轻视老弱妇孺,雄壮的勇士,有极高的优先特权。
至于老弱妇孺,对经常移动的草原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负担,对族群无法形成贡献,所以地位极其低下。
甚至,有的部落,还有一种习俗:
父母若是活到六十岁还不死,就要把他们带到祭天的地方,将他们抛弃,任由他们饿死渴死,再由野狼,秃鹫吞食!
这种行为,在中原是不可想象的。
中原哪怕也有各种利益斗争,甚至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即便有各自的思想,但对于孝道,却是所有学家都要尊崇,甚至是大力弘扬。
敬爱父母,奉养父母,这是全体汉人的共识。
甚至,各个朝代,都要立法严惩不孝子。
草原人的这些习俗,放在中原就是天大的罪行,为天下所不容。
草原人之所以会有这种习俗,也是由于他们的生活习性与中原不同。
草原以勇猛为主,老弱妇孺不能战斗,所以要把有限的食物资源,优先供养青壮年。
此外,畜牧生活比农耕生活要残酷得多。
可能一场风雪,一场瘟疫,就会导致牛羊死绝,牧民就只能吃草打猎过活。
这种情况下,家里多一张嘴,就是一种负担。
他们要么选择抛弃已不能劳作的老者,要么选择扼杀新生儿……
总归就是一句话: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这句话,在草原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基本的生存条件不能满足时,就要向外掠夺,维持生计;要保护自己的牲畜、妻子不受外人掠夺,必须建立军事管制。
残酷的环境,造就了残酷的民族。
所以蒙古人在畜牧狩猎之余,行盗寇掠,也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脱脱对元顺帝的话大为赞同,点头道:
“草原勇士,皆是家中无长物,冬日里要忍饥挨饿的汉子,那时候一招手,出去厮杀就厮杀了,因此我蒙古才能打下如此巨大的疆土。”
“可打了这几十年,土地打下来了,大伙儿有了自己的家室,有了牵挂,再到征战时,振臂一挥,搏命的自然也就少了。”
脱脱叹息道:
“我观汉人之史,秦汉之勇,天下无敌。汉末三国,虽没有大一统,却勇士辈出,吕布、关羽、马超、赵云等等,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把草原人踩死一百遍。大唐更是威震八荒,万国来朝,他们的皇帝,还被我们尊称为天可汗。”
“如此强大的文明,我们能有幸统治他们几十年,在历史上也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他们汉家王朝697如此强大,都逃不过那诡异的王朝衰败轮回,我们亦是如此,或许未来,中原会再崛起一个让我们无法匹敌的大帝国。”
脱脱熟读汉学,更对中原王朝的历史烂熟于心,每每读起那些璀璨的文明,他心里艳羡不止,奈何他们草原却无法滋生这种文明,心里无奈感慨。
上一篇:1662,奋斗在路易十四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