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179节
“冰雹这个真没办法。”
“雷击也是,这种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旱灾可以人工降雨,但是大面积也没辙。”
“洪灾知道了,可以提前预防,实在不行可以让百姓撤离。”
“蝗虫这个可以缓解,灭虫的办法还是有的。”
“还有老鼠灾害。”
“瘟疫这种现代医疗条件要简单很多。”
“地震这种是一点办法没有,下雪也是如此,没有办法阻止,提前知道也只能让百姓撤离。”
饥荒这个倒是可以解决。
以后过去的时候从其他平行世界调集大量物资过去。
特别是粮食。
“小兔崽子,后世之人有没有找到原因,为什么大明末年自然灾害这么多?”朱棣问萧然。
“说是大明赶是小冰河期,气温降低,引发一系列问题。”萧然说道。
“小冰河期?”朱元璋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
“指的是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萧然说道:“历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导致了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小冰河期的另一特点是天气变异相当大,亦即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
“原来如此!”朱元璋和朱棣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
萧然继续说道:
“华夏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华夏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
“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
“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
“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这些时间点,赶上王朝末年,乱的一塌糊涂。
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前三次“小冰河期”华夏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
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的种植。
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变动缺乏史料记载。
东汉末,汉族人口是六千万,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西晋一统时汉族人口仅剩七百七十万。
随后又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华夏南北汉族人口仅存四百万。
当时人口锐减是相当惊人的。
唐末汉族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
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至清初社会安定时剩五千多万,此赖美洲传入的土豆、红薯和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以救命。
“这是天命,大明很不幸赶上了!”朱元璋很无奈。
“大明国祚差不多到头了,大明内外矛盾和问题也到了无法解决地步了。”
“二百七十六年...才二百七十六年了。”朱元璋很不甘心。
“大姨父,二百七十六不短了。”萧然说道:“两汉,两宋国祚过三百年,也是因为中间断过,算是利益重新分配了。”
“大唐,大明,大清,没有被中断的,就没有超过三百年的,这是王朝周期律。”
明朝中期开始的皇帝,普遍不作为。
朝臣忙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造成民间失控。
第69章宗室无能,朱元璋朱棣的责任!
民间失控的表现,一是皇族、王公、勋戚、宦官等等。
利用政治特权,大量攫取社会资源,兼并土地。
二是没有土地的农民,活不下去,聚众起义,恶性循环开始了。
哪怕朱由检有能力,也只是勉强拖一下时间,但是想挽救大明是不可能的。
“之前造的孽,在最后崇祯一朝全部爆发了,大明宗室也是恶贯满盈。”
“百姓暴乱,第一个下手的就是宗室。”
“宗室变成公敌了,大明的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同样也是加剧百姓对大明仇恨。”
天灾人祸一起来,加上大明真的气数已尽。
“天灾没办法,但是这些贪官污吏是真的该死!”朱元璋攥紧拳头,“这种时候还要搜刮民脂民膏,不给百姓活路。”
朱元璋眼中杀意丝毫不加掩饰。
朱元璋过去就是九族消消乐。
朱元璋可能不会对朱由检怎么样,但是贪官污吏是跑不了。
崇祯一朝官员,可能会死百分之八十以上。
“以后杀贪官污吏,也是可以平息民愤。”萧然说道。
“咱也就是这个意思...”朱元璋点点头,“还有那些不成器的宗室,不肖子孙,咱也不能手软。”
“王朝末期大明宗室只能干瞪眼,他们什么也做不了,真的是负担。”萧然说道。
“这些家伙怎么回事?关键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帮帮朱由检的。”朱元璋恨铁不成钢。
明朝后期万历年间,朱姓皇族的数量,总数达到了将近四十万之多。
如果再算上家眷的话,说皇族数量达到百万,也是丝毫不夸张的。
但是,在明朝灭亡的过程中,这些朱姓皇族,却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出彩的人物。
历史上其他的末代王朝当中,西汉末年出了刘秀。
东汉末年出了刘备。
西晋再怎么窝囊好歹出了个司马睿。
北宋再怎么耻辱好歹出了个赵构。
“大姨父,这个责任还真不能怪这些宗室的人,这是你的祖训,他们都是听你的话。”
萧然说道。
“咱?”朱元璋指了指自己,“这是咱的祖训?”
萧然点点头。
要问明朝末年,没能出现一两个力挽狂澜的朱姓子孙,这个责任,还真不能埋怨这些后世子孙如何不肖。
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在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曾经做过和尚,做过乞丐。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总是害怕自己的子孙后代都饿着。
同时,老朱同志也担心自家后辈,未来血缘关系渐渐淡化之后,一个个手握重拳,容易祸起萧墙。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老朱在做了皇帝以后,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宗藩制度。
除了限制藩王的权力外,对于普通的宗室,也是本着花钱养闲人的原则,对其进行供养。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
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定米两百石。
两百石米是个什么概念呢?
按当时的产量折算,大致相当于120亩地的耕种所得。
如果赶上灾年,土地产量降低的话,需要的土地还会更多。
对于一个庞大帝国来说,区区120亩地的收获,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
老朱大概也算过这笔账,觉得这笔俸禄,足以让子孙后代衣食无忧,又不至于给国家添太大负担。
但是朱元璋忽略一个问题。
人一旦衣食无忧之后,生孩子的能力是很恐怖的!
在明朝最初的一百年里,这份宗藩政策,被很好的执行贯彻下去。
因为人少,对于国家财政的负担也不大。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宗室人数呈几何级上升,这个负担就开始变得异常庞大了!
以嘉靖三十一年,全国的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宗室岁禄开支,就达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
更要命的是,因为老朱当初怕皇族宗室同室操戈。
严令后世子孙,不得从事生产和商贾,只能留在家里生孩子。
这本来也是出于好心。
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却出现了朝廷财政短缺,养不起如此规模庞大的宗室。
地方上又严格贯彻老朱的指示,导致很多底层宗室,最后甚至直接饿死的惨剧。
不能去做其他的,政府还养不起。
萧然大概和朱元璋和大概说了一下。
“大姨父,你之前的规定是为了子孙享福,但是到后期,宗室人口巨大,朝廷支出压力巨大。”
“这也是加速大明灭亡的原因。”
“另一方面宗室不能从商,也不能去做其他的,只能贪图享乐。”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