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223节

  随着土地流通的加剧,过去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的世俗地主日渐衰落。

  即使是朝堂中的权贵也只能在规定的土地限额内免去部分差役和杂税,并且不再享有过去的特权。

  与此同时,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世家大族经营庄园经济农民从他们手中租用田地向他们交纳赋税,这是过去封建契约关系中的主要剥削方式。

  到了宋朝,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氏族门阀退出了历史舞台,世俗地主和庶族地主渐渐合流。

  社会中各个阶层的身份地位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动,“朝为富士,暮为穷民”的现象在宋朝时普遍发生。

  即使是高官豪门,也免不了家室凋零,与此同时新崛起的中小地主,要求在经济地位上升的同时要求取得政治地位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总的来说,土地制度的变化使过去的门阀地主渐渐消失,这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科举制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大大增加了普通地主成为官僚士大夫的机会。

  科举制度是古代读书人成为官僚最重要的桥梁,是士人阶层进入官僚体制的基本保障。

  它的建立为广大知识分子入朝为官开辟了道路,冲击了氏族门阀垄断是官场的局面。

  为了使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取得最大的公平与客观,宋朝时期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进行“公荐”选人的惯例。

  并且世家大族的子弟要进行“别做就试”,同时,考试试卷要进行“封弥”,可以说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徇私舞弊。

  宋朝时期打破了唐朝时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宋朝规定凡是稍具文墨者皆可,参加考试。

  因此,宋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大大扩大。

  唐朝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人需要经过内部严格的考验,才能真正入朝为官,因此那些在朝堂当中,没有关系的平民大多很难入选。

  而宋朝通过科举成为进士之后,可以直接授予官位,升迁也很迅速,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名列前茅的人常常不到十年就官至公辅。

  萧然简单和李世民说了一下这些关系。

  “士大夫阶级能发展起来,都要感谢黄巢!”朱棣补充一句。

  没有黄巢世家门阀可不会这样消失了。

  萧然笑了笑,“宦官问题可以解决,节度使,藩镇割据也可以学学宋朝,但是世家门阀就很头疼了。”

  李唐皇室本身也是世家门阀。

  世家门阀几百年的底蕴,大唐也拿世家门阀没办法。

  从李世民开始,都想削弱甚至灭了世家门阀,但是一直到大唐末年都在。

  遇到黄巢这个不讲道理的才被灭了。

  “大明内阁我就很喜欢,特别是前期的武勋集团,文官集团分庭抗礼的这种模式。”

  李世民也希望皇帝手里权利大。

  “情况不一样,照搬肯定是不行,除非灭了世家门阀。”萧然摇摇头。

  灭世家门阀显然是不现实的。

  世家门阀无处不在,不仅仅是朝堂官员,还有李世民后宫都是世家门阀渗透地方。

  官员不是世家门阀的人,就是和世家门阀联姻的人。

  大唐能运转,本身就是世家门阀的功劳。

  官员从高层,到底层基本上都是世家门阀的人。

  全部撸了显然是不现实的。

  “比如说...从大明找人去大唐,可行吗?”李世民不死心,“要是有大量读书人进入大唐,大唐有其他选择,世家门阀影响力就小很多。”

  朱棣摇摇头,“大明的读书人,不适合大唐。”

  “是,不适合大唐!二叔你就别想走这种捷径了。”萧然劝李世民。

  李世民很想除了世家门阀这个毒瘤。

  之前是没办法,萧然的出现李世民看到希望。

  之前和朱棣聊天的时候朱棣也表示,大唐需要,大明愿意帮忙的。

  萧然的存在可以让大明援助大唐很多东西。

  比如钱财,军队这些都可以。

  “大唐风气就是开放自信包容,这种情况到宋朝之后就没有了。”

  “程朱理学出现,大明读书人和大唐的读书人思想是不一样的。”

  “你从大明找人,容易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就容易出问题。”

  李世民点点头,“不甘心啊!”

  李世民端起酒杯喝了一口。

  萧然说道:“明之制度,专制在上、僵化在下、内卷于沿袭、崩溃于激变。”

  李世民和朱棣都一下子来兴趣了。

  “怎么说?”李世民刚刚拿起来的筷子又放下去了。

  “总得来说,比之秦汉隋唐,明朝制度更为复杂、更为精妙、也更为稳定,却说不上有多先进。”

  这里所说专制,主要指皇权专制。

  简单说就是皇帝的权力太大,朝廷的权力太小。

  秦汉有丞相,秦汉丞相,完全可以甩开朝堂九卿,然后单靠府内十三曹就能治国理政。

  丞相府的牌面,要多硬有多硬。

  秦汉时期的皇帝只有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六个办事处,而且主要负责起居饮食。

  所以,秦汉时期皇帝的权力,实际并不大。

  除了秦皇汉武这种不世出的强势皇帝,皇帝们根本做不到皇权专制。

  秦汉的丞相,一般设一到两个。

  这相当于领袖制。

  大臣们不是听皇帝的,而是听丞相的。

  因为丞相才是政府领袖、朝堂领袖。

  皇帝跟丞相很奇妙,皇帝是国家领袖。

  非要引用一个主权的概念,那就是:主权在君,而治权在相。

  所有权归皇帝,使用权在丞相。

  而权力之运作,不是谁拥有权力谁权大,而是谁使用权力谁权大。

  “之前确实是这样的!”李世民点点头。

  这是秦汉丞相,要多彪悍有多彪悍。

  皇帝一旦搞不定丞相,那就真能被架空,而且是合理合法地架空。

  唐宋有宰相,宰相是一群,有时候也能独任,比如李林甫和杨国忠。

  但总体上说,宰相相当于委员会制。

  唐朝宰相,生成于三省制。

  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复核、尚书省执行,这三个衙门的宰相一配合,那皇帝就成了橡皮图章。

  宋朝宰相,权力下降,基本就留下了一个中书省。

  虽说中书门下,而实际就是中书省。

  三省制不再硬,宰相也就没法硬。

  唐朝宰相拟定政令,皇帝画敕签字,然后就执行了。

  宋朝宰相却要先用札子向皇帝请示,皇帝同意了,中书门下才能拟定政令,然后才能执行。

  所以,唐朝皇帝可以是橡皮图章,但宋朝皇帝不是。

  到了明朝,连中书省都没有了,所以宰相也就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内阁,但内阁不是大明帝国的最高权利机构,而是大明皇帝的秘书处。

  秘书就是内阁学士和内阁大学士。

  秦汉丞相,都是超品,属三公一流,是可以封侯的。

  唐朝宰相,都是顶级的三品大官,甚至还有加封。

  而明朝的内阁学士才五品。

  比之二品的六部尚书,这些人品阶是真的低,影响力完全没办法和之前的丞相比。

  内阁不太好管六部了。

  所以,也就有了兼职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这才能到二品。

  这种兼职大学士说出去的话才能有分量。

  ...

  “几百年的发展才有这种结果,现在想照搬确实不合适。”李世民也发现问题了。

  之前是不太了解情况。

  唐朝为了开疆拓土,所以才设立节度使。

  明朝为了镇压内部起义,所以才设立巡抚总督。

  这就不是对外,而是对内。

  承宣布政使司,卷得还不够,那还得继续卷。

  “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之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

  这就是明朝的官场内卷。

  而内卷背后的原因,就是中央过度集权、地方无所措手足。

  所以,遇到事情,不是放手地方自己处理,而是中央亲力亲为。

首节 上一节 223/7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