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244节

  朱元璋朱棣出现,文官集团被打压。

  后宫的文官集团势力被拔出,用外戚对抗文官也就没必要了。

  万家这些人价值就没有了。

  这些人也多多少少有点不检点,现在最好就是裁撤这些人。

  破坏这个规矩的就是朱瞻基的孙太后。

  朱祁镇的五个舅舅都有兵权,大明一大半军权被孙家掌控。

  孙家和文官集团搞暧昧。

  周太后王皇后这些也是孙太后一脉的人。

  这一次后宫的文官集体势力没有了。

  朱见深还要清算孙家。

  孙家是文官集团一脉的,还掌控兵权。

  这是朱见深不能忍的。

  之前朱祁镇想收回兵权,有这个想法才开始没多久,朱祁镇人就没有了。

  朱祁镇驾崩的时候也才38岁,说没有文官集团和孙家推波助澜,朱见深是不信的。

  那个时候孙太后已经逝世,朱祁镇才算掌权。

  朱祁镇想收兵权的时候,没多久人就没有了。

  现在借助朱元璋和朱棣影响力,加上汪直,这件事不难。

  朱见深之前不能做的事情,现在都可以放心大胆去做了。

  ...

  “二叔,你有什么想法?”萧然在李世民对面坐下。

  “隋唐的世家太强,科举制度诞生就是为了削弱世家门阀,没想到世家门阀没有之后,又出来文官集团!”

  李世民也看出来了,这个文官集团一点不比世家门阀消停。

  “困扰大唐的问题,大明也有,只是把世家门阀换成文官集团,其实还是差不多的。”朱棣也觉得很头疼。

  “最合理的就是之前文官集团和武勋集团分庭抗礼。”朱元璋说道:“那个时期皇权从中调和,就可以。”

  现在不行了,武勋集团没办法和文官集团叫板了。

  才无奈出现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些宦官机构。

  “后世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李世民看向萧然。

  “这种事情怎么可能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萧然耸耸肩,“权力不在世家门阀手里,就是文官集团手里,你要是不给文官集团,也不给世家门阀,那就是外戚了!”

  外戚,文官集团,世家门阀,反正就是这三个逃不了。

  皇帝年幼,太后垂帘,借助外戚统摄朝政,用以集中权力。

  世家门阀影响力太大,开科举选拔寒门子弟削弱世家门阀。

  皇权式微,被文官集团绑架,皇帝只好扶植宦官集团,用以制衡官僚。

  宦官做太大,也是能威胁皇帝的。

  “满清没有,但是你们也不愿意让大唐和大明变成满清哪有...还有一点就是大明大唐情况,也做不到满清那种情况。”

  满清封建君主专制巅峰,皇权史无前例大。

  没有人能掣肘皇帝了。

  付出代价也很大。

  “满清作为封建专制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对太监的限制可以说是史上最严。”

  “在清朝,太监不仅不能干预朝政、结党营私、勾结外官、购置田产,就连宫禁都不能擅出,违者杀无赦。”

  “这个在大明就是行不通的,大明宦官就是为了监督对抗文官的。”

  朱元璋朱棣点点头。

  大明文官和大唐世家门阀一样,根深蒂固了。

  不可能杀光!

  只能找其他力量制衡。

  清朝一系列的政治安排都有助于巩固皇权,尤其在军机处建立后,清朝的皇权在华夏历史上几乎已经发展到了顶峰。

  朝堂之上,群臣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座右铭。

  唯唯诺诺,以皇命之是为是,以皇命之非为非,哪里还需要宦官集团去制衡。

  清朝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官僚集团不是铁板一块,有固有矛盾,即满汉矛盾。

  皇帝完全可以利用满臣与汉臣的矛盾互相制衡,以控制官僚集团。

  此外,皇帝还可利用遍布各地的包衣奴才来监视文官,不再需要扶植宦官了。

  文官宦官都双双被扼杀。

  世家门阀是被文官集团取代的。

  外戚的问题,清前期的皇帝基本都是盛年登基,不需要太后垂帘,也就不存在外戚掌权的问题。

  清朝也吸取前朝的教训,对后宫的钳制甚严,不能勾结外臣,更不能干预朝政,所以清朝的后宫也少有与前朝勾结之事。

  前期的孝庄太后与康熙帝,后期的慈禧太后与同治帝、光绪帝是例外,都属于主少母壮的情形。

  但由于清朝对后宫严格的管制,这两个太后都比较克制,基本没有出现倚重外戚的事情。

  “满清的情况,可以看看,参考一下,但是没办法照搬的,情况不一样!”萧然笑了笑。

  “大唐现在最好的方针就继续发展科举制度,利用文官集团对抗世家门阀。”朱元璋看向李世民。

  “确实只能如此了!”李世民点点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明也是只能继续扶持宦官集团,扶持武将武勋集团和文官对峙。

  “大唐的三省六部制,还有大明的内阁,在你们所在时期,是比较好的,算是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所以大方向已经定下来了,也没办法改了。”

  萧然看向几人。

  制度这种东西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选择合适的。

  现代社会的制度很好,但是搬过去,肯定就是天下大乱了。

  一下子得罪所有人。

  历朝历代,但凡是得罪太多人,损害太多人利益的基本上没有好下场。

  变法的那些改革家就是最好的例子,商鞅,张居正这些。

  得罪太多势力,别说是个人,王朝也扛不住,王莽就是例子。

  “大明的科举制度,朕倒是觉得不错,回去朕可以完善一下。”李世民说道。

  八股文李世民肯定是不能用,但是大明科举制确实比大唐成熟很多。

  很多地方是可以借鉴的。

  最大程度削弱世家门阀影响力。

  八股文和清朝制度确实是禁锢思想的,但是这不能说的大明和大清错。

  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封建君主专制的发展,需要禁锢思想。

  这是统治者的需要,这样利于统治,社会稳定。

  这个趋势不以个人或者是国家的意志转移的。

  要巩固统治,就要禁锢思想。

  囚笼治世!

  文人消停了,其他人也就消停了。

  换其他家族当皇帝也是如此。

  不这样坐不稳皇位的。

  朱元璋删孟子,移出孔庙,也是如此。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个在大唐时期可以,到大明不行!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将朱熹的理学作为明朝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加强中央统一集权。

  孔孟的儒家是原始儒家,而宋明理学是吸收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原始儒家精神进行改造之后的儒家,已经没有多少孔孟儒家的味道了。

  朱熹的理学巧妙地将天理与人间的政治秩序结合起来。

  朱熹认为,天理其实就是人间的三纲五常。

  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这个理论系统之中,皇权被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存在,是皇权合法性的最佳阐释。

  这个三纲五常出现,宋朝之后,没有出现李唐皇室那些离谱的事情了。

  至少皇家没有这样离谱的事情传出来了。

  孟子与孔子在精神气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孔子温文尔雅温柔敦厚,在社会秩序上强调礼,倡导“正名”,虽然对君权偶有微词,但实质上礼起到了很好的维护君权的作用。

  而孟子则是一个在华夏哲学史上少有的极为大胆的思想家,他强调“道尊于势”的理念。

  强调人民在政权之中的作用,他甚至石破天惊地提出,如果君主无道可以换掉。

  甚至可以像杀掉桀纣一样干掉暴君,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革命思想”。

  在这一点上,孟子可谓是儒家思想家中的异类。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首节 上一节 244/7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