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250节
有君主的知人善用,更有臣子的尽忠报国。
可以说,从帝国的统治者到中央统治集团内部都十分融洽,上下一心,团结协作,为社会的建设工作劳心劳力,鞠躬尽瘁,是为政治清明。
古人常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大同世界。
事实上,在贞观时代,这些理想国的设想真的变成了现实。
一方面是人们的道德水准的普遍提升,另一方面是社会治安的确很好。
当谈到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时,经常会提到“社会和谐”这个词,这是当前社会矛盾凸显的表现。
但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
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政府与百姓的关系。
古往今来,凡是政府的政策从人民需要的角度出发的,一般都会和谐。
反之,则不和谐。
贞观四年,唐太宗获得一个称号——天可汗,这不是一个空头称号,而是一个国际领袖的身份。
事实上,它反映的是唐朝在履行维护区域国际和平的职责。
由此可见唐朝的国际声望和地位是如何的崇高。
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国际地位的取得,并非是全部来自于武力征服,而是一种实力的自然体现。
贞观时期,李世民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法制、教育、文化等一系列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唐朝300年基业的制度基础。
华夏封建历史上贪污腐败最少,便是贞观之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成绩的取得并非来自于酷刑,而是来自于以身示范和制度文明。
“了不起!这个时期的读书识字的人可不多。”朱棣连连点头。
这个时期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世家门阀的人垄断的。
世家门阀的人占总人口比例是很小的。
贞观之治时期能让百姓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个含金量就很离谱了。
“人常言,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一种操守,又言,君子寡欲,可以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这是一种自廉。”朱元璋有些感慨。
李世民赞同点点头,“然而不管是操守还是自廉,从吏治的角度看,彰显的都是一种坚持,一种对于廉政的坚持。而对于治吏而言,若无操守,则必然败坏,若无自廉,则必生贪腐。”
“贞观时期,权不过帝王,贤不过魏征,然而,从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操守与自廉却更加的令人叹为观止,为了尽可能避免自己犯错,二凤老爷施行了死刑复奏制度。魏征清廉一生,散财无数,死后仅留一房,连吊唁仪式都无法开展。这些,可以说是构成贞观时期廉政的关键所在。”
朱棣也开口说道。
李世民朱元璋朱棣都不是普通皇帝。
很容易就聊到一起。
“要做到这些,实现廉政可不简单啊!”朱元璋对贞观之治是服气的。
后面的帝王都服气。
“有四个方面!”萧然说道。
“胖虎,说来听听!”李世民看向萧然。
“首先就是精兵简政与以民为本。”
“仔细说说!”李世民很感兴趣。
之前是要摸索,现在可以直接用。
萧然点点头,“官吏队伍臃肿不但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同时也会消耗大量财政收入,增加百姓的负担。”
“贞观时期,精兵简政之风大行,大量一级官衙被裁撤,百姓和官吏比达到了罕见的3000:1。”
“同时,二叔你认为执政者应该真正做到以民为本,理性执政。”
“所谓‘养民以惠,使百姓安乐’、‘不与民争利,多与民休息’,这些都是廉政的应有之意。”
“不错!不错!”朱元璋连连点头。
朱棣看向萧然,“还有一个方面应该是选贤荐能与率先垂范吧!”
“是!”萧然点点头,“选拔人才,以德为先,不避亲仇,不看身份,考核干部注重,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做的这些需要胸襟,一般人是真的做不到,咱很多时候也做不到这种情况。”朱元璋自愧不如。
“重八兄你不用妄自菲薄,大明情况和大唐不一样,那些贪官污吏确实该杀。”李世民笑了笑。
“大丈夫要有容人之量,说起来简单,真的不好做。”朱元璋觉得自己忍受不了魏征的。
马皇后能劝一次两次,马皇后没有了,魏征这种性格朱元璋真忍不了。
李世民笑了笑,“胖虎,还有两个是什么?”
“民主与监督!”
贞观时期施政极为重视民主决策,同时,对权力的使用极为审慎。
真正做到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不擅用、滥用,不违背民意,不给百姓带来危害。
此外,李世民非常重视监察御史的作用,同时设置言谏制度,鼓励监察官员不畏强权,勇于弹赅。
“这个倒是好理解!”朱元璋点点头。
“最后就是德治与法治。”
李世民十分重视官员的道德教化,欲为官,首重德,选拔官员把道德作为首要标准。
事实上,贞观时期,立法的公平、稳定、宽简彰显的是一种社会和制度的进步。
‘官员带头守法’则无疑是政治清明的根本所在。
‘严格执法,不避亲疏’则将廉政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峰。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贞观之治的内涵透着华夏传统文化的智慧。
有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
也有道家的“无为清净”理念。
还有法家的“以法治国”精神。
在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检验后,贞观之治的理性智慧,依然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与光芒。
“不可复制的!”朱棣心里也是追崇李世民的。
没有人不想缔造一个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盛唐打下基础,影响大唐近三百年。
“好了,胖虎,我们去看看李隆基那个混账东西吧!”
几人在皇宫走了一圈了,现在要去做正事了。
“好!”萧然点点头。
...
唐玄宗一朝
李隆基,庙号玄宗!
潼关。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李隆基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平民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
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帮助自己,封常清常穿着黑衣监督军队。
监军边令诚每次都会干预高仙芝的军令,高仙芝很多都没有听从,这让边令诚怀恨在心。
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唐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贪生怕死败退之事。
唐玄宗听后大怒,派边令诚带着敕书赴军中斩杀高仙芝与封常清。
驿南西街
边令诚带着李隆基的敕书,身边是一百名陌刀手。
在古代历史上骑兵与步兵之间的作战最终结果往往是骑兵胜则大胜败则全身而退。
所以骑兵有对于步兵的绝对优势。
可是有一种步兵却为骑兵所畏惧,留下“如墙而进,人马俱碎”的威名。
那就是著名的陌刀手。
冷兵器时代最强步兵就是唐代陌刀手!
陌刀手身穿明光铠,唐十三铠之一,是一种胸前有一块圆形抛光甲片的重型步兵铠甲。
手持九尺长三十斤重的陌刀,这是一种带长柄的双刃直刀又被称为斩马剑,身高体壮。
盛唐步兵的一个重要特点,盛唐由于国力强盛全面控制周边大部分马匹产地所以军队大量装备车马。
所以盛唐步兵最为重要的特点是一般情况下在非作战机动中他们都是骑马或乘车的。
颇有现代步兵的风范甚至可以说是古代的摩步化步兵。
而由于装备的原因陌刀手都是骑马机动,机动时将陌刀和长枪挂在战马一侧,作战时再重新背在身上。
这是精锐中的精锐!
震慑力十足!
边令诚派人叫来封常清和高仙芝。
看到边令诚得意的模样,封常清和高仙芝都有不好的预感。
看到封常清和高仙芝来,边令诚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得逞之色。
边令诚拿出敕书,“陛下敕书!”
听到边令诚的话封常清和高仙芝跪下,四周的人也全部跪下。
边令诚说道:“封常清,屡战屡败,误国误民,如今畏敌不战,处斩立决!”
封常清瞪大眼睛,封常清之前想到这种结局。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