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256节
世家门阀一直垄断,在贞观之治时期就是这样。
朱棣说道:“贞观之治时期官僚集团势弱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到这个时期官僚集团已经不容小觑了。”
在唐玄宗时期,世家大族已经彻底断绝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门阀贵族垄断朝堂,只手遮天,让没有背景的读书人深刻的明白了,什么叫“学的好不如生的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维与李白,两人都是天才,可天才之间亦有差距,李白在天才中也是独一档的存在。
生活在同一时代并且年龄相仿的二人,境遇却是云泥之别。
李白一辈子憋屈郁闷,他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为官。
可作为商人后代,是不可能进入朝堂的。
李白为了这个目标,一次次努力,又一次次失望,年轻时还能靠着家底厚实,放浪形骸。
晚年穷困潦倒,先被退婚,后被流放,最后郁郁而终,也没有想象的那般潇洒。
对比之下,王维的人生像开了挂。
王维出身太原王室,是唐朝的五姓七望之一。
王维15岁就名满京城,21岁中进士,最后官拜右丞。
对于王维的经历,李白表示不信谣,不传谣。
二人的遭遇是唐朝阶级固化的缩影,出身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唐朝虽然已经实行科举制,但世家门阀和寒门子弟去参加科举是被区别对待的。
允许参加,但是你有才没有用,你得身份显赫。
你要是世家门阀子弟,入朝为官很简单。
在唐朝科举考试中,考生的身份信息是公开的,考官在开始考试前,就能查到考生的家底。
慢慢的大部分读书人发现,科举这条根本走不通。
少部分优秀的庶族,能够幸运的给世家门阀当上门女婿或者门客,比如杜甫、董庭兰等。
剩下大量仕途渺茫的底层读书人,纷纷前往边关地区求前途。
大唐边塞诗人特别多也是这个原因,科举制度走不通。
之前边塞看看,和封常清这样立军功也是另一条路。
这些地方和边镇缺乏官吏和知识分子,所以也乐于接收他们,充实自己的文官队伍建设。
这为安史之乱的叛军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型人才。
比如策动安史起兵的关键人物之一严庄,就是这样加入安禄山作案团伙的。
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并直接导致府兵制的崩溃。
所谓府兵制,就是一种半农半兵,兵农合一的军事组织制度。
如果出生在一个府兵家庭,那么每半个月要去当地军府报一次,到剩下的时间就在家务农,一旦发生战争,就要立刻随军出征,并且装备要自己购置。
《木兰词》里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就是真是写照。
对于朝廷来说,府兵制可以省下一大笔经费,平时不用养着一支数量庞大的队伍,开战了连装备钱都不用出。
对于个人来讲,如果不发生战事,那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
发生战事后,万一叛军攻到自己家,烧杀抢掠了,也没个地儿说理去。
所以人们对于保家卫国的积极性还是有的,这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局面。
经过严重的土地兼并后,大多数人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耕地。
佃农身无分文,累死累活的给乡绅土豪打工,现在还要他们自己掏钱去买装备上战场,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所以士兵半职业化的府兵制破产,改为募兵制,就是由镇守在边关的节度使们自己招募全职士兵。
本来关中地区这群失去土地的流民正愁没有地方去,这下好了,全被吸纳了。
李隆基本来想赋予地方节度使大权去制衡中原的世家,但他忽略了节度使和募兵制结合起来是个有多大破坏力的种子。
更忘了内部的巨大矛盾给这颗种子提供了多么充足的养分。
所以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必然事件。
只是早晚的问题。
没有安禄山,史思明,也会有其他人。
“科举!”李世民喃喃自语,“重八兄弟,这个你得再帮帮忙,找人完善一下大唐科举制度。”
“二凤兄弟你的意思是改革科举制度,制定一个适合现在大唐的科举制度吗?”朱元璋大概明白李世民的意思了。
“宋之后程朱理学影响,大明情况和大唐完全不一样,这个需要好好琢磨一下。”萧然点点头。
“从大明挑选一部分能人,让他们来做吧!”朱棣提议。
“朕就是这个意思,科举制度完善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李世民明白这个点很关键。
打压世家门阀,缓解世家门阀和官僚集团关系。
“从洪熙一朝和宣德一朝调人,这两个时期情况比较好。”萧然提议,其他平行世界也有一堆问题。
只有这个两个时期。
“从老大的洪熙一朝调三杨,瞻基的宣德一朝调于谦,应该是没问题了。”朱棣也很大方。
这是借,不是不还。
“三杨于谦?”李世民觉得有点熟悉,“好像有点印象!”
“三杨是大明最强内阁三人组,没有之一,内阁制度完善,这三个人功不可没。”
“于谦是为大明续命200年的民族英雄,大姨父和老爷子的掌中宝。”
萧然简单给李世民介绍一下。
李世民眼睛一亮,“大明人才济济,要不然这四个人...”
“二凤兄弟,你打住!”朱元璋知道李世民想说什么。
“可以借,但是不给!”朱棣立刻表示。
“咱要了好几次了,老四都没有舍得给,你就别想了!”朱元璋笑着说道。
“哈哈哈!好好!”李世民忍不住笑了。
“最后就是内部问题了,朝廷和边镇节度使,边镇节度使权力太大了。”萧然说了最后一个问题。
“等这一次的危机解除,节度使这个问题也得处理了。朕不想大唐和宋朝一样,但是节度使权力确实有点大了。”李世民要约束一下。
“这种东西没办法,有利有弊,没办法做到完美。”朱元璋也很头疼。
第106章去大明找帮手,哥舒翰见李世民!
大明灭亡的时候朱元璋也想大明和大唐一样有个藩镇啥的,大明还能延续下去。
但是大明的国情连藩镇都不可能有。
大明一下子崩了。
“先去调兵吧!”萧然说道:“说不定还能派上用场。”
“老四胖虎你们两个去,咱就留下了。”朱元璋不想回去了。
“好!”朱棣起身。
朱元璋和李世民在这里也没问题。
现在高仙芝封常清对李世民死忠,手里也有二十万大军,哪怕是大唐崩了,李世民也能打回来。
李世民和朱元璋起身。
李世民说道:“好,朕和重八兄在这里等你们!”
萧然和朱棣消失不见。
...
洪熙一朝
萧然和朱棣出现在文华殿。
大殿里面朱高炽和一群人商量事情,看到朱棣和萧然一下子愣住了。
朱高炽露出笑容,“爹,国师!”
其他人也连忙行礼,“见过太宗皇帝,见过国师!”
“你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着急的事情?”朱棣看向朱高炽和众人。
朱高炽有点懵逼,“爹,现在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你要是有什么事情你说。”
“张辅留下,杨士奇杨荣杨溥留下,其他人先回去吧!”朱棣看向众人说道。
“是,微臣告退!”众人微微一礼,离开文华殿。
“爹,国师,先坐下说!”朱高炽拉着朱棣坐下。
朱棣坐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觉得不好喝放下了。
“老大,唐太宗想找你借点东西,爹答应了。”朱棣看向朱高炽说道。
“唐太宗?”朱高炽以为自己听错了。
“没错,就是唐太宗二凤老爷,现在爹和唐太宗去唐玄宗一朝,借兵处理安史之乱。”朱棣解释。
“爹,唐太宗的影响力,他只要出现,可抵千军万马应该也不需要借兵吧!”朱高炽不太理解。
没有李世民,大唐也顽强存活下去了。
有李世民叛乱就更不是问题了。
“安禄山那些叛军不是问题,是要解决其他问题。”萧然说道。
朱高炽不是一般人,很快就明白什么意思了。
安史之乱只不过是导火索,大唐内部问题很严重了。
重点不是安禄山的叛军,而是解决大唐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