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46节

  “胡说八道!”朱棣手搭在萧然肩膀上,“你这个小兔崽子虽然有些时候有点混球,但是老头子还是要的!”

  ...

  萧然和朱棣走出中和殿,没多久看到有说有笑的朱元璋和朱瞻基。

  朱元璋现在很喜欢朱棣和朱高炽,对朱瞻基这个同时具备朱棣朱高炽优点的重孙更喜欢了。

  看到萧然和朱棣过来,朱元璋拍了拍朱瞻基肩膀,“好了,去忙你的吧!”

  “太爷爷,爷爷,先生,我先回去了!”朱瞻基微微一礼。

  朱棣满意点点头。

  “大姨父,怎么样?”

  “这紫禁城感觉和咱皇宫布局很像。”朱元璋很满意,也很喜欢。

  “老爷子仿照那边建造的。”

  朱棣赞同点点头。

  “这里也要雄伟壮观一些,更气派一些。”朱元璋更喜欢这种感觉。

  南京故宫则更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

  朱元璋这种性格欣赏不来。

  南京皇宫总面积是100万平方米,北平紫禁城占地面积是72万平方米,相比起来北平紫禁城小一些。

  “是!”

  “高炽和老大呢?”朱元璋问道。

  “去处理政务了。”萧然说道。

  “咱也得去看看!”朱元璋很好奇。

  “爹,去保和殿。”朱棣带路,萧然和朱元璋在紫禁城不熟悉。

  靠近保和殿,从窗户看到朱高炽在主位上,旁边是朱标认真听朱高炽和几个大臣对话。

  “这几人咋样?”朱元璋好奇问道。

  “三个红色官服的是三杨,他们是四朝元老,后世称:三杨开泰。”

  朱棣也很了解,但是没有萧然了解。

  朱棣知道永乐年间事情,知道这三个人不简单,后面的不知道。

  “三杨开泰?”朱元璋饶有兴致说道:“有意思,居然四朝元老!”

  “老爷子眼光毒辣,这三人从永乐年间就开始崭露头角了,之后又辅佐了三代人。大姨父你废除丞相之后有了内阁雏形,老爷子正式设立内阁制度,这个制度在大明一直延续下去。”

  “内阁...”朱元璋眼睛一亮,“咱得让老大学学,现在那边还很不成熟。”

  朱元璋事事亲力亲为,累的要死。

  活脱脱的工作狂!

  朱元璋的勤奋在历代皇帝里面都是很少见的,很少有皇帝能像朱元璋这般勤于政事。

  朱标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些学了,对洪武平行世界有大用。

  “内阁制度延续几百年,三杨被称为大明最强,最佳的内阁三人组,后世内阁也有很厉害的,但是无法和这三个人比。永乐盛世,还有仁宣之治,这三个人功不可没。”

  “好,老四眼光不错,随咱!”

  相比起朱允炆,朱元璋很满意朱棣表现了。

  “大姨父,你这多少有点臭不要脸了!”萧然笑着说道。

  “嘿,小兔崽子,没大没小!”

  “三杨出现,老大功劳占七成。”朱棣说的很诚恳。

  永乐年间,朱高炽监国时间太长了。

  “萧然,和咱说说!”朱元璋对着三个最强组合很感兴趣。

  这些人在洪武平行世界也有,了解一下回去可以重用。

  “杨士奇、杨荣、杨溥...”萧然指了指,“三人各有特点,时人称,杨士奇有相才,杨荣有相业,杨溥有相度。”

  “看来三人以杨士奇为首啊!”朱元璋喃喃自语。

  “他是内阁首辅,草根出身,才气逼人,但是两次科举都没有考上。”

  “他也是大明为数不多的,非科举出身的内阁大臣!”

  朱元璋打断萧然,“他没有考上,是怎么被发现的。”

  “说起来和朱允炆有关系。”萧然说道:“大姨父驾崩,继位不久的朱允炆为表你的功德,便召集全天下的饱学之士,入朝编纂《明太祖实录》,杨士奇便在应征之列,这一年他33岁。”

  “之后就被老爷子和太子爷发现了,太子爷开始重用杨士奇,杨士奇也是永乐时期铁杆太子党,不仅仅杨士奇,其他两人也是太子党。”

  “好,高炽眼光也很好,随咱!”

  朱棣和萧然都有点无语了。

  朱棣心说,这和自己便宜老爹八竿子打不着啊!

  “杨士奇擅长行政管理,在三杨之中,杨士奇的特点就是擅长处理政务,而且非常体恤百姓。”

  “老爷子登基之后,杨士奇是最早进入内阁的大臣之一,朱高炽好不容易当上太子之后,他也是东宫最早的官署之一,太孙朱瞻基登基之后,杨士奇更是内阁首辅。”

  “杨士奇精通人情世故,说话艺术,经历性格截然不同的四个皇帝,都能够恩宠不减,这就很吓人了。”

  封建王朝很多时候讲究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却是四朝元老。

  “杨士奇作为内阁首辅,其宽厚待人,有度量,善于团结同僚,为群臣起了表率,让朝臣关系,相对简单,少了很多明争暗斗。”

  “杨士奇,这个人咱记住了!”朱元璋看向朱棣,“回头让高炽把这个资料给咱,咱派锦衣卫去找他。”

  “大姨父,你这样会吓到他的。”

  “爹,你就不用操心了,这些大哥肯定也想到了。”朱棣指了指,“大哥都在记录,回去肯定会找杨士奇的。”

  朱元璋点点头,“这是大才,不能浪费啊!”

  “杨士奇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是博览群书,文采出众,青少年时期又曾游历各地,见识广博。”

  “所以,他是永乐、宣德时期的笔杆子,当时皇帝发布政令的官方文书,大多是出自他手。”

  “老爷子和太子爷时期的官方史书,《太宗实录》和《仁宗实录》,也都是他主持修订的。”

  朱元璋看杨士奇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治世的大才啊!”

  “杨士奇旁边的是杨荣,他擅长谋略,是老爷子靖难之役结束的时候发现的。”

  朱棣率军进入南京城,春风得意,骑马往皇宫走去。

  一个青年人拦在了朱棣的马前。

  那青年人问朱棣:您是先去拜祭太祖皇帝的陵墓,还是先继位?

  朱棣一惊,他刚刚打赢靖难,居然得意过头,忘了自己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如果攻破南京城之后,不去拜祭朱元璋,反而直接登基,岂不是坐实了“乱臣贼子”的称号?

  朱棣马上调转方向,去朱元璋的孝陵,同时,对这个青年人另眼相看。

  这个青年自然就是杨荣!

  “靖难之役...也就说杨荣在此之前就入朝为官了,允炆没有发现这种大才,糊涂啊!”

  朱元璋每次想到朱允炆就是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杨荣是老爷子发现了,这个人擅长的也是军事。”

  说起杨荣朱棣也很满意,杨荣很对朱棣胃口,三杨是杨士奇为首,但是朱棣最喜欢的是杨荣。

  有共同喜欢的领域!

  军事!

  “杨荣是三杨当中,唯一一个曾亲自带兵打仗的,老爷子五次北征,都把杨荣带在身边,军队里最重要的印信,也交给他保管。”

  朱棣点点头,“这小子既亲自带兵迎敌,又经常参与战术的制定。非常机敏,富有谋略,面对突发事件,他常常可以处理得滴水不漏,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分析问题相当精准。”

  朱棣太了解杨荣了。

  “杨荣!好!”朱元璋知道让朱棣都这样称赞肯定了不起的大才。

  “杨溥没有杨士奇和杨荣突出,但是杨溥是三杨底线!”

  “底线?”朱元璋有些不解。

  “品德高尚,他在三杨策略不会太不堪,杨溥的两大特点,一个是风度翩翩,一个是学识渊博。”

  “杨溥是三杨之中最晚入阁的,比杨士奇、杨荣晚了20年,但是他凭借自己为朱高炽坐牢10年的坚定不移,以及苦读10年的学识,依然成为朝中官员的中流砥柱,深得太子爷、太孙重用。”

  “都不错!”朱元璋太喜欢这个组合了,“这一次来的太值了,让高炽把他发现的人才全部写下来,让老大带回去,派锦衣卫...不不不,派人去请到京城。”

  这种捷径肯定要走。

  有些时候发现人才不容易,有些真才实学的人不显山不露水的。

  “大哥在准备了!”朱棣看得出来,朱标比朱元璋还激动。

  朱元璋听萧然介绍三杨,而朱标是近距离感受三杨能力。

  朱标识人的眼光还是没问题的,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

  “咱得让老大回去直接弄个内阁!”朱元璋指了指,“就他们三个人!”

  萧然点点头,很赞同,这个提议很赞,“三杨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力互补,达成了1+1+1远大于3的效果。”

  自从朱元璋废了宰相之后,事必躬亲,渐渐地觉得力不从心,就去找了几个大学士来帮他处理政务。

  这就是明朝内阁的雏形。

  但是朱元璋找的,基本是老学究,在政务上,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

  朱棣继位之后,正式设置内阁,让杨士奇、杨荣能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分享以前宰相的议政权。

  但此时的内阁,基本上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没有什么权力。

  朱瞻基、朱祁镇时期,内阁的权力逐渐加重,加上朱瞻基设置了司礼监,明朝皇帝、内阁、司礼监三足鼎立的政治框架,开始正式形成。

首节 上一节 46/7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