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62节
第321章程朱理学的见解,实际运用!
赵昀没有说话,只是低下头默默思索。
见此,萧然干脆不再理会,而是继续说魏了翁的主张。
魏了翁认为心、天、理三者是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的。
在三者地位上,魏了翁认为“天”统“理”和“心”,前者为后二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载体。
“天”是“心”、“理”互动的根本动因和终极归宿。
朱熹理学体系中“理”和陆九渊心学体系中“心”在魏了翁的理学体系中是站在同等高度的,并且平等的处于“天”这个平台当中。
不仅为政治上发挥皇权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朱、陆在宇宙观问题上的理论冲突,达到了折衷二者使之平衡的目的。
这种努力一方面是受仕途之约束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恰恰反映了魏氏在其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上的彷徨与徘徊。
因此,从本质上讲,魏了翁的三位一体的宇宙观与程朱本体二元论的宇宙观之间真正达到了形异而神通的奇妙境界。
由于在魏了翁的理学思想体系中,“心”与“理”是处于同等地位的,反映在认识论的问题上,魏了翁以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为基础。
在陆九渊心学的影响下,中和多家学术思想,提出独具特色的以“明心致知”为核心的认识论。
魏了翁突出“心”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心者,人之神明,其于是非邪正之辨较若白黑,不容以自欺。”
他认为“心”不仅具有主观认识的功能,同时具有辨别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并且,这种辨别是非的属性是稳定的。
在魏了翁看来,即使政治条件的变化而引起时论之向背,也不会影响“心”作为认识主体对于是非的辨别。
所以心在整个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据有主导地位。
魏了翁说:若欲外观察万物,必先内有识验之明,若心内无明,则外不能分辨也。
也就是说,要是想要评价别人,先看看你自己是个什么人。
这一点萧然可太赞同了,总有些人宽于律己,严于律人。
魏了翁提出的“识验之明”是与“理”对应而存在的,作为“理”的必然产物而存在与人的心中,这说明魏了翁认为“心”对于“理”同样存在的主观能动性。
“心”可以反映“理”,并且对“理”的反映而形成的“识验之明”作为认识万事万物“理”的必要准备。
魏了翁在认识论上的观点摆脱了朱陆两家之学的束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识论观点。
但是,同样作为一位“心理合一”论者,他在认识论上强调“明心”的看法,使自己陷入了“心”、“理”关系问题的重重漩涡。
魏了翁认为“穷理”是认识事物过程的终极目的,强调心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只有“明心”才能达到致知的目的。
魏了翁在认识论问题上既反对后朱熹时代理学世界里不治义理、专事词辩的做法,强调以“明心”调动人心的自觉,纠正当时的不良学风。
又反对陆九渊心学“不著书、不读书,专事静坐求心”,强调以“圣经”为依据,通过不断地循环熟读经书,来“自明此心”。
魏了翁虽然认为朱熹的格物穷理的过程过于复杂繁琐,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一过程和最终的“穷理”结果。
魏了翁认为朱熹“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做法“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但同时他指出的是,无论是“格物”还是“明心”,最终都是要达到“穷理”的目的。
而在认识事物过程中,魏了翁提出的借助“明心”这一相对简单的中间环节来达到“致知”的终极目的的理论,是对程朱理学“格物致知”所必需的漫长而复杂的“穷理”过程的一种挑战。
而除了这些之外,魏了翁还是一个十分好的老师,他教出来的学生也大有作为。
他还亲自创建了两所鹤山书院。
魏了翁一生在教育事业方面的突出成就,便是建书院兴理学,培养有志之才,影响并带动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魏了翁长期在鹤山书院主持讲学授徒,因其经营有方,不仅各处学生慕其名而来,而且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鹤山学派是魏了翁奠基并由他集其大成,是宋代理学思想中尤为重要的学派。
魏了翁创立的鹤山学派不仅吸取朱熹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同时也接魏受了三苏蜀学的某些思想,可谓是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
魏了翁的鹤山学派,涌现了许多人才,大部分成员是蜀人。
在魏了翁的这些弟子里,有很多人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成为闻名于世的人物,例如善于治理国家、官至丞相的游似。
在学术科研方面成绩斐然的高斯得、税与权、吴泳,以及牺牲在抗蒙战场上的高稼等等。
魏了翁自从创建鹤山书院开始,便以书院为中心阵地,高举理学旗帜,研究理学,传播理学,践行理学。
魏了翁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理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在书院讲学期间,魏了翁以义理思想为指导,将书院的教育目的诠释为求仁、明人伦。
魏了翁传承并宣扬了先秦儒学家关于仁的学说,并将仁的思想贯彻到他的教育活动中,把“求仁”作为其书院教育的根本目的。
魏了翁认为人们先天固有仁义并潜藏于心,只是被功名利禄所蒙蔽才使它不见。
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熟读圣贤书,以便恢复人们善的本性。
求仁应该是育人者和求学者双方都应该努力去追求的教育目标。
以求得仁,方能扭转当时社会上追求功名利禄、为满足物欲的不良风气。
魏了翁强调,必须在教育中始终坚持贯彻“求仁”这一根本目的。
第322章重新重用,有点惭愧!
这既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当时社会背景下追逐名利的批判。
魏了翁义理教育的知识内容具体包括伊洛之学、朱熹之学。
魏了翁将二程洛学中的“求仁、格物、居敬”思想作为其研究学习的对象。
同时,魏了翁反对纯粹追求功名富贵、崇尚虚无以及重辞藻之学,这表明魏了翁书院教育的知识内容与其教育目的是密切相关的。
魏了翁在设置其书院教育的教材时,他将由京城带回来并刊印的诸多朱熹著作定为主要的教科书。
朱子之学从而在蜀地得到了宣扬传播。
由此,魏了翁不仅丰富了自己书院教育的知识内容,而且也扩大了朱熹义理思想的社会影响。
为了表彰嘉奖魏了翁的书院教育活动,赵昀特此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赐子魏了翁。
这说明魏了翁的书院教育活动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南宋最高统治者的关注与重视。
南宋末年,战火不断,鹤山书院因此毁于一旦。
后人为提倡魏了翁的鹤山之学,纷纷在魏了翁生前活动的地方兴起了重建鹤山书院之风。
清初,黄宗羲等撰修的著名的学术史巨作《宋元学案》,其中专设了一卷《鹤山学案》客观讲述了魏了翁的教育及学术活动,而且给予了魏了翁很高的评价:
宋哲宗之世,非无范纯仁、韩忠彦也。
南渡之时,非无李纲、赵鼎也。
其后非无真德秀、魏了翁、文天祥也,如不用,何哉?
听完之后,赵昀十分激动,“这,这是人才啊!”
萧然点了点头,“是的,而且如果我没记错,他现在应该已经被你贬了。”
“这......”赵昀有些尴尬,随后说道:“我以后一定会重用他的。”
赵匡胤则是说道:“你心里有数就好。”
第二天。
早朝上,赵昀就宣布,魏了翁,被升官啦!
但是,魏了翁依旧被外放。
这是赵昀和赵匡胤等人昨天商讨出来的结果。
虽然说魏了翁确实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如果哦让他到朝堂上参与这些尔虞我诈,也太浪费了些。
在地方,魏了翁还能根据民情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为了表示自己的看重,赵昀特意派人给魏了翁带去了一系列的赏赐。
而接到赏赐的魏了翁则是一脸震惊。
因为路途遥远,再加上魏了翁满心都在想着该如何改变百姓贫苦的现状,所以他对朝堂上的动静一无所知。
在朝廷派人过来下圣旨的时候,魏了翁还以为是史弥远又在拉拢他,当即就想要抗旨。
好在来宣旨的小太监知道魏了翁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连忙说道:“史弥远已经被太祖陛下诛九族了,他的党羽也都没有存活,陛下之所以奖赏大人,是因为觉得大人是个可用之人啊!”
而魏了翁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是说,史弥远已经死了?!”
小太监点了点头,“正是如此。”
魏了翁连忙拉着小太监就要去偏殿,“你快和我仔细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小太监连忙说道:“小人肯定是会告诉大人的,但是这,您先谢恩啊!”
魏了翁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谢了恩,就拉着小太监了解事情情况去了。
等到小太监和他说完,魏了翁一脸的茫然。
“你是说,太祖和太宗陛下不忍朝堂上奸臣当道,所以显灵了?还有一个什么国师?”
小太监点了点头,“是真的,陛下一眼就认出来那是太祖和太宗陛下了,至于国师大人,太祖陛下说,是因为国师他们才能显灵的。”
魏了翁看向一旁的小太监,他觉得这个小太监可能脑子不太好。
毕竟这件事情说起来也太过匪夷所思了。
可是小太监也没必要来编一些谎话啊!
于是,魏了翁决定,他要回去看看!
反正陛下给他升了官,按理来说就是要回京谢恩的,不过是陛下体量他路途遥远,所以免了罢了。
这么一想,魏了翁便说道:“等你们启程的时候,我和你们一起回去谢恩。”
小太监也没有拒绝。
他就知道魏大人不会信。
而此时的朝堂之上,莫泽等人一一被砍首抄家,严重的家人流放,不严重的就自生自灭了。
史弥远其余的爪牙,也按照情节的严重与否,要么被贬,要么被罢官。
经过这一系列的肃清,朝堂上的众人噤如寒蝉。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