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64节

  年轻的赵顼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

  听到这,赵匡胤打断到:“你说什么?他对谁产生怀疑了?!”

  萧然轻咳一声,“对你和赵二叔......”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嘿!这个不孝子孙,我真是!”

  看着赵匡胤就要拍案而起,萧然连忙把他给拦住了。

  “诶,赵大叔,你先别生气,那本来就是。”

  赵匡胤不明所以的看着萧然。

  萧然说道:“你们制定的那套东西落后不是很正常么,时代在进步,你们的法治不适应赵顼当时的情况了,所以变法不是挺正常的么。”

  就好像你不能拿着古代的规则去要求现代的人一样。

  赵匡胤不服气的哼了一声,“之前的人都是傻子,不会做出调整,还怪起我们来了?!”

  看着赵匡胤那怒气冲冠的样子,萧然连忙说道:“这件事等你们见面之后再说,我们还是先说其他的吧。”

  赵匡胤一想,也是,等倒是见了面,他再去教训那个不肖子孙!

  于是赵匡胤的心情便平复下来,看着萧然说道:“胖虎啊,你继续说吧。”

  萧然点头。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

  赵顼一听王安石来京,异常兴奋,马上召其进宫。

  赵顼与王安石晤面,听取王安石有关政治、财政、经济以及军事上的改革谋略之后,深感王安石就是能与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

  而王安石也被赵顼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所折服,君臣二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

  不可否认,赵顼的改革理想之所以在继位之初就能付诸实施,与王安石的支持有着密切关系。

  熙宁二年二月,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要负责变法事宜。

  同时调整了人事安排,组成新的执政班子。

  变法措施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

  随后新法逐渐出台。

  新法刚一出台,便招来朝野间一片指责和谩骂,不仅从内容和效益上对新法进行非难,而且在思想、道德上大肆指责。

  说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鄙老成为因循,弃公论为流俗”。

  在朝议纷纷面前,王安石不为所动,喊出了“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三不足的口号。

  赵顼对王安石表示支持,说:“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实,亦无补于事。”

  主张道德与功名并重,反对守旧派空言道德、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做法。

  在两派争议当中,赵顼先后罢退了一批对变法持否定意见的官员:如御史中丞吕公著“以请罢新法出颍州”。

  “御史刘述、刘琦、钱锣、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杨宗愈皆不得言,相继去”。

  “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

  欧阳修乞致仕,“乃听之”。

  “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

  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出彦博守魏”。

  熙宁三年,擢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让其有了更大的权力。

  于是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等新法先后颁行天下,变法进入了高潮。

  为了及时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赵顼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即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主持。

  在这个机构中,赵顼听从王安石的举荐,起用了吕惠卿、章惇、蔡确、曾布、吕嘉问、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

  提起这个,萧然说道:“王安石变法虽然也有着一定的弊端,但是就他所说的道德和功劳一样重要,就比那些只谈道德,不论功劳的人好的多。”

  赵匡胤也点了点头,“确实,只论道德有什么用!我们要的是能做事的臣子,不是在选圣人!”

  萧然说道:“所以变法才会失败啊,因为朝堂上太多毫无政绩的人了,如果要看功劳,那他们肯定要被罢官的,他们自然反对。”

  赵匡胤冷哼一声,“宋朝的官员够多了,不缺他们那一两个!开一次恩科就能补全!”

  萧然也认为这话是正确的。

  宋朝最不缺的就是官员了,虽然可能大家都没有政绩,但是等到时候,谁有政绩谁就可以升官,自然就会把那些米虫给筛选下去。

  至于会不会他们合起伙来都直接摆烂?

  萧然表示,那是不存在的。

  因为总有人想要升官发财的,要是朝堂上所有人都那么团结一致的话,赵顼这个皇帝也不用做了。

  就听那些士大夫的好了。

  直接就是一个傀儡皇帝。

  而且开了恩科,又推行了变法的话,朝堂上的那些毫无作为的人自然会紧张起来。

第325章王安石变法,阻碍太多!

  毕竟这个职位他们不想要,可有的是人想要。

  听了萧然的话,赵匡胤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没有皇帝反要被那些臣子拿捏的道理。”

  赵光义在一旁说道:“所以王安石的变法,是因为反对的人太多了,所以才失败的吗?”

  萧然点了点头,“当时反对的人太多,就连赵顼都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怀疑。”

  保守大臣们反对新法,王安石早有思想准备,但是改革派内部分裂,给王安石的打击是格外沉重的。

  而这时的赵顼也不像前几年那样对王安石言听计从,有时甚至不重视他的意见。

  王安石对赵顼慨叹道:“天下事像煮汤,下一把火,接着又泼一勺水,哪还有烧开的时候呢?”

  这时,萧然说道:“王安石这个人十分聪慧。”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

  因此,他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

  还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这时,萧然说道:“王安石提出来的建议虽然有些地方并不是很成熟,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确实是对朝廷有贡献的,尤其是在为国库赚钱这一方面。”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七亿亩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

  多种矿产品产量为汉代、唐中叶的数倍至数十倍,城镇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

  赵匡胤开口说道:“看来这人确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了。”

  不说别的,就说他能赚钱,赵匡胤就对王安石有好感。

  实在是之前借兵的时候,一点钱都拿不出来,还要分期付款,真是想想就觉得丢脸。

  想到这,赵匡胤说道:“如此人才,赵顼为何却不坚持他的想法呢?”

  萧然谈了口气,“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当时反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不光是前朝反对,就连当时的太后,皇后,也十分反对。”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赵顼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

  王安石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所以对王安石来说,当时赵顼对是否要坚持变法的想法产生动摇的时候,那无异于背刺了王安石一刀。

  我们说好的一起努力,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你想直接摆烂?

  王安石哪里能受得了,所以才心灰意冷,再加上他儿子又死了,王安石干脆也摆烂。

  这时,萧然说道:“王安石为了实行变法,可以说是遭受了不少的流言蜚语,不论是前朝还是后宫,对他不满的人有很多,但是他却不为所动。”

  赵匡胤笑着说道:“那他还挺倔强。”

  萧然点头,“是的,当时他还有个称呼,叫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

  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

  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萧然说道:“如果不是后来连赵顼都动摇了,想要废除新法,王安石也不会因为一些舆论就失望了。”

  赵光义在一旁说道;“这到也不能怪赵顼,毕竟当时朝堂和百姓都唉声载道的,所以他会对新法产生质疑很正常,三人还会成虎呢。”

  这话萧然是十分赞同的。

  “是的,而且赵顼又是皇帝,自然是要以朝堂稳固为主的,何况变法可是更改了祖宗制度,搞不好还要被骂一声不孝,他产生动摇也是正常的。”

  赵匡胤无语的看着这两人,“我又没说他不好,你们怎么这就为他说话了。”

  萧然看了赵匡胤一眼,“别以为我不知道,从我说他质疑你和赵二叔的时候,你心里就不痛快。”

  赵匡胤轻咳一声,没有说话。

  看透不说透,我们还是好朋友嘛。

  见赵匡胤这个样子,萧然说道:“你看赵二叔都没说什么,祖宗之法是你们两个都有份的,赵二叔都没生气。”

  赵匡胤有些生气的说道:“胖虎,你这是在说我心眼小?!”

  萧然有些惊讶的看了赵匡胤一眼,“你竟然听出来了!”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自己的怒火,然而终究还是没有成功。

  他直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好你个小子!”

  萧然也站起身来,“嘿,你怎么还动不动就生气呢!”

  还没等赵匡胤说话,赵光义就在一旁煽风点火道:“兄长,就像胖虎说的,你这气量未免也太小了些。”

  这下赵匡胤更生气了。

  “好啊,我今天就让你们看看,我气量到底有多小!”

  说罢,赵匡胤站起来,随手拿起来一本书就朝着萧然扔去。

首节 上一节 564/7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